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复述能力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015-07-09 16:57:04)| 分类: 文章案例 |
《提高小学生复述能力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从本质上看,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言语能力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所以学习语文的过程又是一个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复述正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效展现学生语言内化程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复述,作为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语文训练,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贯穿始终,如第一学段(1~2年级)“口语交际”中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如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中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口语交际”中要求:“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再如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中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口语交际”要求:“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从《课标》的这些要求来看,复述主要出现在“口语交际”、“阅读”板块中,它着重培养学生对文本采集、记忆、加工、运用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语言习惯、敏锐的语感,以及正确的思想。
由于复述训练在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度不高,在当前课堂中,因为精读课文等环节占据了教学的大多数时间,教师安排训练学生复述的机会少、时间短,于是这个教学流程在常态课中被教师压缩精简、甚至弃而不用,最终导致了复述的形式化,使其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空壳子,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复述能力的逐渐养成。而学生缺少了扎实的复述训练,就会影响语文学习的最终效果,使得“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变成空谈。
基于以上思考提出开展“指向语用的小学生复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复述:《现代汉语》2002版的解释是“语文教学上指学生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教学方法之一”。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指向语用的小学生复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指在落实课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理念指导下,以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言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以对完成复述这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选择和确定的策略。
三、理论基础
㈠认知心理学。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格式塔心理学派也重视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认为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记忆痕迹是因经验而留在神经系统中的,当然这些记忆痕迹是一种完形,它的改变可以因新的经验而发生,也可以通过思维而产生。
㈡艾宾浩斯的记忆法。对于语言材料,复述是很有用的记忆策略。一般情况下,信息在大脑中都只是短时间的存在,大脑对此信息进行加工后,此信息会引起其他观念的出现,同时,外面还有其他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注意马上就可能从要记的信息上转移。复述时,我们将要记的言语材料,在大脑中加工为声音,发音器官发出声音后,又被重新输入大脑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加工循环,要识记的材料就可以长时间地保持在大脑的意识中。这种反复呈现会造成神经通路上重复放电,慢慢地引起神经通路上发生变化,形成各种联系,从而形成记忆。
㈢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
四、研究目标
㈠通过课题研究深入研读教材文本,挖掘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复述能力训练点。研究语文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复述教学的一般方法与操作策略。
㈡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内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而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原则及措施
㈠研究原则
创新性原则。课题研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得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复述教学策略。
主体性原则。现代教学理论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就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㈡研究措施
1.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2. 融入课堂探索实践,做好资料收集。
4. 通过参与工作室活动、小组专题研讨等形式,积极课题组教师交流。
5. 定期召开课题推进会,总结提炼成功经验;调研解析疑难问题。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5年5月):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2015年5月——2016年11月):召开不定期的课题组成员会议,并邀请专家及教研组教师讨论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老师一边实践,一边总结积累相关经验、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
总结阶段(2016年12月):开展后期研究,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接受专家鉴定。
七、预期成果
㈠课题相关论文
㈡课题汇报材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