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渊笔记:读书札记:恩格斯之《诗歌与斯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

2024-12-04 09:52:04
标签: 笔记 杂谈 文化

读书札记:恩格斯之《诗歌与斯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

 题记:2024121日。读书札记。重读旧日札记,天渊君发现,这是天渊君唯一一则摘录署名恩格斯的文字节录,遥想当年,天渊君孜孜以学,择要摘录的这段文字,想来大致有两点可以确定:一是当时大二,正值选修《文学概论》科目。哪个老师教授这门科目,我已全然不记得了。记得的是,那时的文学概论或评论内容,实在过于陈旧。教材是WG之前的旧本,内容依旧充斥着泛政治化的苏式教条,极端僵化和陈腐。于是读到这样一段马氏主义评论世界级大腕诗人歌德的经典评述,天渊君觉得可能对自己理解这门课程有益,且还有些欣喜若狂;二是天渊君曾被马氏行文的思辨力量深深吸引,读到单独署名恩格斯的文字,与马氏的文字风格迥然不同,也有一种新鲜感,有录而备存的意思。时光荏苒,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再读,对恩氏的文字完全无感,甚至觉得平直得有些寡淡。心下不觉黯然。

恩格斯之《诗歌与斯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正文(摘录与札记):

 

摘录(论歌德):恩格斯说:“歌德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当时的德国社会的态度是带有两重性的。有时他对它是敌视的;如在“伊菲姬尼亚”里和在意大利旅行的整个期间,他讨厌它,企图逃避它;他像葛兹、普罗米修斯和浮士德一样地反对它,向它投以靡菲斯特菲勒司的辛辣的嘲笑。有时又相反,如在“温和的讽刺诗”诗集里的大部分诗篇中和在许多散文作品中,他亲近它,“迁就”它,在“化装旅行”里他称赞它,特别是在所有谈到法国革命的著作里,他甚至保护它,帮助它抵抗那向它冲来的历史浪潮。问题不仅仅在于,歌德承认德国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而反对他所敌视的某一些方面。这常常不过是他的各种情绪的表现而已;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连歌德也无力战胜德国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歌德过于博学,天性过于活跃,过于富有血肉,因此不能像席勒那样逃向康德的理想来摆脱鄙俗气;他过于敏锐,因此不能不看到这种逃跑归根结底不过是以夸张的庸俗气来代替平凡的鄙俗气。他的气质、他的精力、他的全部精神意向都把他推向实际生活,而他所接触的实际生活却是很可怜的。他的生活环境是他应该鄙视的,但是他又始终被困在这个他所能活动的唯一的生活环境里。歌德总是面临着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而且愈到晚年,这个伟大的诗人就愈是de guerre lasse(疲于斗争),愈是向平庸的魏玛大臣让步。”P256-257页)

天渊君札记:恩氏对歌德的这段评述,可能是马氏主义理论中,对某文学、某文学家或某文学作品最早的具体评论。后来,马氏主义的文学理论,如同他的经济学(所谓政治经济学)一样,衍化成一种政治文学论。这段文字大约是马氏政治文学论最典型的评论样本或分析框架。之后的滥觞就慢慢形成一种政治的也是文学的教条主义。它一般在具体对某文学家、某文学作品、某文学形象,总是作着一分为二的两重性分析:伟大的一面和平庸的一面,揭露批判的一面和时代局限的一面,如此等等。如同此段文字一般:歌德伟大的辛辣的一面,还有鄙俗的庸俗的一面。以至于后来文学评论的滥觞,都是这样一种死板的僵化的模板和套路,以及推导出永远没有新意的政治结论;一般而言,这样的结论与这个评论的真实对象差异甚大。至今,天渊君的文学评论,依然深受这种思路的影响无法自拔。

回到恩格斯的论述。纯粹从文本学角度而言,他对歌德的政治或社会背景的分析,充斥着模糊的概念,比如:鄙俗气,庸俗气一类的概念,这些概念与马氏德国社会的阶级或阶层分析的语汇(概念)并不匹配,也无法从文中推导出什么样的结论。我们既无法获知什么是德国的社会,也无法获知什么是社会主义?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