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哈密(二十六)东汉
裴岑碑
http://s5/mw690/004kAcP0zy6NkXgKnDm94&690裴岑碑" TITLE="走进哈密(二十六)东汉 裴岑碑" />
裴岑碑拓片
裴岑碑又称《镇海碑》,是东汉永和2年(137年)八月裴岑所立纪功碑。在东天山沉睡了千年之后,于清雍正七年(1729),由岳钟琪驻军在巴里坤石仁子乡石仁子台村发现发现此碑后,移至于将军府,后又转移汉城北关筑亭保护。碑高4尺3寸,宽1尺8寸,镌刻文字6行,每行10字,字体为东汉流行的隶书,且有篆味。全文60字:"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这块碑,现收藏在新疆博物馆。
http://s5/mw690/004kAcP0zy6NkXgCsM404&690裴岑碑" TITLE="走进哈密(二十六)东汉 裴岑碑" />
裴岑,是东汉王朝驻守敦煌的太守,也是镇守边关的主要将领。从公元93年(永元五年)任尚与王辅联兵打败并擒斩反叛的北匈奴于涂鞬之后,其残余势力并没有消亡,他们又联络周边的一些反叛部众拥立呼衍王为新首领,积聚力量,东山再起,在了解到东汉王朝驻守伊吾等地的守兵减少,势单力薄之时,便以东天山为屏障,以蒲类草原作基地,卷土重来,继续同东汉王朝对抗。从公元94年到135年的40年间,呼衍王经常出兵对汉边四处骚扰,一直威胁着西域和河西走廊一带的安宁。汉王朝为了制止进而歼灭北匈奴呼衍王的猖狂反朴,于公元137年(永和二年)命敦煌太守裴岑率领郡兵三千人马,踏戈壁走伊吾跨天山,跋山涉水,快速冲击呼衍王穷兵黩武的老巢——蒲类草原,大破北匈奴,诛杀呼衍王及其部众千余人,“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取得了汉军四十年来在这一地区对匈奴作战的又一次重大军事胜利,继续恢复和保持了东天山的安定局面。为此,汉军又为裴岑在东天山立了一块纪功碑,称《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
http://s13/mw690/004kAcP0zy6NkXhrfxGbc&690裴岑碑" TITLE="走进哈密(二十六)东汉 裴岑碑" />
裴岑碑书法被书法界称作“汉典书法”。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能诗,善画,尤精篆刻,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工隶书,喜金石文字,尝绘《访碑图》。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曾为《裴岑纪功碑》拓片作序:此碑全称《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此碑字体系以篆入隶,圆劲古厚,气势磅礴。字形较它碑为长,宽博大度,章法茂密。与《鄐君》、《石门》、《西狭))6刻石同属一路。清方朔谓其书“雄劲生辣,真有率三千人禽王俘众气象。乃以篆为隶,由篆变隶之渐也。”(《枕经金石跋》郭尚先云:“此碑朴古遒爽,其法大似摹印篆,与《鄐君》、《杨孟文颂》(《石门颂》)、《李翕》(《西狭颂》)诸摩崖为类。”又云:“汉人分书多短,惟此碑结体独长。次则《析里碑》(《郙阁颂》)耳。”(《芳坚馆题跋》)
东汉碑刻。该碑于雍正七年(1729)为将军岳钟琪发现,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始有拓本传世。此碑隶法简古雄劲,兼有篆意,为著名的汉碑之一。此碑字体系以篆入隶,圆劲古厚,气势磅礴。字形较它碑为长,宽博大度,章法茂密。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云:“汉人分书多短,惟此碑结体独长。次则《析里碑》、《郙阁颂》耳。此碑尤圆劲瘦削,不易及也。”
本博文根据《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新疆历史词典》、网络资料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