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习作】人间论语:孔子礼治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贾靖琦

(2014-06-08 22:54:59)
标签:

军事

论语

文化

孔子

分类: 学生习作

http://s16/mw690/004kANZ8gy6JwpULj7V9f&690 贾靖琦" TITLE="【学生习作】人间论语:孔子礼治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贾靖琦" />孔子礼治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深圳实验学校2013级高一(1)班 贾靖琦

     礼仪,即为礼节和仪式。《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史记·礼书》:“至 秦 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北齐书·皇甫和传》:“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1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2,是人类社会为了维护正常秩序而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3

   孔子一生尚礼,更甚提出“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以礼治国”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所主张的根据“礼”的原则来治理国家。从先秦的祭祀之礼,到如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规范——礼,在一个文明社会中扮演着不可估量的重要角色。正因如此,不止孔子,更有不少先人们提出礼治思想。《左传·桓公二年》: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叔向云:“礼,政之舆也。”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晏婴对曰:“礼之可以为国久矣,与天地并。”是者皆有以礼治国之意。

    然而古代的“以礼治国”却有着“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征,其实质是西周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方式,这与我们今天所要探讨并提倡的礼治是不同的。

 

一.孔子的礼治内涵 

众所周知,当孔子面对当时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时,曾痛心疾首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确实,孔子对礼的重视完全不亚于仁。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由此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之高,面对各种越礼之举表现的也十分愤慨,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方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康,即是礼仪对治国的重要性。

1.  礼与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孔子一直认为仁与礼是密切不可分的。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孔子以质喻仁,以文喻礼,阐释了内仁外礼的思想,即仁是核心,是基础,是上层建筑。换句话说,仁的思想必须通过礼的行动才能表现出来。“内仁外礼”即是以礼治国的理论基础之一。

2.  礼与德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孔子灵活地把握住人性本身的廉耻之心,明确指出法治中治标不治本的弊端,而礼治中依靠教育,感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根治百姓劣行的优点。其本质即为里的约束作用。

3.  礼与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

由此,孔子正式提出“克己复礼”“以礼治国”的重要思想。这无疑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重大突破,“礼”于生活的作用也使得这一思想在后世有着顽强生命力,甚至奠定了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礼治的现实意义 

1.  礼是自律

    美国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曾说:“对于人类的完善,尤其是属于人所特有的美德或力量而言,依‘礼’而行的能力和克己复礼的意志乃是最基本的。”4确实,礼仪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

    礼的伟大而神秘的力量,来自于它本身对人的约束作用。

2.  礼出于本心

    一个人,从小就受到礼仪的熏陶,熟练各种礼仪的人,定会按照一定形式去做他要做的事。没有人强制,逼迫,他自然而然地会在恰当的礼仪情景中做出最初的礼仪姿态,并非机械地,自动地,而是下意识地,有心而发的动作言语。这就是人们日常礼仪的基础。同时它也需要双方的彼此尊重,以至于不会出现“我向你打招呼,你却视而不见”的尴尬局面。如此一来,当有一个,两个人这么做时,便会带动更多的人去遵守礼仪,去规范自己的举止,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便是礼的力量。

    当然,礼的约束力更表现在言语上。“我会……”“我愿意……”“我保证……”“我发誓……”无论你是否正式地说出这些话,但当它们从你的口中说出的时候,这就不只是一个声音,一个信息,而是一种承诺。这便是以言辞为其组成部分之一的礼仪,它比强迫,威胁等更有力量,更无处逃避,因为它是出自你自己的口中说出的你自己的想法,正因如此,才能把人们约束住。这便是礼治的现实依据所在了。

 

三. 礼治的当代价值

    然而,当下的社会现状却并不这么乐观。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古老国度,一直以来就具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而现代社会的人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触碰道德文明底线。小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涂乱画,大到产品安全,商业欺诈,我们可以说是无所不为。不仅成年人如此,就是我们这祖国的新一代青少年们,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们也没有重视文明礼仪。面对长辈毫无尊敬之情;与人交谈却不看着对方,而是专注于手中的电子产品;更不必说在公共场合追逐打闹,大声喧哗,不懂礼让了。若是孔子在天有灵,定会流泪的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无信而不立,国无礼而不兴。一个没有礼仪的社会定是野蛮的,不安定的;一个没有礼仪的国度定是割据混战的,礼崩乐坏的,东周无疑就是个例子。

   在目前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礼治国,这种从人们内心本身进行道德约束的政治思想,在构建社会秩序,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上无疑具有重大价值作用!

 

四. 礼治应规避的问题

    以礼治国,并非指法律在社会上再无的存在价值。若说礼是从人们内心精神上进行约束,那么法就是直接从人们行为上进行约束,从某种形式上说是一种成文礼仪。例如礼中孝为首,因此就有了《论语•子路》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毋庸置疑,这种态度于当下社会是非法的,有包庇罪行的嫌疑。若人人在任何时刻都凭着人情来进行判断,就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当客观意识被主观意识所取代,理性被感性所取代,这个世界会变得如何是可想而知的。此时就有了法的存在价值。

    总而言之,礼治是重要的,是必要的,但不是完美的,唯有当礼与法和谐的结合在一起是,我们才真正向大同社会迈进一大步!

 

注释:

     1礼仪    《汉典》

     2礼仪    百度百科

     3《荀子•礼论》

     4(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圣而凡》

说明:学生作品,难免稚嫩;借鉴引用,难免太多;仅为学习,不作它途,如涉及到各位名家大作,请多谅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