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职业文字:作文心理的现象描述

2022-03-19 19:01:40
标签: 笔记 职业文字 技术

题记:2022319日。钩沉旧稿。此时应是冬去春来。今年年头颇为耐人寻味,冬时颇有暖意,春来却阴风刺骨。隐喻的深义各有各的解读。天渊君的心境被两大消息困扰:一是关于时局的消息。这几乎颠覆了我国家政治观的基本认知和常识;二是关于疫情的消息。那看不到的幺蛾子还在作祟,我等只得封闭管控,静默等待。这两则消息,我等微不足道不必多言,而对人类以至于整个地球村的影响,定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不知我等能否看到那并不乐观的终极结果?

钩沉旧稿,舒缓心情,自是迫不得已。在岁月的破衣烂衫里,我翻检了青年时期的物件和职业文字。再次浏览时,我有一种一言难尽的陌生与惘然。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叶,我竟还曾经在中学教学岗位上辛苦耕耘了十多年!真是时光荏苒,恍若隔世!!!

那段岁月有很多天渊君的人生故事或生活事故,我反复体会与咀嚼了自己这个个体生存的全部甜酸苦辣。在讲完懵懂的《天渊碎月》之后,会不会讲那段岁月的人生况味,我不知道。

今天,我只是翻检着那时的职业文字。在很纯粹地做老师的时候,我的教学育人诚恳专注,我的教研笔记清晰明彻。在我钩沉的旧稿里,职业文字大都是教案、试水作文、教改体会、公开课笔录、知识点的归集与迁移示意图例,课堂设计或各类型试卷、以及应邀而作的讲稿等。其中,我喜欢两份印成铅字的文稿:一份是教研心得《教学中的空白》(我平生第一次发表在教学期刊上的文字。相当不错的课堂设计,相当不错的教学感悟。可惜前几天那份期刊搁置在书房的某个角落,一时难觅踪迹。)。另一份是某本教学研究专著的一个重要附录《作文心理的现象描述》(书稿题目大约是《中学作文教学论》,大约与上海某语文界大咖合写,我对我写的其他部分章节并不太满意,大约后来出版但很快湮没在各类型教辅书之疯长之丛林中。我说“大约”,是说迄今大约历时已近四十年矣!)

今次先推送《作文心理的现象描述》。其中留有自己教学与教研的独特痕迹。无论在立论表述上,还是论证风格上,都与当时的教研文章有很大不同。一是留有浓烈的大学学术与学究气,二是阐述肤浅浅尝辄止。观点似有新意但较生涩,侧重谈共性又无实证支持,所以此次推送,只为录以备考。特别说明的是,底稿的照片,散布若干出版社编辑的修改痕迹,以此为证。那本《中学作文教学论》已浑然不知所踪。

敬请期待天渊君铅字发表首次秀《教学中的空白》一文的亮相,谢谢!

《作文心理的现象描述》 

一、 对作文心理的概念界定

作文时的心理现象,不光与学生正在写作时的思维品质,思维个性,情感参与、素养气质等等有关,而且与学生写作前的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意志品格,能力爱好,思维方式,经历经验等有关。因此,作文心理,这一概念的外延,粗略地说,包括正在写作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写作前所有的个性心理的表现和积累这两方面。它是立足于“此时”,而又像过去的时间向度无限延伸的。这一特点,给我们的描述作文时的心理现象,带来了几乎不能解决的困难。我们不可能在分析、阐释“此时”的心理时,把思维的触须,伸向模糊、纠结成乱麻的“过去”的时间沉积岩。我们必须快刀斩乱麻,必须在“此时”与“过去”之间一刀两断。

因此,在描述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作文心理,作一个严格的、泾渭分明的概念界定。我们明确地将作文心理定义为:指学生从事作文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我们只描述“此时”的心理,而不分析“过去”的心理积淀对“此时”的影响和制约,也不分析这二者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

要作的第二点明确的界定是:我们指的学生的“作文心理”,而不是更一般的,范围更宽泛的“写作心理”。我们认为:这二者是很不相同的,将二者等同起来的做法、说法是十分含混和不科学的。作文心理是写作心理的从属部分,有着非常特殊的地方。它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合规律性的追求,而不是合目的性的追求;是一种受动行为而不是主动行为;是对文本规范的追求的肯定而不是否定;是继承而不是创新;是规范化而不是对规范化的突破;是“写作心理”的一次预演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心理”。

第三点界定是:关于几点术语的使用说明:(一)对作文心里这一现象,我们用的是“描述”这一术语。我们的思路是:力求客观地具体地描摹、刻划出其表象特征,至于更进一步的对表象的分析,不是本文的任务。我们只想努力地走好第一步。(二)我们的描述。是一般的心理现象。而不是个案研究。我们描述的是共相,是常态。因此,对我们的描述,应特别重视并不要误解“一般”这个词。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界定,有些武断,有些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之嫌。这和我们的才疏学浅,没有能力把握立体多维的、纷繁复杂的“作文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写作本文的方便。

总之,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地描述和分析“作文心理”,还有待日后的进一步探索。

我们的描述,按作文的时间向度展开!

二、命题的意向和审题的破译

作文的开端是命题(教师)和审题(学生)。因此,它们也是作文心理的起点。

一般来说,一切作文都是命意。不管是命题,还是材料,范围;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议论文;不管是扩写,缩写,还是改写,插写;形式尽可以多种多样,要求尽可以严格或宽容,对于命题者(教师)来说,他的作文要求,总有或明(如:命题、材料作文)或潜(如:范围、文体不拘的作文)的主题意向,他她给学生一条或几条主题或潜主题,供他们选择。对于命题者来说,他希望学生能在他规定的范围内施展身手,并能稍微突破一点他预想的区域,用作文评语中的陈词滥调来说,即:符合作文的要求,作文有新意。等等。他的命题过程,实际上就是臆想中的作文模本的形成过程。而他的批阅作文。则实际上成了他验证作文模本的鉴定过程。

所以,命题,从来不是写作的好形式;命题,是学生的思维镣铐。它除了对学生学习作文的规范,对检测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等有些作用外,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并没有明显的益处。

命题和审题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他们只能互相地猜测和揣摸。而不可能达到完全透明的了解。审题,就是对命题的一次揣摸。一次破译。

那么,学生是如何破译的呢?

面对命题,学生心理必然有一种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他必须深入地理解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必须猜想命题者心中的作文模本,使自己的作文尽可能的和模本相契合一,从而使自己得到种种功利上的好处,诸如获得老师的赏识,得高分,赢得赞誉和社会(公众)承认。另一方面,他又不甘心于这种屈辱,心理的独立性和逆反性,使学生不愿完全循规蹈矩地接受命题的暗示“密码”,来铺衍文字。他要尽可能多地表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憎恶爱戴、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独特的体味。

这两方面是分裂的,至少是不相契合的。再加上命题者和审题者年龄上的差异,对问题的分析的不同角度,就会造成学生审题时空前的心理紧张,就会迫使学生在进行求同思维的同时,小心翼翼地进行一些必要的求异思维,在符合题意和表达独特感受之间艰难地“走钢丝”,保持了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动感的、莫测的张力。

显然,审题对审题者来说,是不愉快的,或者说是不大愉快的。在不愉快中,他们或者:在材料中寻找关键性的句子,或数字,并以此为思考的支点,展开或衍化,形成一个主题核心,开始具体的构思;

他们或者:在题目中寻找、推敲最富有暗示意味的词语,在琢磨和推敲中使模糊的思维逐渐地有序、净化,用概念(语词)的方式确定下来;

他们或者再具象(看图作文)中选择细节;

或者在事情中筛选提炼感情;

或者在具体感受中升华出事理的晶体;

或者在选择中确定选择;

或者在表象中切入本质;

……

他们的破译,使他们的作文呈现一种率性和世故,创新和趋同,自然和矫饰,真和伪的奇特的糅合和扭曲。越是功利的命题作文(高考、中考等),作文就扭曲得越大。

总之,作文符合了命题的要求,作文走样了。 

命题和审题的困惑和对立。也许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只要有作文教学。就会有命题和审题。我们只是希望,不要出现上述描画的那种心理对峙,甚至消解一些矛盾和隔阂。对于命题者来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个性,能力,给他们留有尽可能多的写作空间;对于审题者来说,则要利用已有的条件,谋求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努力地和命题者取得共识。

因此,好的命题和好的审题,经过努力的勉为其难,是能够达到二者尽可能多的理解和相互关注的。

三、潜作文:构思的心理操作

构思作文,是作文的准备阶段。它是学生审题之后进行的积极思维活动。所以,构思,是学生的一次心理操作,是潜作文。

这种心理操作,需要完成两大任务。其一,学生需要将审题的成果,加以落实。在立意、选材、布局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建构,包括作文怎样开头?怎样起承转合?怎样结尾;其二,想出作文的具体语言,即语词的表达和排列组合

在完成这两大任务时,学生显然需要:

(一)回忆。通过回忆,再现作文所需的经验,表象,知识积累,生活形象;

(二)联想。联想可以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以此事联想到彼事。以此人联想到彼人。因人设事,因事设人。这样,作文的内容就得到了丰富,为作文的出新出奇提供了可能。

(三)模仿。构思时,与之相关相近的名篇名作就会有意无意地受到仿制,异曲同工,天衣无缝。如《白杨礼赞》的拟人手法,《荔枝蜜》的先抑后扬,《祝福》的倒叙,《土地》的联想,《反对党八股》的并列式结构和设喻论证,……这种模仿,迅速消化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想象。想象无疑是构思中最活跃的心理活动。它使学生的思路,不拘泥于“现在”和“过去”,而是在情和意上,更开阔更洒脱更飘逸。合理的想象,本身就是很美的。

构思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作为一种心理操作室,内部的活动。因此不必计较外部的构思习惯。鲁迅喜欢坐在书桌旁的藤椅上闭目打“腹稿”。我们不必因为他是一代文豪,也纷纷闭目养神。实际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构思的习惯方式。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缺乏整体把握,反复琢磨的高超能力。为了防止消纵即逝的思维片段的流失,为了构思的完整和有机,不妨:

(一)在最合适自己的构思方式中,不时地记下一些关键的或带暗示性的,不易遗忘的字词、符号或句子;

(二)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勾划出作文的简略提纲;

(三)对提纲不断地修正、增删或调整,使自己构思的成熟度和丰满度能再详细的提纲中得到反映。

总之,构思作为心理操作,是不能用外部的客观的时间流程来衡量的。构思可能花很短时间,也可能花很长时间,可能审题时就已开始,可能动笔写时还没有完成。他是一个个体化的操作,无定法,无规范。可以肯定的是,构思是一次选择,一次组织,一次调整,一次确认。

如果说,审题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那么,构思则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它们还共同面临着一次关键环节,即:表达。

它们可能功德圆满,可能前功尽弃。

四、起草心理:语言的转换

作文的起草,是作文的真正开端。它意味着,文章从第一个字开始写起,一直写到最后一个句号为止。所谓的“爬格子”,指的就是这么一个艰苦的过程。

古人曾云:“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

鲁迅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思,一挥而就。”

对于学生来说,即使“袖手于前”(思考),即使“静观默察”,“凝神结思”,要达到“疾书”,“一挥而就”的程度,还有一个表达的问题。问题就是,学生能不能准确无误地运用文字,把构思的成果表现出来?能不能越过语言的规范,文本的规则,词汇的束缚等障碍?能不能避免“辞不达意”的窘境?这很难!

善于立意却不善于“达意”,以至于使很多精妙的构思化为平庸的文字板结块。一部写作史,有多少这样的遗憾逸事,更不须说学生了。

“十年磨一剑,不敢试锋芒。”

表达的难度,从起草心理学来说,是语言的转换机制不完善所致。

表达,就是语言的转换。审题、构思时的思维语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直观的,情、意、理揉成一团的,有些并不是概念(语词)能一一对应的。而表达的物质材料,则是一个个清晰的,确定的,约定俗成的,有规定的内涵外延的概念语词。这种现状,使思维语言外化为概念语言,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束缚和制约。自由自在的文思,只得戴上语词的镣铐跳舞。内部语言(思维)和外部语言(语词)的转换,不得不在损耗、失真中进行。“我播种爱情,收获的却是婚姻。”在转换中,流失了、淤积了许多无言之情,无语之意。

学生在起草作文时,就是这样努力的表达着,努力地表达得尽如人意些。

学生起草作文,语言转换,除此困难之外,还受到他们平时积累的语言功底的制约。缺乏日常的语汇操练,缺乏娴熟的驾驭文字的能力,缺乏对语言的挚爱热情,就会使学生在语言的转换中显得更加困难,更加捉襟见肘。

好,现在必须假设学生已经越过了转换的障碍,具备了起草作文的一切条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描述一般的起草心理了:

(一)破除“十步九回头”的起草心理,确立起草的自信。鲁迅曾说:“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致叶紫信)

(二)积累感情,形成写作冲动。一定要在冲动的驱策下疾笔奋书。作文时不应勉强。勉强的作文。不可能是情真意切的。所谓“愤怒出诗人”者也。迫不得已时(诸如:升学作文,竞赛作文等),也要努力选择愿写的角度,愿写的材料。因为作文时的冲动和欲求,作为一种内驱能量。是作者灌注于文章中的精气,活力。是文章神采飞扬,栩栩如生的生命血液。这样。不管文句能否“一挥而就”,至少情致是一气呵成,一以贯之的。

(三)学生起草作文时,其构思于脑中的“潜作文”,随着文字的排列铺衍,逐渐得“显影”为客体化的作文,逐渐的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潜作文”和作文,最终不会相合重叠。换句话说,“潜作文”客化为作文的过程,由于上述的描画可知,是一个不断修改、调整、重组的过程。直到学生写完作文的最后一个句号时,他类似驾驶员的调节才算完成。

学生的气质不同,起草作文的个性习惯也就不同。比如胆汁质、多血质的学生,也许急于完成语言的转换过程,他们会显得很急不可待,欲欲跃试;而粘液质、抑郁质的学生,更会在“潜作文”的客化中,注重其调整,修改,而不会急于求成。

作文的起草,是最艰苦的劳作,是最痛苦的“分娩”,最后,托在我们手中的,是一团污水和新生儿俱在的活泼泼的生命。

这是神圣的生命。

五、作文修改的心理分析。

鲁迅在致叶紫的信中很耐人寻味地说过:“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

为什么要“搁它几天”呢?

因为凝聚着我们的神思,灵感,劳作的作文,就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摆脱不了挚爱的千种情丝,摆脱不了主观上的强烈偏爱。因此,我们不可能对作文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在这样的心态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修改”。

修改,是一种理智的工作,它需要冷静,客观,需要“搁几天”来冷却一下,需要像一个匠人一般挑剔和打量,需要绵里挑针,鸡蛋里挑骨头。如果说,起草要“热”,那么修改要“冷”;起草时要有当局者的“入迷”意识,修改要有旁观者的“出世”心情。总之,要斩断学生和作文之间的感情纽带,去除偏爱心理,然后才能进入“修改”的境界。

第一步,对内容的修改。凡是材料和主题无关或相关甚少的,一律删去。引文要核对,数据要可靠。“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二步,对结构的修改。“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语)。调整文章的层次,哪些先说,哪些后后说,开头怎么说,结尾怎么说。记叙文的顺序、倒叙、插叙、补叙,议论文的层进式、总分式、对照式、并列式……的结构,说明文的条理,……都可以反复地权衡斟酌。

第三步,对语言的修改。检查一下作文的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有否错字别字,有否用错或遗漏标点符号。

第四步,复盘。最后通读一遍,将直感觉得不够通顺的地方,似懂非懂的语或句,改过来,使文字在语感上达到高度的流畅。

这四步,当然属于逻辑的步骤,而非时间的步骤。当学生修改时,完全没有必要硬性规定先修改什么,再修改什么。

值得提醒的是,要注意学生修改作文时可能出现的“思维滑过”现象。由于学生对自己的作文结构和语言风格比较熟悉,在他自己营造的语言框架中寻找失误,由于熟视无睹,驾轻就熟,往往会忽略失误之处,在既定的路径中一路滑行。所以:

(一)要反复修改。必要时可互改。多次的修改,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少的遗漏失误,另一方面可以淡化情感参与因素。传说,俄国寓言家克雷洛夫,运用重抄的方法,反复修改,一篇二百行左右的寓言诗《杜鹃和雄鸡》,重抄的结果只剩下二十一行。“文章不厌百回改”,是之谓也。

(二)要寻找其他参照物,来达到修改的客观性效果。唐朝诗人白居易每写一首诗。辄诵读给一位老妪听。听懂了,才定稿。不懂,再修改。这里,与其说是白居易在修改,不如说是老妪在修改。或者说,白居易借助老妪的思维支点,使修改更加客观。

(三)重写。重写也是作文修改的一种方法。就像福楼拜要求莫泊桑那样,一遍一遍的写同一个故事。每写一遍,都是对前一次作文的一次调整和修正。偶一用之,这种颇费心力的做法,效果是很好的。

修改,是技术性的劳作;

修改,是弥补遗憾的唯一方法。;

修改,是意志力的一次锤炼;

修改,是语言功底的一次检测;

修改,是走出歧途的艺术;

……

修改,就是修改而已!

六、结语:我们迷恋这块土地。

当我们拿着不合手不配套的众多工具,在作文心理这块贫瘠甚至有些荒凉的园地上跋涉和开垦时,我们发现,我们的运作是那么的笨拙,步履是那么不稳,工具是那么的陈旧驳杂。我们没有能力深翻深耕,我们只是在这块园地的浅表土层里,种下一颗幼芽,来点缀这有些冷落的地方。

我们在描述作文心理时,把审题、构思、起草、修改,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处理。我们没有论及审题前的观察和积累,也没有论及作文多种多样的写作样式,没有论及修改后的作文如何内化为思维语言,成为语言的积淀物,没有论及到许多应该论及到的地方。就好像为了种植幼芽的方便,我们剪去了过多的根须。这很让人遗憾。

我们的粗浅学识注定了现在的遗憾。

庆幸的是,我们并不因此失望,我们迷恋这块土地。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