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果与茶的懈逅与传说--关於荔枝红茶的一些事儿

(2015-05-18 08:28:22)
标签:

历史

年份

文化

杂谈

分类: 岁月痕迹--战後之中国老茶

长安回首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

提起荔枝这红艳欲滴的果实,国人首先联想到的大概就是唐朝杨贵妃了。贵妃喜食荔枝,唐明皇为了讨美人欢心,不惜派人千里飞骑将荔枝送来长安。现今荔枝有款品种名曰「妃子笑」,就是取自杨妃典故。荔枝外皮红火而肉如白晶,脆爽清甜,其壳红而肉白,恰似红颜如玉,也难怪文人墨客多有吟咏。而荔枝易腐难存,即使贵如皇家也不易得食,是以宫中嫔妃若得赏食荔枝,是备受荣宠的象徵。相传乾隆时期画师郎世宁曾绘有「宝月尝荔图」,宝月楼是乾隆宠爱的容妃居所,故宝月即隐喻容妃。杨丶容二妃皆是历史上着名最得圣宠的美人,两人都有食荔传说,由此也就不难理解荔枝何其鲜甜而又难得的原因了。

 http://s9/mw690/004kAyJHgy6RL8ILp4kf8&690
荔枝果香味甜,受杨贵妃所喜,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赞咏。

荔枝所以难得,并非其产量稀少,而是难以保存。荔枝有别称「离枝」,古人记载其「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所以离枝需即食,方得享其美味。但荔枝主产於闽粤,岭南离唐都长安相距千里之远,即使飞马驰骋送京城,也已是腐败而味香尽失。杨贵妃生於蜀郡成都,而据中国古气象资料记载,隋唐至五代期间中国正处於气候温暖时期,四川又因盆地地形而潮湿闷热,故得以栽种属於亚热带水果的荔枝,杨妃对家乡荔枝并不陌生,史家考证飞骑送入长安的荔枝应是来自蜀地涪州或戎州。岭南荔枝风味虽远胜於蜀,然受制於保鲜条件,在没有冷藏设备与机动迅速之交通工具的唐朝,杨妃只能品尝来自四川进贡的荔枝。

 

锺情於荔枝的不仅仅是杨贵妃而已,汉代雄才大略的武帝也甚喜荔枝,在平定南越之後,曾在上林苑建立了扶荔宫,将许多从岭南带回的植物栽种在宫内,其中包括了百馀株的荔枝树。但是荔枝性畏寒,移植长安的荔枝并无法存活。宋时徽宗也曾移植福建的荔枝於汴京,幸运的是荔枝於次年竟然结果,徽宗大是得意,为此亲作〈宣和殿荔枝〉来彰显其事: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绦苞初结水晶丸;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芬芳数本座中看。

为食荔枝而如此耗事,当真是「荔枝如此多娇,引无数帝家尽折腰」啊!

http://s4/mw690/004kAyJHgy6RL8HFpMDd3&690

「扶荔宫」是汉武帝的避暑行宫,其得名於武帝破南越後移植大批荔枝树於长安上林苑之典故。其遗址於1960年在陕西省韩城县出土。

 http://s5/mw690/004kAyJHgy6RL8Jb6m024&690

扶荔宫遗址出土的汉砖古文物,其上文字为「夏阳挟(扶?)荔宫合壁与天地无极」。

为了品尝甜美的荔枝,古人可是绞尽了脑汁丶想尽了办法的。清代为了让远在北京的皇帝尝食新鲜荔枝,采用了桶运荔枝树,趁福建当地荔枝树开花之际,即将树木移植於木桶後装船起运送到北京。水运期程约40天,到了北京之後刚好也是荔枝结果之时。但因移植於木桶的棵枝生长空间太小,如此大费周章送抵北京,一棵树也只能结果45颗而已。根据清代《宫中档哈密瓜荔枝底簿》记载,乾隆256月闽省运北京荔枝树共计58桶,成果之荔枝共计220颗,且有些荔枝始终无法成熟而不得食,故皇家能尝鲜的荔枝也仅得百来多颗左右。除佛前供奉外,进献皇太后不过两丶三颗,其馀嫔妃或近亲王公则依荣宠亲疏程度大多只能享有一颗荔枝。能分赏的荔枝数量着实不多,但当时甫入宫仅四个月丶被封为贵人的和卓氏(即日後的容妃)也破例被赏食一颗荔枝,可见乾隆对其宠爱有加。前述「宝月尝荔图」即是描绘容妃享食荔枝的情景,惟图中容妃身边果盘中的荔枝却多达数十颗,被指有违宫中常理,故「尝荔图」应为伪作,只是假托郎世宁之名,绘图者当是臆测以容妃之受宠理当拥有杨贵妃般的待遇,才有了宝月尝荔的想像与传说。

 http://s10/mw690/004kAyJHgy6RL8J2k7T39&690

传为郎世宁所绘的「宝月尝荔图」,图中容妃身着西洋贵妇装,蓝缎外褂,戴帽饰花,安坐於太师椅上,旁桌上有果盘盛装累累荔枝数十颗。

荔枝香甜,但因无法久存,因此古人多晒成乾果或制成蜜饯保存。元朝王祯《农书》即记载:荔枝「采下即用竹篱良晒;经数日,色变核乾,用火焙之,以核十分乾硬为度。收藏用竹笼;箬叶裹之,可以致远。朵晒乾者,名为荔锦。取其肉,生以蜜熬作煎,嚼之如糖霜然,名为荔煎。」此外,取果肉後所退下的荔枝壳,都有入药之效,其性寒味苦,具有理气丶止痛丶生津丶益血丶治渴丶收涩等作用。荔枝多食容易上火燥渴,民间偏方则以荔枝壳煎水服用,即可解缓其燥症。荔枝盛产之际,民间多有以之酿酒,亦是保存方法之一。荔枝果酒被视为佳酿,如以此甜美多汁的水果用以入茶,当是何如?

 

以水果入茶之品饮方式应源於欧美,其以切片的新鲜苹果丶草莓或柠檬等水果和壶中茶汤共同浸润,故茶中带有自然之果香;俄罗斯则以果酱代替糖来增加茶的香甜滋味,也称得上是另类果茶。十九世纪初,英国Earl Grey(格雷伯爵)请茶商Twinings (川宁)调制了添加柑橘类香料的红茶,从此成了一款颇受欢迎的水果加味红茶,尔後添加各类香料的调味茶在欧美更是蔚为流行。然在中国,因唐朝以降品茶以清饮为主,为的是品尝茶汤清甘原味,故不时兴以水果入茶,以免坏了茶之本性。惟中国早有以香花入茶的传统,花添茶之香又不失茶之清,颇为文人雅士所喜。晚清时期福建更发展以茉莉等香花熏制花茶的技术,是为素馨香片,是当时颇受国内外人士欢迎的高级茶款。荔枝茶应是假借了花茶薰制的技术,将果肉取出另用後所馀下的荔枝壳拌入茶叶共同焙火熏乾,之後再将荔枝壳另行挑除。

 

由於新鲜果壳仍残存荔枝汁液,因此与壳同熏的茶叶遂带有浓甜的荔枝香。比起当时欧美的果茶来说,其工序更形复杂,泡饮之际则更加简便,无需再额外添入水果切片,仅需开水冲泡即可享有兼具果香和茶香的饮料。荔枝味甜而香浓,如搭以绿茶,则果味尽夺茶香,然若配以口感厚重的红茶,则茶与果却是相得益彰。荔枝本是原生於中国南方的风土水果,而红茶亦是原创於中国福建,荔枝红茶可以说是国人研制最具中国本土风味的水果加味红茶了。

 

荔枝红茶於何时创制,目前茶界并无相关资料可供考证。网路上流传有关荔枝红茶的缘起,曾见如下之说明:

中国唐朝时,杨贵妃(杨玉环)酷爱吃荔枝。每年七丶八月时,唐明皇总是派大批船队将荔枝经由大运河从江南载运到北方京城。船队上还包括有各式的贡茶〔进贡给皇族喝的茶,又称工夫茶),而将荔枝和功夫红茶合并熏制成的荔枝红茶,不料竟深受皇室及杨贵妃的喜爱,而渐渐流传,爲世界最早的自然水果红茶。

另有类似说法:

其历史来历中,是在向朝廷进献或是往北方供货时,船运过程中荔枝和茶叶的碎片在船舱因高温而发生串味发酵。而条形茶丶芽茶等高端茶都是皇家或是富商享用的,这些和荔枝,荔枝壳混合发酵的茶碎则供给船上的苦力大众,却不料别有风味,此後才有加工荔枝红诞生。

上述二例皆缘起於漕船运输之说,基本上是商家所杜撰的广告宣传词,并无史实根据。首先荔枝盛产於闽粤而非江南,杨妃所食荔枝来自巴蜀盆地,唐明皇以飞骑传送,自然不需要经过大运河。且隋唐运河止於杭州,而荔枝不耐久放,自是无法将闽粤荔枝先送杭州再经由缓慢的运河漕船送入京师。至於将荔枝和红茶合并熏制成荔枝红茶进贡唐朝皇室,更是无稽之谈。茶界公认红茶发明於明末清初,唐朝杨妃是不可能喝到红茶的。将荔枝红茶与杨妃硬是扯上关系,只是为了攀附贵妃喜食荔枝的典故。至於漕运过程中荔枝与茶叶串味发酵之说更不可取,荔枝易腐,前述进贡清室的荔枝为了保鲜,是将整个棵枝运到北京的。而地方茗茶进献朝廷,为了怕有心人士投毒加害,贡茶皆是密封加签,一丁点儿茶末都不可以外流的;所谓串味发酵而形成别具风味的荔枝红茶,完全是错误的历史想像。

 

荔枝红茶是华商特意研究制造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欧美人士所喜好的水果加味茶,主要供应给在华外籍人士或出口外销所需,当然不是甚麽苦力茶,反而是外销高级茶款。笔者在找寻茶文物资料时,曾见约2030年代的上海汪裕泰茶庄有提供「柠檬茶」商品贩售。(关於汪裕泰茶庄可参考笔者前文〈1940年代老文物·上海汪裕泰茶庄第四茶号茶叶盒〉及〈1910-20年代·汪裕泰第三茶号茶盒&陈年老茶)由於未见茶品内容物,故无法了解茶叶是添加柠檬烘乾果皮或是如同伯爵茶般添加了柠檬类的香料,但可因此得知当时中国已有水果调味茶供应市场需求。荔枝盛产於闽粤一带,而广东为茶叶对外出口的集散地,福建更是产茶大省,由於不愁原料供应,故当地茶商方能熏制荔枝红茶。在1929年的报纸已见有香港茶庄贩售荔枝红茶的新闻讯息,尔後ㄧ些广东茶庄的茶单上也有「桂味荔枝红」款项(桂味是荔枝的品种之一,以果实略带桂花香,清甜爽口而闻名),因此荔枝红茶的创制最迟应不晚於20年代末,以中国南方为主要制造和贩售地。

 http://s15/mw690/004kAyJHgy6RL8IDxqmae&690

20-30年代上海汪裕泰茶庄的「柠檬茶」

图片资料来源:http://imgditan2012.cang.com/201206/21/2012062114471279225418.JPG

 1949年之後,中国茶叶产销由中茶公司统筹,荔枝红茶是颇受外人欢迎的茶款,故生产并未中断,主要由中茶下属的广东茶叶部门负责产制销售。惟国营中茶公司初期,虽有注册中茶丶新芽丶向阳花丶蝴蝶丶金帆丶天坛丶骆驼丶猴王等多种品牌,但因茶业为国营,其下辖多个商标并未清楚规定分属哪个省公司所专有,故早期品牌多见许多省公司彼此混用现象。笔者搜藏三款荔枝红茶,造型为同款的红色方罐,可算是一以「罐」之,然却见标有三个不同的品牌,分别为向阳花丶中茶和金帆商标。向阳花牌是60年代初期广东省茶叶土产分公司时期所产制的;中茶商标未见茶公司名称,惟以荔枝红茶向来多由广东方面负责产销,盒盖上的红色八中大圆印又属计画经济时期的商标,故判断大约是80年代的广东省分公司产品。至於金帆品牌如今已被广东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注册专有,属於90年代以後的产物。

 http://s4/mw690/004kAyJHgy6RL8JJfnt93&690

http://s12/mw690/004kAyJHgy6RL8JSBe35b&690

笔者搜藏的60年代广东省茶叶土产分公司产制的「向阳花」牌荔枝红茶
http://s10/mw690/004kAyJHgy6RL8JkDQBc9&690

http://s9/mw690/004kAyJHgy6RL8JuTKE48&690

80年代「八中茶」款的荔枝红茶

 http://s14/mw690/004kAyJHgy6RL8IblGl3d&690

http://s15/mw690/004kAyJHgy6RL8IldUO4e&690

http://s1/mw690/004kAyJHgy6RL8Iulxe70&690

90年代以後广东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产销的「金帆牌」荔枝红茶

此款荔枝红茶是笔者的口粮茶款之一,由於其浓甜果香和醇厚红茶搭配得宜,不需加糖调味也略带甜爽滋味,多次招待外国友人颇获欣赏。不过在中国茶汤清饮依然是茶界主流,所以水果红茶并未见流行。许多茶艺论坛还多次见有茶友讯问关於荔枝红茶的讯息,似乎对这款果茶仍感到相当陌生,大概非广东地区的茶友仍少接触此款茶品。其实早期以果壳熏制的荔枝红茶相当可口,天然的果香甚是诱人,是款不论热饮或冰镇皆宜的四季茶品。只是茶坛上也有人批评荔枝红茶味道怪异,质疑是加了人工香精调味的红茶。或许早期以果壳熏制再挑除的工序颇是费劲,所以近来改采直接添加荔枝味的香精省时省事。虽说是节省了人工丶时间和物料等成本,但是有着古早味的荔枝红茶却是失去了那股散发自然香甜的好滋味了。

 

红颜需天成方是真佳丽,依早期制法烘焙的荔枝红茶也才得有果茶真品味。当荔枝与红茶不再有真实接触,则尽感浪漫已死,真心希望荔枝红茶莫要沦为一款仅仅只是洒着荔枝香水味的红汤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