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美学角度理解《红楼梦》的悲剧

(2019-06-09 21:44:17)
标签:

文化

悲剧作为一种审美范畴,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定义,悲剧并不是现实生活中当下发生的苦难与悲惨事件,他们并不构成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形态。所谓悲剧,是指具有值得人同情、认同的个体,在特定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遇不应有却不可避免的不幸、失败甚至死亡结局的同时,个性遭到毁灭或者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伤害,并激起审美者的悲伤、怜悯与恐惧的复杂审美情感,乃至发生某种转变的一种审美形态”。我将在此定义下去理解《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红楼梦》主要描写的荣国府和宁国府的兴衰,以“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来预示悲剧结尾,贾府对外政敌多,对内过度奢靡,内耗过重,这一切都导致了贾府不可避免的不幸与落败。书中所提到的悲剧审美形态同时具有的四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悲剧主角、悲剧事件、悲剧悖论和由悲剧审美的主体所承担的悲剧效果,接下来我将根据这一定义结合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观点作出自我的理解和阐释。

在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观点中,悲剧被分为了三类:第一种,由极恶之人使用手段造成的;第二种,由人物关系不得不以悲剧结尾;第三种,并不是外人强加或是意外事故造成,而是普通的人事物逼迫,不得不造成的。《红楼梦》很明显是属于第三种,王熙凤和赵姨娘都是由于生前的所做所为使她们一步步走向不复的深渊。王国维先生眼里的《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更是悲剧中的悲剧,贾府中的每一个人都处于悲剧之中,并且寻求着解脱之法。王国维先生的美学思想认为“生活中的痛苦来自于种种欲望,只有泯灭这些欲望,才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上升到美的高度”,在这样的观点上,就只有悲剧主人公贾宝玉得到了解脱。贾宝玉科举中了举人,并在即将拥有他人羡慕的仕途之时选择了出家,他非情势所迫,而是顺性而为。惜春和紫鹃的出家则不同于宝玉,她们多了被情势所逼之意,这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脱;“金钏投井”“司棋触墙”尤三姐和潘又安自刎更算不上解脱了,说是偿还更为贴切。人生要从悲剧之中解脱出来,才算是真正的美。

接下来我要谈谈《红楼梦》悲剧的具体内容,它的悲剧包括三层内蕴,第一层是封建文化由盛而衰的社会悲剧。书中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这一段文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给全书奠定了悲剧基调。贾府的繁华不过是一时,最终得了个家财散尽、人去楼空的结局。

第二层是青春少女由生而死的人生悲剧。同是贾宝玉游太虚境一回,警幻仙子让宝玉喝的茶名叫“千红一窟”,谐音“千红一窟”,酒名为“万艳同悲”,谐音“万艳同悲”。贾府几个姑娘的名字也分别对应了“原应叹息”,作者处处以谐音及判词等方式,暗示书中女子的悲惨命运。青春少女的悲剧命运让悲剧审美的主体感受更为悲切,使《红楼梦》的悲剧效果更深刻。

第三层是青年男女理想失落的婚恋悲剧。这里便要说到《红楼梦》的悲剧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婚恋悲剧。“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三人的情感联系自薛宝钗进贾府后便不再单纯,三人的婚姻被笼上了悲剧色彩。“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结局,终是没有共同理想与志趣的“金玉良缘”成了真,情投意合的“木石前盟”或为空!

这三层悲剧内容构成了《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将事件的全貌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叹时事的兴衰变迁,人物命运之悲惨,还感受到那种“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极致之美、病态之美。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