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茂腾腾的腰鼓  茂腾腾的高原——《安塞腰鼓》教学实录及后记

(2017-02-24 22:45:21)
标签:

教育

学生

分类: 教学叙事

第一板块: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安塞腰鼓》,是否去读过?

生异口同声:没有!(难得的整齐响亮)

师:没读过才是你们的正常状态!因为你们总是要等待着老师来布置预习,点拨思考,安排作业……很少有同学能够主动地在学习到某一个单元时提前把这个单元的课文去读一读!同学们别忘了,这一学期一过,你们的初一就要结束,初中三年一晃就过去了,什么时候才能学会主动学习呢?看你们今天对我这段话的领悟程度啦!没有预习,那我们就要先来读一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自己先默读一遍课文!

(生默读课文。)

师:有几个字的字形和字音需要强调:暗、奋、羁绊然、杂、然而止、烧;再请大家积累几个词语:亢奋、叹为观止、戛然而止、惊心动魄。这些字词看似简单,其实很容易写错,请大家记忆三分钟。

(生记忆字词,动嘴又动手!)

师:看看同学们的瞬时记忆能力,拿出听默本,马上听写,准备好了吧?

生:准备好了!没有!(各种声音响起,响亮自信的、软绵无力的……

听写字词,评改,朗读字词。

师:请大家再把课文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课文,教室里热闹沸腾。

师:刚才已经读了两遍课文,你能否说说,这篇课文和我们前面学过的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众生沉默。现在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时刻,所以我学会了静静等待!1分钟过去了,2分钟过去了,等待自己主动回答的概率太小,于是只好自己“点兵”了!

1:这篇文章语言要朴实一些,其他文章要华丽一些。(众生有嘀嘀咕咕的反对之声!)

师:你能具体举例说说?

1:(茫然抬头扫视四周,又低头乱翻书)沉默!

有生终于忍不住,坐在座位上大声地说:我觉得他刚好说反了,这篇文章的语言要华丽一些,其他要朴实一些。

师:用课文“事实说话”,请举例。

生朗读句子:请大家看到课本第7134页第二行,就是这个句子:“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个排比句就很华丽!

师:依据找得不错,能支撑他说的特点。是否还有其他的看法?

2:我认为最大的不同是这篇课文有很多的短句。比如刚才他读的这个句子就是由短句来构成的,而且课文中很有多这样的句子。

3:除了短句,我觉得还有好多独句成段的句子,这也是和以前读的课文不一样的!“好一个安塞腰鼓”单独成为一个段落,还重复了好多次。

4:我顺着同学(指生3)举的例子,还发现课文中有好多的感叹句!这好像也是和以前读的课文不一样

师:同学们说的都相当不错,有观点,有依据,我们阅读课文,就是要这样用课文中的句子和事例来说,千万不能天马行空乱说一通,做现代文阅读题也同样如此!我们再回到课文,同学们发现的短句也好,独句成段也好,感叹句也罢,都是作者刘成章想要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安塞腰鼓的一种情感!先看看课文前的提示语。生看完后,再请朗读第1段!

众生朗读,可读得平静绵软,没有任何感情!

师:谁能说说“茂腾腾”是什么意思?

1:就是很有生命力的样子。

2:好像很有力量的样子。

3:蓬勃有力。

师:这个词是陕北方言,意思是充满活力的,多用于形容干活卖力的青年男子。同学们体会得不错,就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意思。既然是生机勃勃的,同学们是否能用软绵绵的语气来朗读?

再读一遍。

师:稍微好一点,“茂腾腾”这个词重音强调得好,但气势还是不够。注意:茂腾腾的后生不是一个,是一群哦!想想看:一群充满着生命力的青年男子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一起,会给人怎样的感觉?现在你的头脑里有些什么画面?

1:是一群青年男子表演腰鼓的场面,人很多,场面很大。

2:是壮阔豪放的腰鼓表演!声音很震撼。

3:是一群后生在表演,他们的身后是黄土高原和高粱地。

4:是响声很大的腰鼓声!

生再读。

师:把停顿、重音放在一起之后,是不是更有气势更有活力了?就要这样读:“一群”“茂腾腾”那儿稍作停顿,“茂腾腾”的重读要体现,朗读就是要有抑扬顿挫和节奏!请大家再读一遍!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在升旗的时候,我在读这篇课文,读着读着,我发现这个句子很有意思 ,在全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拈起句中的“茂腾腾”一词,就可以串联我们对整篇文章的学习,下面我们的学习就从这个词开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描写安塞腰鼓表演“茂腾腾”的句子和描写后生们“茂腾腾”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勾画,静思。(这个小环节用时较多,给足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绝大部分学生抬头,表明已经完成默读任务,于是,开始交流讨论。

师:我们先交流描写腰鼓表演“茂腾腾”的句子!

1:请大家看到133页到134页第7自然段,我觉得整个段落都在描写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这些描写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师:是的,表演场面壮阔宏大!

2:安塞腰鼓的舞姿特别的多姿多彩,请大家看到135页第23自然段,我觉得这几个排比句写出了表演舞姿的美妙,让人叹为观止。

师:奇幻多变的舞姿让人沉醉于浓烈的艺术享受中,是光与影的视觉艺术。

3:我更喜欢写鼓声的141516自然段,写出了鼓声敲响时的大,有震撼人的力量。

4:我补充,我觉得不用“大”来概括声音还不够,这些鼓声是沉重的,也是豪壮的,让人感觉到击鼓的后生们强大的力量!

师:是啊,沉重的鼓声撞击着山崖,撞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更撞击着黄土高原厚实的土层,让人振奋,让人心情激荡!

5:表演让人有很多的感受,大家看到13491011三个自然段,作者用排比段落,写出了安塞腰鼓让人震撼的强大力量!

师:是的,安塞腰鼓就是黄土高原上的力量,就是高原人力量的表达,情感的宣泄。

师:这些句子和段落,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腰鼓表演时所呈现出来的“茂腾腾”的状态和力量,我们一起来朗读,从第5自然段一直读到17自然段,注意情感、重音和节奏。

师: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后生们的“茂腾腾”!

6:请大家看到133页第2段和第4段中的句子:“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这两个句子写表演之前后生们的一种状态,也写出了他们的性格,与后面激昂的表演形成对比,为下文做了铺垫。

师:朴实、沉稳、安静的后生们此时只是在蓄势,在等待激情迸发的那一刻。

7:第18段都在写后生们,写他们表演时的动作,还有他们生命的奇伟磅礴的力量。

师:这一段我们有必要好好地朗读,作者说,后生们的表演“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让人一点也不敢忽略了鼓声的回响,更不敢忽视后生们的存在,因为他们的表演让人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我们一齐朗读18自然段!

生朗读18段!

师:“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中几个词的位置能否互换?

生七嘴八舌:不能,因为它们是层层递进的!

            这几个词写出了后生们要借助腰鼓表演来展现生命最原始的力量!

            这几个词让我们看到后生们生命力的逐渐发展的过程!

师:生命最原始的状态就这样在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表演中呈现出来,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这就是生命奔腾的力量!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活出自己的色彩,活出自己的姿态!

8:请大家再看到133页第7段,这个句子:“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这是一个比喻,把后生比作了石头,说明后生们很重,很有力量,又很灵活。

师:石头在狂舞,这实在是新奇而大胆的比喻,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活的体会,是写不出这样的比喻的,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生活,生活是我们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师:这些句子写出了后生们表演前和表演时所呈现出的生命的力量,一起朗读,读出气势,读出力量!

师:同学们选择刚才讨论的句子中你喜欢的句子,再大声朗读一遍。

生朗读,教室里的气氛激昂活跃,充满喧腾的力量。

师:腰鼓表演这样的“茂腾腾”,后生们这样的“茂腾腾”!你是否还能从文中找到作者对这种“茂腾腾”的具体表达和总结?

众生思索良久,又低声讨论片刻,终于找到了“惊心动魄”和“元气淋漓”两个词!

师:如此“茂腾腾”的生命状态究竟在哪里才能够有呢?

生:黄土高原!(两个班几乎都是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

师:是啊,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黄土高原养育出如此“茂腾腾”的艺术和后生,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找出写黄土高原的句子。

1(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抢先大叫)第19节,“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说明是黄土高原养育了这些后生。

众生大笑!

师:他并没有说错!的确是黄土高原养育了这些后生们,能够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中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语言点,这也是一种不错的能力!加油!

生继续读课文,找寻,勾画!

2:课文第2段“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写出了黄土高原上的所产的东西,说明这儿不是很富裕!

师:产高粱不一定代表不富裕,但我们却可以看到和我们重庆不一样的风情画卷!

3:14段:“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从“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我觉得也可以看到黄土高原的特点。

师:古老的高原,曾经是繁华和文明的象征,时代发展到今天,的确有些落后!

4:最直接写黄土高原的我觉得就是21自然段,请大家看到书13521段,“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这一句写出了黄土高原的土层很厚,因为有很厚的土层,所以击打腰鼓是随便怎么跳跃都没有问题。

师:黄沙漫漫,沟壑纵横,极少绿树的黄土高原,厚实的土层让后生们双脚踏地有踏实感,广阔的高原给后生们的表演提供了尽情的发挥空间,这句话找到了“点子”,很好!

师:作者在写黄土高原时,他觉得仅仅直接写还足以让我们深刻体会高原的壮阔和苍凉,他还用了一处对比来凸显高原的地域特点。

生:和江南进行比较。“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师: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高原的男子汉气概!高原是属于后生们,属于后生们尽情的腰鼓舞蹈,而江南,属于丝竹,属于小桥流水,属于烟雨人家,属于白墙青瓦,属于油纸伞和伞下结着愁怨的曼妙姑娘。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江南的柔媚,对比突出了高原的——

众生各种回答:高原的力量!

高原的阳刚之美!

高原的广阔无垠和西北汉子的狂野!

师:有这么厚这么厚土层的黄土高原,养育了“元气淋漓”的后生们,“元气淋漓”的后生们击打出“惊心动魄”的腰鼓表演,他们让高原变得有了勃勃生机,有了无穷的生命力量,有了“茂腾腾”的生命状态,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想要表达的主题,那就是——

生思考、讨论,最后得出:那就是对生命力量的礼赞,对高原阳刚之美的礼赞,对冲破束缚,改变贫穷落后的现实的希望和追求的礼赞。

师:我们再把思维推进一步:如此“茂腾腾”腰鼓表演,如此“茂腾腾”的后生们,如此“茂腾腾”的高原作者是怎样写作的?请大家从用词上、句子表达上、句式上进行分析研究。

生默读课文,找寻,思索,然后讨论

1:第7自然段133页:“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句话中的“发狠”“忘情”“没命”我觉得用得好,写出了后生们表演时的忘我和投入。

2:14段末尾的“隆隆”“隆隆”“隆隆”几个词不断重复,写出了鼓声一直在耳边回响。

师:其实这种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叫“反复”!(老师在说的同时,有学生在小声说“反复”)能不能再找找课文中使用反复修辞手法的句子?

3:13段、17段、22段,都有一个相同的“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就是反复!

师:是的,他找得很精准,这几个反复句在全文结构上也有作用,你能看出来吗?

众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三个反复的句子其实是文章主体部分中四个场面的过渡句,起到一个总结过渡的作用,同时也让文章形成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4:第7 自然段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用比喻句构成了排比句,读起来很有节奏和气势。

师:体会很到位!

5:文章还有排比段落,比如91011段是排比段落,252627三个段落是排比段落。

师:很精准!

6:第56段用词语做段落,很简洁!

师:独句成段,短句使用在文中比比皆是,很有特色,这是我们开始上课时就讨论过的!

7:文章当中的排比句好多,比如16段、23段等。

师:除了修辞和句式,还有没有找词语的呢?(环视教室,众生有些茫然!)同学们读一读第8自然段,能不能从中发现用词的妙处?

生朗读一结束,马上有人吼出来:用了反义词!于是众生纷纷开口: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

师:强烈的对比显示腰鼓带给人的震撼和力量!

生:文章还用了好多的感叹句!比如: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是的,全文30个自然段,用了15个感叹句作为段落的结束,你可以相见作者对安塞腰鼓、西北汉子和黄土高原的赞美达到了何等程度!

师: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用词上多用反义词;句子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式上多用排比句式、感叹句和短句。作者用这些语句,描写腰鼓表演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西北汉子乐观豪放的个性、自信激昂的生命力量!实在是很有气势的一篇散文!

下课!

第二板块:裸课,从《安塞腰鼓》起

    第一次,以教学实录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一个常态课。这篇教学实录,从昨天写到今天,教学也是从昨天到今天,三节课完成《安塞腰鼓》的学习,写作过程中也总是被各种琐事打断,思路不时会卡在某个地方出不来。说是课堂实录,其实有美化的成分在,因为是两个平行的教学班,也没有现场录音,就只能根据课堂教学后的记忆来记录,记录出来的也记不清是哪个班的情况,确切地说是两个教学班的综合,所以我用了“美化”一词,选取两个班好的地方记录,自动回避了不太尽如人意的地方。

上周五进行《安塞腰鼓》的教学准备,把以前的课件翻出来,看看似乎能用:理结构——赏语言——明主旨。三个教学环节,重点是赏语言,难点是明主旨。环节简单、重难点清晰、方法点拨到位,没必要再耗时耗精力地重新设计和思考!于是,读了几遍课文之后,我就心安理得地关了电脑,过了一个闲闲淡淡的周末。

周一一大早到学校,学生们正在进行升旗仪式,周一的早自习都是没法上的,只要没下大雨。我打开书,翻到《安塞腰鼓》,朗读!默读!读着读着,我的眼睛就定在了文本第1段上,很久都未曾挪开。第一段只有短短的一句话,8个字,“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反复朗读,我的脑海里闪现了诸多后生们击打腰鼓的场景:跳跃起落,舞姿优美,流畅飘逸,张弛有度,群而不乱,变化多端……酣畅淋漓的鼓点、奇幻多变的舞姿、激情奔放的跳跃,一个又一个的场景就在眼前闪现,奔突,飞溅,头脑轰的一声似乎被炸开了一条缝,醍醐灌顶般清明开阔,灵感瞬间被点燃,我的教学为何不从这句话开始?

是的,我就准备且理所应当地抓住这个词:茂腾腾!

继续往下面读,又找到了两个词:19段中的“元气淋漓”和“惊心动魄”!哈哈,拎出这三个词语,我的环节不就清晰而明白了吗?从茂腾腾入手,找寻句子——找腰鼓表演“茂腾腾”的句子,找后生们 “茂腾腾”的句子;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到“惊心动魄”和“元气淋漓”两个词进行归纳总结。腰鼓表演的“惊心动魄”源自于“元气淋漓”的后生,有了“元气淋漓”的后生才有如此“惊心动魄”的腰鼓表演,他们都展现出了“茂腾腾”的特点。这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然后提示思考:如此 “元气淋漓”的后生们生活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中?找寻课文中对黄土高原描写的句子,这样即可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明确本文的主旨,这是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找句子,读文本,勾连思考比较(黄土高原和江南的比较!),教学难点轻松突破。

再推进思维:作者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这一场“惊心动魄”的腰鼓表演?朗读,思考,讨论,归纳出文本在用词、句子和句式上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用词”体现在运用“反义词”上;句子主要是运用比喻、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式上主要体现为排比句式、感叹句式和短句的运用。朗读、总结、认知,教学重点也就落实在无痕之中。

早自习30分钟左右的素读文本和突然的发现,让我果断决定:先前的课件也好,教学设计也好,通通都甩掉!我的“裸课”时代就从《安塞腰鼓》起又如何呢?(注:“裸课”一词由全国特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浙江省教育科学院特聘教师张祖庆提出。何为“裸课”?一人、一黑板、一粉笔、一群学生,仅此而已,别无他物。)

12级时,按照自己思考和搜集的资料,把初中段的教读篇目全部做成了课件,;教15级时,又在12级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修订和整改。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想有一个一劳永逸的偷懒方式,以便让自己后面的教学更为轻松一些!但听了几场报告,看了一些文章,又开始三分钟热情地想要把以前的课件全部丢掉,用“裸课”形式重新设计和完成所有的教学!这算不算是在践行钱梦龙老师“在创新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我回归常识性思维;在常识性思维支配一切的时候,我致力于创新”?这是18级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

不管能坚持多久!总之,我要开始!

于是,就这样走进了教室,就这样从从容容地开始了教学,就这样平平静静地完成了文本阅读!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几乎连书也没有打开,双手插兜,要么在教室里气定神闲地踱步,要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的讲述。因为之前对文本的一遍遍素读,对文本已经相当熟悉,所以根本不需要再翻书了。教室里萦绕的,是安静的默读,是低声的讨论,是激情的朗读,是肆意的大笑,是深沉的思考,是独到的见解,是敏锐的发现……没有夸张肆意的文本解读,没有气氛的做作渲染,没有资料的补充助读,没有老师的牵制灌输……有的只是对词句的自我理解,对文本的反复咂摸,对作者情感的贴近揣摩,对学生能力的引领生长……课堂干净,纯净,洁净,绝不旁逸斜出,枝枝蔓蔓。 我的情绪呢?更多的是平静,当然也有被点燃的激情,扬起的声音,是被后生们“茂腾腾”的生命所感染,是对生命自由酣畅的礼赞,是对黄土高原的阳刚之美的憧憬!素读文本、教会阅读、简洁朴实、不夸饰、不虚浮、不矫情,这是在“老老实实”教语文吧?

这样的灵感迸发,这样的教学环节,这样的课堂气氛,我喜欢,我也会,一直追逐!

    语文,淡淡的,美美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