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立中心课题组,制定研究策略。
课题组成立后,课题负责人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报告,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目标,并结合蓝田县第三幼儿园的现实,制定了适合我园发展实际的研究策略:
1、本课题研究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有关教育理论为依据,针对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创造性的实验,努力探索出“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2、创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学习,构建家园联合,变被动为主动,进而形成家园友好沟通。
3、健全家园合作管理体系及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互相沟通和协调的途径及办法。
4、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家长进入幼儿园工作的模式。
5、课题研究以学校为中心,家园互动,园区合作,建立家长经验交流平台,完善家园共育机制。
(二)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性功能。
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性、系统性的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家长工作的多元化渠道,有效解决家长参与园所教育的困难,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系统性的教育功能。
1、多渠道提升教师素质。
一方面积极做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家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班主任工作规章制度,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引导班主任把家长工作和科研结合起来,积极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另一方面加强课题研究教师队伍的建设。根据课题组的要求,有计划地对课题研究教师进行培训,参与网络研修,加强理论学习;定期开展课题组活动,探讨、交流活动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1、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开办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家长活动,指导家庭教育。主要内容有: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提高科学育人水平;帮助家长了解教育规律与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修养水平;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培养目标及主要任务,让家长了解如何在生活中规范孩子的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家长学会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形成良好习惯。
2、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家校联系。
每学期,各个年级均要召开1—2次家长会,通过家长会议,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习惯形成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让家长心中有法,为孩子的习惯养成提供理论支持。
3、以“班级QQ”、“班级微信”为平台,推进家园合作。家长发表自己各自不同的教育观、教育经验及教训等,共同分享教育的酸甜苦辣,为创建学习型家庭搭建平台。通过平台,教师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所的一日生活学习情况,同时回答家长提出的各类问题,
4、开展“教师大家访”活动。
每学期,全园教师利用下班时间开展“大家访”活动,家访对象主要是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子女、特困家庭、残疾学生、行为偏差和学习后进生等,教师在家访中向这些幼儿家庭宣传园所的教育方针,和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策略,特别是习惯养成策略,交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了学校—家庭教育间的良性循环。
(四)多途径促家园共育。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聘任校外辅导员,每学期请他们来园作各种教育讲座。如请专家作“科学育儿”讲座等。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开放日,邀请幼儿家长来园参观;邀请家长进课堂听课,感受教师的教风、幼儿的学风,并参加教学评议。他们在对园所的物态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体验和感受中得到教育和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