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飞鸾岚口村
(2019-05-23 14:32:54)
标签:
旅游 |
之前不知道宁德飞鸾有个岚口村,五一节假期,恩师陈先生正好得空,亲自开车带我到岚口游玩。从宁德城区往飞鸾方向走,过歧头鼻村后沿盘山公路上山,大约8公里就到海拔530米的岚口。这一天,上山的车子络绎不绝。
村子小巧玲珑,与当今大多数农村一样,村容村貌经过精心整治,显得整洁美观,特别是村口的风水池让村庄增添几许灵气。崭新的楼房间夹杂着几幢破旧低矮的土木房,依稀折射出村庄的原貌。最显眼的是村中央那座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教堂前有一个偌大的停车场,上午十点左右,停车场已停满车子。据介绍,教堂建于1647年,1932年重修,教堂正面有一扇正门和两扇边门,顶部竖着十字架,正门横匾楷书“天主堂”,横匾上方有竖匾刻着“圣旨”二字,两侧门楣上写着“门通”和“正道”。大门外有低矮的镂空围墙,围墙东西侧设有边门,精致的飞檐下分别有“崇正”、“黜邪”的牌匾。一条清澈的小溪如玉带般从教堂前流过。也许今天不是礼拜日,教堂内的礼拜者寥寥无几,教堂外的小店却热闹无比,有买山货的,有买吃的,买空塑料壶干什么用呢?原来他们要到山里的主教洞取圣水,这就引出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
早在明朝末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其中以利玛窦、汤若望为代表的传教士尊重中国传统,向中国士大夫介绍西方科技文化知识,深受当时中国高层欢迎。约在1640年,意大利籍方济各会传教士利安当曾到岚口村传教。然而到了1704年,教皇命圣职部打出“禁约”七条,明令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连“敬天”之类的字都不允许出现。由此,1721年康熙下令禁掉了天主教。后来清政府一直执行康熙的禁教政策,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迫解除。禁教期间,岚口村成为福建教区的避难所,每当教难来临之际,外国传教士在无处隐藏的情况下,就逃到岚口的山洞里避难。其中不乏有主教身份的传教士,如郭若瑟主教、罗加路.版纳主教。据传在此之前圣桑实.伯多禄主教(白主教)也在这里避过难。因此,人们就把岚口山中的山洞称为“主教洞”,并成为许多教徒的朝圣地。
沿游步道走到村后的小山谷中,只见山势陡峭、巨石横陈,众人提着塑料壶排着长队钻到洞里取水。我不是来取水的,不想排队浪费时间。只听一位游客说,这个山洞很神奇,洞口只容一人弯腰进入,洞内却像一个长方体形的房间,传说当年主教就是在这洞内洗浴的,不进去看看就等于白来了。进洞才知道真是另有一番天地,洞壁相当平整,二三十人在洞内各行其是,有跪着诵经的,有洗脚洗脸的,有取水的,都很虔诚。出洞后,沿悬崖峭壁凿出的石阶登顶,感觉有点像华山的千尺幢,半道上还有巨石垒成的天然石洞,游客猜测这可能是当年传教士的生活区。站在山顶,村庄景色一览无余,对面山崖垂直的巨幅石壁相当壮观,像武夷山的晒瀑岩。岚口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又倚山面海的山村,群山环抱,植被茂盛,空气清新,实属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据说还有一个叫通天洞的景点,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去成,只好留待下次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