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运用的阅读课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015-07-09 16:55:1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文章案例 |
指向运用的阅读课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1、课程性质和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已经做了明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用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这一关于课程性质的经典定义中,修订者单挑“运用”剔除“理解”,其良苦用心乃是出于对课程主要矛盾——“语用”的把握上。同时还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教学现状
反观我区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依然以讲解、提问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着力点依然放在“写什么”等非本体性教学,全然忽视“怎么写”,即便关注了“怎么写”,也是重于感悟语言的特点,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修辞手法之类,忽视语文中语文文字的学习运用,学生的思维没有有效发展,语文的知识、方法、技能等本体性教学没有形成浓厚的氛围。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促进我区小学语文教师形成指向语用的教学理念,针对不同文体结合不同年段目标抓住语文核心教学内容的研判能力,通过研读、课堂实践、磨课和撰写文章,形成“认知——实践——运用”的语文本体性教学模式,做到好操作、有实效、便于检测的语文教学。
2、实践意义
通过实践,解决我们当前课堂中忽视语文核心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问题,总结不同文体的教学策略,也可以为语文课程的单元整合教学、群文阅读提供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1、语用学。
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语用学”这个术语是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于1938年首先提出来的。他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符号学是由符号关系学、符号意义学、符号实用学三个部分组成。由于语言文字是最常见的符号系统,莫里斯的观点被后人借用到语言学中,相应产生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语用学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因而它研究的是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即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效果。语用学认为,话语有静态的话语和动态的话语之分,它是以是否与语用的主体、语境等因素发生关系来判别的。没有形成关系的就是静态的话语,而各因素结合产生的动态话语,会在意义方面发生变化,往往增加了诸多言外之意。即语言只有到了“用”这个层面,才称之为“话语”。
语用学理论观照下的语用教学,不仅关注必要的语文知识,还必须进入隐藏在语义学层面的词义、句义、段义、篇义之后的“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社会背景、心理状态、言语行为中。语用教学应突出语言的交际能力,努力创设语言交流情境,营造“真实”的语境,调动学生的感受、体验、直觉、妙悟、移情等心理机制,引导学生沿着语言之流,深深地进入作品的迷人世界,为作品的情景所吸引,为人物所感动,从而为语言神奇而丰富的表现力而惊叹、而击节,进而会在感动、欣赏、玩味之余,调遣、运用学习和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言语规则,自由地表达与交流。
2、语言学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观点对语用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他强调,转换生成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创造性、生成性,在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上,赞成“天赋”说,语言能力先于语言行为,正是语言能力使人们能够不断地产生并理解心的句子。语言的生成和创造是依赖一定的语言转换规则和生成规则实现的,没有这些语言转换规则和生成规则,语言能力难以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的建构,我们只有把语文知识与规则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逐渐体会、内化、积淀,最后成为言语生命的一部分,方为根本。
3、认知心理学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格式塔心理学派也重视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认为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记忆痕迹是因经验而留在神经系统中的,当然这些记忆痕迹是一种完形,它的改变可以因新的经验而发生,也可以通过思维而产生。同时,这一理论还认为,学校学习的目的,是要把习得的内容迁移到校外情境中去。
4、语文新课标。
2011版课标多次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运用能力,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p1)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p2)“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p3)“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p20)……课标多处,都体现了语用的这一个核心理念。
5、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论: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杜威认为人们应当 “从做事里面求学问” 他还强调指出 “人们最初的知识” 最能令人永久不忘的知识是怎样的知识。孩子应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己,我们应该对 “一切操纵、 建造、 积极的行动和制作的冲动给予运用和满足的机会”。 他把人类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为有机体是对环境的适应,个体也是通过参加活动而得以发展,倘若孩子能够从 “做中学” 增添新的更有意义的经验,那么它们的知识就会成为 有用的东西 ;倘若不从做事中去学习,那冲动只能是冲动而已,任何目的都无法实现,甚至成了 “梦想” 杜威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孩子的活动能力, 使孩子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实践。” 在这里可以看出,杜威 “从做中学 ”强调的是要以孩子的现实生活为依附,即从孩子的现实生活出发。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 “学校相互联系的枢纽不是科学,不是文学 而是孩子本身的社会活动 ,这样的社会活动就是 “从做中学”。诚如课标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而如何组织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这需要向“从做中学”教育理论中汲取智慧。
三、核心概念界定
1、运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是:“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而本课题中的语用指语言习得的理解式运用、指向语言形式的迁移式运用、指向言语转换的创生式运用、指向读写策略的学用型运用、指向读写知识的积累型运用。
2、语用教学我们的设计的语文课有别于常态的语文课,不过多的设计语文的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而是重点围绕语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要从教课文到教(学)语文,从非本体到主体,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从内容分析到学习方法,从教会到学会。课程设计上要从非本体性教学模式初读——精读——总结,向本体性教学模式认知——实践——迁移转变。
3、实践,《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实行(自己的主张),履行(自己的诺言),而我们的实践主要是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并进行反思后的再实践。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C. W.莫里斯(1901-1979)和R.卡纳普(1891-1970)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提出的。60年代,英国哲学家J. L.奥斯汀(1912 -}-1960)和J.塞尔勒(1932-)先后发表了“语言行为”的理论;美国语用学家P.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合作原则”的理论。以上三个学者的贡献使语用学从概念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用法,以及不同用法所带来的不同的表达效果,所以语用学侧重于语言的实用,以语言为基本的要素,注重语言本身的使用,讲究语言的组织与驾驭,特别是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如果要用一种语言学理论为语文教学作出指导,那么语用学是再合适不过的。
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在语用学理论引进中国不久的1993年王建华写出了《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这本书被雷良启
不断有语文教师和语言学者提出努力构建“语用”语文课堂,建立起语用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对于教学中的语用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语用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语用学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也渐成风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建华的《语用学与语文教学》(2000)和刘仁增的《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2009),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讨论了语用学指导下的语文教学问题,提出了语用型语文教学的观念。
王建华的《语用学与语文教学》(2000)为《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第二版,这本书首先是对语用学理论进行了深入而到位的研究,并将自己的理论与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论述,有较严整的体系建构,对中学语文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刘仁增的《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2009) 3用了大量的笔墨对“语用教学”进行了“观点构筑”,并从内容选择、课堂操作、言意融合、教材编制等四个方面进行“策略建构”,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具体、充分、详尽的描述。刘仁增认为“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应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为了让读者有更直观、更真切的感受,书中还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列举了他的18个课堂教学实例,据此刘仁增提出了“语用教学”的“宣言”:生命,因“语用”而绽放;理性,因“语用”而温润;意蕴,因“语用”而开掘;语技,因“语用”而提升。他坚定地认为,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型”语文课堂,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让言语技能得到提升,是语文教学的本原旨归,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这一观点无疑揭示了语文学科的本质。
从目前的语用教学研究来看,理论深入,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操作层面,仍显得教学环节过繁杂,语用点不太适合学情和年段,是一些单课例的研究,没有提升到一类文体、一类课型的研究。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本课题的创新就是研判语文最核心的知识、方法、技能,做到教学目标的单一与集中,教学环节实行板块式教学,清新而且富有张力。同时,为了提升语用教学的深入研究,做一类文体、一类课型的教学研究。如果在实践中,我们采用这样的课题研究方式,那么就会积累丰富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的操作策略,也可以提升教师的设计课、实践课和观课议课的水平。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1、构建训练目标体系,明晰“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的问题。
2、深入研读教材文本,挖掘其核心“语用”价值,形成一些“精准研制教学内容”的策略。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更新教与学的观念与做法,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性活动,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习得语言文字能力的场所,同时检验、总结,得出一些教与学的新策略。
4、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5、探索小学生语用能力的评价机制。
6、形成三种成熟的课型。
①单项技能课:比如:朗读、默读、浏览、整体把握、体会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效果、质疑提问、批注、感悟、积累、描写方法、联接策略等。
②文体技能课:比如:叙事性文章、说明文、诗歌、非连续性文本等。
③方法技能课:遵循感知-实践-迁移的教学模式,建构读写结合(以读带写)课、单元整体教学课、探究学习课等。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先在涪陵区叶洪林名师工作室内实践,然后推广到全区。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1.理论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理论文献研究先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研究——充分学习、研读前人关于“语用”研究的成果,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掌握基本原理,指导行动研究。理论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相互结合,贯穿始终,而非截然分为两个阶段。
2.日常研究与典型内容重点研究相结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日常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在“语用”教学观指导下进行“语用”教学行动研究。但,不同文体的课文在“语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如叙事性文本与说明性文章不同,童话与寓言不同)。因此,研究应该有所突出与侧重,并有重点地予以突破,集中团队力量,加强集中研讨,提高研究效益。
3.本课题研究与落实“新课标”研究紧密结合。本课题关于“语用”的研究不是语言学意义上学术研究,而是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研究,具有“课程性”。不只是针对每一客观的文本进行“语用”解读研究,而是凭借一篇篇课文,根据“课标”对每一学段的相关“语用”目标进行落实之研究。因此,应该与“新课标”研究紧密结合。
九、研究计划及步骤
(一)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5年5月
(1)结合工作室语文学科教学实际,组建成立课题组,确立研究课题,申报课题立项。
(2)深入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3)各相关人员拟定子课题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5月——2017年11月
(1)构建训练目标体系,明晰“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的问题。
(2)深入研读教材文本,挖掘其核心“语用”价值,形成一些“精准研制教学内容”的策略。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更新教与学的观念与做法,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性活动,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习得语言文字能力的场所,同时检验、总结,得出一些教与学的新策略。
(4)进行单项技能课、文体技能课、方法技能课三种课型的实践。
(5)进行课题阶段性总结。
3、总结阶段:2017年12月
(1)根据实情调整研究,收集过程资料。
(2) 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整理研究成果。
(3)具体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研究措施
1、加强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
动员课题主研人员深刻学习和理解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向社会、学生家长和学生进行宣传,增强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注重宣传策略和方式,把课题研究对“语文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把全面改进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放在首位,提高课题研究宣传的有效性。
2、强化课题研究的专业指导
每学年度组织2——3次课题研究讨论会,交流经验,通过同行互助优化课题研究。学习课题研究学术报告和讲座,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课题研究效益。加强联系,及时收集和精心选择省内外优秀课题研究资料,为学校课题组提供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参考借鉴学习依据。
3、搭建课题研究的活动平台
每学月组织一次课题研究专项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课题研究的研讨课活动、优秀论文评比,互相学习和交流课题研究中的具体举措。
十、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2、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反馈表
3、形成一系列关于《指向运用的语文课实践研究》的论文集、经验文章等
4、编制《指向运用的语文课实践研究学生成果汇集》(包括童话故事、诗歌、读书笔记、作文、小报等)
5、《指向运用的语文课实践研究》(成果集)
八、预期改革效益
1、通过感知-实践-迁移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习得语文的知识,形成语文的技能。
2、重组了课堂教学形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提高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增强了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性。
3、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1、课题导师:叶洪林
2、课题主研人员
黄斌
吴雪莲
周燕
3、分工:
课题总协调:黄斌 毛康媛
课题的资料收集:各主研人员
经费管理:毛康媛
课题方案、报告执笔:黄斌
4、具体子课题研究分工
1.单项技能课:比如:朗读、默读、浏览、整体把握、体会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效果、质疑提问、批注、感悟、积累、描写方法、联接策略等。
2. 文体技能课:比如:叙事性文章、说明文、诗歌、非连续性文本等。
3.方法技能课:遵循感知-实践-迁移的教学模式,建构读写结合(以读带写)课、单元整体教学课、探究学习课等。
①字词运用 唐艳 张玲玲 杨会
②句式运用 周燕 郭念
③句群运用 万平 金丽娟 冯春霞
④段落运用 唐娅玲 叶超 王俊
⑤篇章运用 吴雪莲 钟瑞 卢远林
⑥复述运用
⑦小练笔运用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1、
2、
3、
4、
附:参考文献
1、刘仁增,让语文回家【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王建华 ,语用学与语文教学
4、刘仁增,我的语用教学观【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