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茶逸事与自藏80年代广东茶叶分公司六安茶

(2015-04-16 03:27:22)
标签:

历史

年份

收藏

分类: 岁月痕迹--战後之中国老茶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麽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麽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红楼梦》第41

  http://s1/mw690/004kAyJHgy6RwLWM2hW20&690
《红楼梦》中的妙玉精於茶道,「妙玉进茶」是红学中很常被探讨的论题

安徽的六安茶是中国历代名茶之一,以茶香醇厚而着称於世,自古即享有盛名。然六安茶虽是历史名茶,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让茶人非常混淆的一味茶款。坊间有句俗话:「一个六安三种茶,瓜片龙团六安骨」,其实前述三款六安茶都属近代茶品,历来六安茶类更是名目繁多,因为六安茶仅是通称,意指六安州区的茶款,包括六安银针丶六安雀舌丶六安松箩丶六安小岘春丶白茅贡尖丶霍山黄芽丶六安龙井丶六安龙团乃至今日之六安瓜片等。安茶有霍茶丶瑞草魁丶仙芽丶天柱茶等别称,至明代始称六安茶,并沿用至今。古来六安茶以霍山黄芽声名最着,唐陆羽《茶经》就有霍山产茶之记载,唐代李肇《唐国史补》有谓「寿州有霍山之黄芽」。霍山在唐时属寿州,後改霍山丶再划归六安,故所谓寿州黄芽实乃产自霍山,尔後霍山黄芽又被改列六安茶。由於以所属州区统称地方茶产,遂让後世多有困惑不解。《六安州志》便载:「茶通贸迁,礼遣烹沦,其顺颇广,六安名亦最着,但自霍邑分治後,茶山数十处皆在霍……开市列肆,商贾骈迹者十不及一,乃人习而不察,尽曰之为六安,殊不知霍享其实,六当其名耳。」

 http://s14/mw690/004kAyJHgy6RwLXxddHcd&690

霍山黄芽从唐朝就有记载,历代多为进献朝廷的贡茶

明屠隆《考盘馀事》中曾列出最为当时人称道的茶有六品,即虎丘茶丶天池茶丶阳羡茶丶六安茶丶龙井茶和天目茶,皆为当时贡茶。在嘉庆九年(1804年)编纂的《六安州志》云:「茶称瑞草魁,霍茶又为诸茗魁矣。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六安茶为宫廷常进之品」。史家考证,明清入贡的六安茶多指六安州区的霍山黄芽,此茶隶属黄茶系,比绿茶多费一道焖堆渥黄的工序。其入贡始於明初以迄清末,史料记载明初六安额贡芽茶岁不过20斤,後来逐渐增加到岁贡芽茶200袋,每袋重112两。六安贡茶被列入清宫中的日常用茶,清代康熙时添办六安芽茶已达400袋。清《国朝宫史·日用·卷十七》中记载「皇贵妃丶贵妃丶妃丶嫔每月例用六安茶14两丶天池茶8两;贵人每月六安茶7两丶天池茶4两。」除妃嫔之外,较低阶的常在丶答应以迄亲王丶阿哥丶公主等,皆有一定数额的六安茶给配。由於皇室内廷人数日增,依宫规配供之六安茶量需索更重,乾隆时期曾将岁进六安茶数量调高至720袋,因摊派实在过於沉重,巡抚陈情民力艰难,後才规定以每年400袋,每袋112两入贡为常。

 

六安茶为进献朝廷的贡茶,因进贡数量有限,皇族等人尚且需依身份领用规定数量, 然《红楼梦》里锦衣玉食的贾母却偏偏说了一句「我不吃六安茶」,遂引起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尤其让六安人颇不服气。怎说六安茶也是赫赫有名的朝廷贡茶,历代名士文人多有吟咏,明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人陈霆其着《雨山默谈》亦称:「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馀,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而六安茶头芽一斤甚至可卖至白金一两,乃极其珍贵的茶品,贾母何故不吃六安?

 

一般茶人的解读是六安茶乃绿茶,绿茶通性清香而略带寒凉,而贾母方才吃了酒肉,厚重油腻之後再进绿茶,容易滞食消化不良而引起不适,所以贾母才说不喝六安茶。而「老君眉」不载於通识的茶谱,究竟为何种茶款,则引发茶界诸多意测。有人认为是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白毫银针,因其嫩芽遍布白毫,形如长眉,又产自君山,故谓之老君眉。也有人指老君眉是屯溪绿茶珍眉中的上品,因其叶型纤细而又布有银豪。另有主张君眉是福建武夷茶,据清郭柏苍《闽产录异·货属·茶》载:「老君眉(光泽乌君山前亦产),叶长味郁,然多伪」。又清代闽省《光泽县志》中也有「茶以老君眉名(乌君山前山後皆有)」。民国时期所编纂的《崇安县新志》则把老君眉列入武夷历代名丛奇种中的名茶之一。有研究者认为君眉即为今日福建白茶寿眉之上品。在天津百年茶号正兴德店中有保存一纸30年代该店的茶价表,其中见有诸多白茶款如寿豪丶君眉丶寿眉等品名,其价目如下:

金贡银毫每斤六元四角,金贡寿毫每斤四元八角,老君眉每斤三元二角,君眉每斤二元四角,大寿眉每斤一元六角,寿眉每斤八角。

 

在一些清末民初外销的黑漆描金漆器茶叶盒上,偶尔可见描绘当年一些制茶或运茶的情景,如下图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漆盒,其上绘有售茶图,画中堆放着一箱箱标示着龙井丶六安丶水仙丶君眉丶乌龙丶古劳等茶款,商家正与来客洽谈交易,茶贩们则肩挑茶箱忙於运送。另见与此类似漆盒,其上所见茶款则有水仙丶六安丶龙井丶红茶丶寿眉和乌龙等。依常理判断,当时制作漆盒的绘图者不可能凭空杜撰莫名茶品,故与龙井丶六安丶乌龙等常见茗茶并列的君眉和寿眉,应是市场上颇常见的,君眉可能为寿眉之上品。

 http://s1/mw690/004kAyJHgy6RwLVQw7Kf0&690

http://s11/mw690/004kAyJHgy6RwLVYtlM0a&690

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十九世纪黑漆描金「广州市王广兴」款双联锡罐

http://s1/mw690/004kAyJHgy6RwLWuMbCe0&690

 http://s6/mw690/004kAyJHgy6RwLX2Omp75&690

私人藏家所藏黑漆描金茶盒

比对前述正兴德茶号中茶价表的君眉较寿眉价高,而老君眉价又更甚於君眉,故老君眉茶质当较君眉更优。虽无相关茶录记载,但老君眉可能是陈年的君眉老茶,毕竟《红楼梦》中描述妙玉曾收集梅花雪水并藏於地下五载方才取出使用,烹茶既然讲究使用旧年雪水,则茶款选用陈年有养身作用的老君眉,也就顺理成章了。君眉与寿眉为同类茶款,而今粤港茶楼仍惯用能消化解腻的寿眉用来佐以咸甜茶食,君眉当有类似化食消积作用。且陈年老茶性多温润,故吃了酒肉的贾母欣然接受妙玉的老君眉。老茶醇厚回甘,和粗茶浓烈带苦滋味是有精粗差异的,刘姥姥来自贫穷农家,习惯了粗茶,是以对老君眉才会说好却嫌稍淡,建议再熬浓些更好。从文献记载丶老茶号茶价史料丶茶盒绘图丶消食作用和茶汤滋质等诸多资料推断,笔者比较倾向支持老君眉应属陈年的老白茶。

 

其实老君眉和六安茶各有千秋,贾母舍六安而取老君眉,是因为後者消食之功更胜前者,饮茶讲究合乎时宜,是以酒肉之後进老君眉方合养生之道。然有趣的是,最早六安茶在历史记载却是以化食消滞之效闻名。如唐末宰相李德裕一次得到霍茶(即六安茶),命人烹了一碗倒入有肉的食盒後加盖,待次日开启盒盖,只见肉已化为水,众人观後惊叹不已。又明朝周晖所着《续金陵琐事》中有载御史陈公家小公子一日忽闭目口不出声手足俱软,屡医不见效果,只有一孟大夫瞧後判断公子无病,不过是饮酒乳过多沉醉罢了。於是浓煎六安茶予公子饮数匙後便明显好转。由上述可知六安茶之药理性有助消食丶化窒碍作用,是以民间常有以六安茶入药。

 

六安既有化食之效,为何一般在解读《红楼梦》中贾母排斥六安茶却是因其绿茶之性不利酒肉之後?这其中牵涉到对六安茶款的判读。安茶入药多用团茶,即紧压茶款的六安龙团。从前述唐相李德裕和明陈姓御史之子案例,其用六安非烹即煎,基本上是符合紧压茶之饮用方式。自从明太祖下诏罢龙团进散茶,国人品饮散茶风气大兴,清新绿茶以泡饮为宜,烹煎则失茶之甜爽,故清代大量盛行宜於清饮的盖碗茶具。《红楼梦》中妙玉进茶使用了成窑五彩小盖钟乃清饮用具,故贾母初误以为碗中的六安茶,当是指霍山黄芽丶小砚春或银针之类的黄绿茶款。

 

现今时人提起六安茶,言必称「瓜片」,并引明代徐光启言「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多有误解《红楼梦》中之六安茶即为瓜片茶。其实古称之「片茶」系指蒸压成饼之团茶,《宋史·食货志》载:「茶叶主要品种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故徐氏所称六安州片茶系指六安团茶。在清康熙年间所编纂的《广群芳谱·茶谱》中,六安州茶并无「瓜片」一项,而是列霍山黄芽丶小砚春等为安茶上品。六安瓜片直到清末方才现踪,一般公认瓜片创制大约在1905年左右,六安金寨麻埠有茶人除梗选嫩精制绿茶,其叶形似蜂翅而以之为名,尔後齐头山的後冲茶农仿效蜂翅茶再精进,得质形更佳的精品绿茶,因其形似葵花瓜子,又为了和麻埠蜂翅茶区别,故称之为「瓜子片」,後来简称「瓜片」。片茶与瓜片同为六安茶品,名称亦颇近似,故令不少人为之混淆。但《红楼梦》成书於乾隆年间,故书中贾母所云六安茶当非後世创制的瓜片则是可以肯定的。

 http://s8/mw690/004kAyJHgy6RwLXqwbZe7&690

瓜片是清末创制於六安的安徽省着名绿茶

至於六安茶蒸压成团古已有之,唐之前中土饮茶方式是以紧压茶款为主,时人将霍山茶蒸压成小饼,谓之「霍山小团」,唐制江淮茶为大模一斤到五十两,所谓「小团」系指斤把重的小饼茶,六安茶多取自霍山,故仍多有沿袭古法蒸压团茶,是现今皖省当地少见的紧压茶款。其茶叶经紧压後以竹篮盛装,故称六安篮茶,又有安茶丶龙团丶软枝茶和笠仔茶之别称,然明代未见有「篮茶」之称,故一般认为篮茶创制於清代。而今之六安篮茶仍维持一篮约斤重,应是沿袭自唐制霍山小团的规格。

 

唐宋元时期茶叶型态一直是团散并存,明太祖罢龙团并非全面禁止生产紧压茶,而是制作耗时费工又花俏华丽的龙团凤饼不再入贡朝廷,不过边疆因茶马贸易需求,边销紧压茶一直都持续生产的。安茶入药最效,尤其养脾胃,明人许次纡《茶疏》载六安霍山茶「其能消垢腻,去积滞」,有极佳的药理性,为民间常用药方,当无禁造之理。明代大学者李东阳丶萧显丶李士实三名士之玉堂联句《咏六安茶》云:

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辟新欢,何时一酌中泠水?重试君谟小凤团。

君谟是宋代大文人蔡襄(字君谟),擅於茶道,曾择茶之精者做小龙团献予朝廷,诗中所称君谟小凤团系指有宋代遗风的龙团凤饼。惟诗主咏六安,是以推断当是隐喻经过蒸压的六安团茶,可见明代即使在以散状绿茶为大宗的皖省也并未废绝紧压团茶,尤其有药理作用的六安团茶更是被加以保留。清代六安团茶用竹叶包覆并以竹篾盛装,以六个竹篮为一组再用竹条编成长串如笼(),故坊间称之为「六安龙团」,而茶以竹篮盛之,是以也有「篮茶」称谓。

 

六安篮茶被认为有消暑祛热丶生津止渴丶明目醒脑丶提神益智丶消食化积丶抑菌消炎丶除烦消乏丶通窍散风丶辟瘴益寿等多重功效,但在安徽茶家并未特别重视篮茶,因为六安是贡茶供应地,朝廷对六安芽茶需索甚重,六安州区的制茶人力多用以产制绿茶或黄茶。篮茶源於皖省,却风行於岭南。通说是谓曾有来自安徽祁门的大夫於广东佛山一带行医,粤省夏季酷暑,天气闷热,易罹中暑和肠胃疾病。祁门大夫以六安茶代药治愈不少患者,尔後岭南中医诊方常用之作为药引,安茶遂於粤港大为流行,甚至随着下南洋的广东人士而传播至东南亚诸国。由於安茶消暑解热又具养生之效,被豪富之家所喜,当时粤港仕绅供应下人多以普洱,而自己却是喝六安的。香港一位古琴家唐健垣曾经在早期香港纪录片里寻觅老茶踪迹,发现一段30年代左右的影片资料,有两个仆人抬着一个漂亮的篓装安茶,其精细包装和高昂价格是香港上层人物才喝得起的茶。他们总认为普洱有些粗气,仅是茶楼中一般平民和苦力的用茶,而六安却是很昂贵的,品饮安茶才能彰显身分地位。

 

时人品茶多以鲜为佳,但六安篮茶是被用以入药的,故以陈为贵,如此才能火气退尽,使茶性更醇和从而充分发挥药性,焙火制成後的篮茶必须存放三年以上才能出售。清末民初经营篮茶的茶号约有40-50家,比较着名的经销商有安徽孙义顺茶号丶汪厚丰安茶号等。惟民国政局纷乱,地方时有战火,制作费工又需陈放多年始能销售的篮茶生产并不稳定。然广东和南洋对安茶的需求不断,因此从1920年代起,一些港澳茶庄就以广东毛青或贵州贵青为料尝试仿制六安篮茶。而标榜从六安收茶丶制作正宗篮茶的孙义顺茶号,则因日本侵华之故安徽茶区多有沦陷,加以战争导致人员流离失所,市场又复萎缩,最後一批孙义顺安茶於1943年产制後即告停产,此批安茶於陈放三年後在1946年由广东佛山的兴业茶行以每担(老斤100)240美元的高价售与新加坡茶商,安徽的六安篮茶至此退出市场。新中国成立後,虽极力恢复茶产,然安徽以六安瓜片和祁门红茶为大宗,篮茶并未复产。

 
http://s12/mw690/004kAyJHgy6RwLWmMk32b&690

http://s13/mw690/004kAyJHgy6RwLWegpK4c&690

安徽孙义顺篮茶是市场上最被茶人熟悉的老安茶,其茶票标榜茶料取自六安州,是正统的六安茶

但是南洋一带的粤籍华侨早已习惯用六安篮茶作为药引,对安茶渴求甚殷。1983年南洋华侨协会曾将一篮完整的孙义顺安茶寄到中茶公司安徽有关部门,希望能恢复生产篮茶。祁门茶厂组织专人调查,在祁门南乡芦溪试制,此时篮茶以中茶公司的红八中商标为内票,惟生产时间不长,约在80年代末几年,以後由於出口制度改革,安徽省茶叶公司就不再生产该款篮茶。所幸中国逐渐开放经济发展,许多私人公司也开始投入产制安茶,孙义顺茶号亦在1994年复号生产,消失多年的六安篮茶终於重现於世。

 

在安徽的六安篮茶停产期间,港澳皆有仿制孙义顺的安茶,香港且有用普洱熟散茶等加入米籽兰炒香的仿六安,港人管之叫「香六安」。而中共建国後,中茶公司广东分公司为对南洋侨销茶的主要对口单位之一,故也产制仿安茶供应外销。笔者所藏的此款绿盒广东分公司老六安茶,即是80年代所制,商标为红八中款,且无茶款编号(後期广东茶叶公司生产的绿盒六安茶挂以金帆商标,编号为S291)。纸盒长约16公分,高约9公分,厚4.5公分,内置茶叶半磅重。此广东安茶为散碎茶,且茶菁采用闽省建青,不论茶叶或是制程均非传统篮茶。笔者尝此款广东产制的安茶,初以泡饮则茶汤无惊艳,略带乌龙茶味,但若以传统团茶煎煮後再闷泡品饮,则茶汤转为浓郁醇厚,且较诸同为80年代陈年乌龙茶更具消暑降火作用,似凉茶药理性却无凉茶苦寒口感。由於制茶多列为机密,故此广东制六安茶确切做法不得而知,但觉其奇怪又甚是有趣,也算是一款颇具特色的茶。

 http://s4/mw690/004kAyJHgy6RwLVyMAHc3&690

http://s2/mw690/004kAyJHgy6RwLVHQOte1&690


http://s4/mw690/004kAyJHgy6RwLW6cM3e3&690

笔者自藏的80年代广东分公司产制的八中款六安散茶

 http://s10/mw690/004kAyJHgy6RwLWUw89f9&690

後期广东茶叶公司产制的金帆牌六安茶

至於「六安骨」则又是另一款藉安茶盛名衍生出来的茶品,其原是安溪铁观音的茶梗茶,与安徽六安茶是完全扯不上关系的。由於茶庄高级茶款多选用芽茶及嫩叶,因此必须挑出叶中梗枝以增加茶叶卖相,剩下的茶梗通常会便宜售出,早期是劳动苦力者用以解渴的茶品,称之为「茶枝茶」。在80年代以前中国还采计画经济时代,茶叶制作工序较为粗糙,当年安溪铁观音发配到香港或南洋等地并未精制挑梗,茶行必须自行挑枝捡梗方才被顾客接受。香港茶商曾要求褔建方面先行处理茶梗後才岀口,福建茶叶公司虽依要求挑除茶枝,但仍将摘下来的茶梗发到香港按比例搭配茶叶卖给茶商。茶商无奈,只得将茶枝再焙火润饰後另行包装出售。或许是安溪与六安同有「安」字,茶商便假借安茶之名将这些安溪铁观音茶梗美其名为「六安骨」或「六安枝」。

 http://s4/mw690/004kAyJHgy6RwLWDWOD33&690

早期茶商将安溪铁观音的茶梗包装出售,取名为「六安骨」

六安骨是非常平价的茶款,在焙火後茶汤滋味也颇是温顺甜和,有固定的消费顾客捧场。广东茶叶公司制作六安茶亦采福建茶菁,茶叶用以制作安茶後,茶梗也是另行用牛皮纸包装,以「六安枝」名义贩售。惟中共经济改革後,茶叶出口采精致化,不论是原先的国营茶厂或是新兴的私人茶公司都不再搭配茶梗并售,遂令市面上的六安骨逐渐消失。六安骨虽是粗枝茶梗,但是现存的六安骨多是80年代的老茶枝,经过二丶三十年陈放转化得更加浓润。在今日老茶价昂的市场上,现存少量的老六安骨跟着水涨船高,也算是茶界一个麻雀变身成凤凰的故事。

http://s13/mw690/004kAyJHgy6RwMsFmTGcc&690

http://s16/mw690/004kAyJHgy6RwLXajo31f&690

http://s12/mw690/004kAyJHgy6RwLXiVB19b&690

80年代广东茶叶分公司所售之「六安枝」

六安茶闻名於茶界,然受盛名之累,六安仿茶何其多,不免平添争议。而其受皇室青睐,虽享贡茶之誉而更增名贵,却也因摊派过重而令地方民力艰困。茶本与世无争,贾母不过一句不吃六安,竟让後世红学丶茶界和六安州区之人争论不休。争论不免肝火,也许论者正需来盅消暑降火的六安茶,但且笑看人间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