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不开的《社戏》——鲁迅《社戏》教学思路及课后反思
(2017-02-23 16:35:44)
标签:
学生教育 |
分类: 教学叙事 |
必须要上《社戏》了!
无论如何也跳不开逃不过抹不去!五一节假后的第一天是周二,我只有一节课,所以就讲评试卷,第二天周三是连堂,我必须直面《社戏》!
在此之前我也为怎么上这篇课文纠结和痛苦了几天,当时在饭堂里和方老师说到这篇课文的突破时,方老师还说:“你不是曾经上过这一课?当时选的‘乐土’这个突破口那么好,何必还要另寻他路呢?”
三年前把《社戏》作为公开课上过的,那次上课是我自己自选篇目,我选择了这篇课文,目的是想在鲁迅先生的长文章教学上有所突破。素读教材无数遍,我选定了“乐土”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教学环节是:走近乐土——赏乐土美景——品乐土趣事——感乐土真情。教学环节清晰,主问题带动,引领学生思维层层递进,通过美景、趣事和真情把文本读薄,基本实现了“长文短教”的目标。但因极力想求课堂完整,舍不得丢掉一些内容,课堂容量不可避免地就很大,导致教学节奏快,缺少从容淡定的大气和风度;在语言品读方面做得很不到位,很多结论的得出不是通过反复读文句抠词意来引领学生自觉地体会出,而是生硬的灌给他们一个结论。
从进入四单元开始,我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丢掉课件,想从素课角度去尝试,看自己究竟能够走多远?且因为不必担心课时的问题,故而完全可以从容一些,大气一点吧?!所以,拿着一本书,我走进课堂!
上课铃声响起,我的头脑除了“事”“人”“景”三个词语外,其余什么都没有,完全处于空白状态!可讲台是必须要走上去的呀!于是,我硬着头皮走进教室,走一步算一步吧。第一节课:读课文,处理字词。整整一节课,黑板上板书了满满当当的生字词,我边板书边讲边引导学生记忆,一节课就混过去了!
第二节课:我首先板书了课文标题,讲“社”字的构成,讲“社戏”的民俗。然后问:我们是在哪里看的社戏?学生回答赵庄;对于去赵庄看戏,“我”的心情是如何的?于是进入课文4——7段,学习“戏前波折”,然后再静读“船头看戏”一部分,让学生找寻“戏”不好看的理由。
10班的课结束,课间休息时我总感觉不那么舒畅,觉得这个环节安排上很有问题,于是,在9班上课,我把环节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
问1:“我”十一二岁那年去赵庄看的社戏好看吗?请读课文14——21自然段。
学生静读,圈点、勾画、找寻,之后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是:戏不好看。从两个角度找了理由,从“戏”本身来看,“我”想看的“铁头老生翻筋斗”“蛇精”和“跳老虎”都没看成,最怕的老旦又出场并坐下来咿咿呀呀的唱;从 “我”和小伙伴的反应来看,戏也不好看,我们打呵欠、讲话、硬支撑着看、双喜他们破口喃喃地骂等都证明了戏不好看。学法指导时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我们刚才的寻找是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抓句子,抠词语,从而得出 “戏不好看”的结论的。
9班的第二节课教学到这里结束,但随着课堂推进,我的教学思路愈加清晰明了,后面两个课时的教学环节和内容变得顺理成章。
问2:可在课文最后一段,作者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个句子进行了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对那夜似的“好豆”和“好戏”绵绵不尽的情感,然后再读文本,找依据,得出结论是不矛盾,作者难忘那夜似的“好豆”和“好戏”,其实是难忘看戏的不容易,看戏之后归途中偷豆的趣事。
于是,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戏前波折”和“归航偷豆”两件事。“戏前波折”是文章5——7段,学生默读这几个段落,找到不能去看社戏的两个原因,不能去看社戏的三种情绪,终于得以看社戏的轻松愉快。学法上,我充分利用这个文本片段,指导学生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折。“归航偷豆”是文本的24——27段,我引导学生从事件的完整性(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这个事件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梳理)和事件的生动性(主要引导学生抓“偷豆”和“煮豆”两个典型细节,告诉学生要想把事件写生动,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就是写出“画面感”,这两个典型细节就很有“画面感”)上进行阅读,体会“童真童趣”。
问3: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那夜的看戏真的让人难忘,那仅是一个特殊时间段发生的事情,“我”在平桥村平时的乡间生活有哪些趣事呢?请读课文2——3段。
学生静静阅读,很快找出掘蚯蚓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实在趣味多多。
最后,我引导学生从“事”的角度概括全文内容:事——趣事——有曲折,三个层次的引导,最后变成一句话:《社戏》,一件有曲折的趣事!
问4:“我”经历的这些趣事都有谁在一起?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
引导学生读文本第2段,抓住“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知道了和我一起玩耍的是许多小朋友,了解了平桥村人的热情好客。然后找出“许多小朋友”中有名字的,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双喜、阿发和桂生,重点分析了双喜,次要分析了阿发。然后通过第10段划船的动作描写分析了一群孩子的勤劳能干。
我再引导学生关注 “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平桥村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们也都所有的人都热情好客,最具代表性的是谁?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六一公公的句子,概括出六一公公的“热情好客,淳朴厚道”。
人物分析这个教学环节中,学法指导上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具体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他笔下人物,从个人到群体,从小孩子到大人,从详写到略写,都无一例外地写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突出。
最后,我引导学生从“人”的角度概括全文内容:人——小伙伴、大人——有情味,三个层次的引导,最后变成一句话:《社戏》,一群有情味的乡人!
问5:“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平桥村人如此的热情好客,淳朴厚道,源于他们的天性,源于美好的民风民情,源于他们生活的这一片土地, 他们究竟生活在一片怎样的土地上?
请学生读文本11——12段,看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景?如何写景?写景有何作用?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归纳出作者写的是江南水乡夏日月夜的美景图画,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动静结合和情景交融的方式写景,表达了“我”终于能够看社戏的轻松愉快心情。
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如何写景,如何情景交融。
最后,我引导学生从“景”的角度概括全文内容:景——江南水乡夏日月夜——有特色,三个层次的引导,最后变成一句话:《社戏》,一幅有特色的美景!
问6:平桥村,有那么多的趣事,有那么淳的乡人,有那么美的景,作者在第一段其实是作了评价的,请找出那个关键词。
学生很快就找出了“乐土”,然后我引导学生把从前面教学中概括出的三句话与乐土联系,最后归纳出全文中心:童真和乡情。
全课教学结束。
整个《社戏》教学,没有课件,没有教案,没有预习,连我带进教室的教材几乎都没有翻。就这样默读,就这样朗读,就这样讲解,就这样引导,就这样思考,就这样静悟,就这样板书,真正的将课“素”到底!
教后反思:
这个课例,真的是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问题设置、板书设计、教学方式等等,都是在上课过程中的即时生成,及时调整。我和学生的活动、交流、互动和探讨,就是我们师生之间在课堂的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在整整4个课时的教学中,我力求达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化结构,寻找长文短教新的途径
三年前的那个课例,教学设计也是简单的,运用关键词阅读法,从“乐土”起,将文本从美景、趣事、淳人、真情四个方面解读,结课时用一首小诗(小诗附文后)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组,这样就将长文读薄,也就顺利实现了长文短教。
这一次,我仍旧沿用了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只不过把关键词的切入点换成了标题“社戏”二字,打乱以前从“景”到“事”到“人”再悟“情”的这个顺序,变成了从“事”到“人”再到“景”, 最后悟“情”。这三个环节的阅读结束之后,都分别用了一句话来概括所讲文本的主要内容,所以最后这篇长达4000多字的小说就变成了三句话:一件有波折的趣事,一群有情味的乡人,一幅有特色的美景。我的目的是想在各个环节中将学法和写法贯串进去,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写作方法,积累更多的素材,真正实现文本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通与融合。
要实现课堂结构的简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关键词阅读法,就是在文中寻找到一个可以支撑起全文内容解读的词语,这就是那个关键词,这也是教学的突破口。顺着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把文本内容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进行重组和压缩,文本就变成了某几个方面的内容或某几句话或某几个词语,教学变得灵动,教法就可灵活,课堂就会灵性,学生就有更多灵气。《安塞腰鼓》和《社戏》我都采用这样的方式,我认为这种阅读法留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课堂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扩大。
二、朗读教学,使用支撑课堂素的方式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法宝之一。但朗读在语文课堂却越来越少,尤其是公开课上,有限的几次朗读都变成了必须呈现的方式或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表演,也就是说,朗读与文本理解是水与油的分离状态,根本没有有机地融为一体。
我平时的课堂也有这样的毛病,因为课时不够,因为教学必须完成的内容,因为过于相信学生课前的预习……更多的时候,一旦教学新课,我会一走进教室就直入文本,很少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所以经常出现这样的尴尬:一篇文章即便已经结束,询问学生课文内容或课堂收获,常常语焉不详,颠三倒四,或是低头沉默。这些状况的出现不是偶然,还是跟我们在课堂上是否给足学生读文本的时间有关。所以,我现在的课堂,经常采用的读文本的方式就是默读、朗读;小组读、全班读;小声读、高声读。书声琅琅的状态才应该是语文课堂最真实最美好最温暖的状态!
下面专门说说朗读。
教学片断1:
师:从课文14—21段中我们已经从正侧两个角度分析出那夜的“戏不好看”,可是作者却在最后一段中这样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读。(很平淡随意)
师:这句话强调的重点词是什么?
生1:好豆,好戏!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词?
生2:我觉得“实在”这个词也应该重读,因为它表现了作者对那夜的“豆”和“戏”的高度评价。
师:你关注了这个副词,很好,这个词起着强调的作用,那我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词重音强调出来。
生3:我觉得“一直到现在”也要稍微重读一下,说明了时间很长,从那以后我都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
师:同学们提到的这几个词都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要重读是理所应当的。那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关键词用重音强调出来了,但情感明显不够!)
师: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下“真的”。你觉得读这个词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七嘴八舌):真诚!确定的!肯定的!
师:是啊,这个“真的”就好像作者在和我们亲切交谈,说到某个事件的时候把自己想要说的再次强调一遍,所以朗读时要真诚一些,低缓一点。
再试一次。生再齐读。
师:“真的”表达作者的真诚和实心,“实在”“再也没有”都表达出作者对那夜的豆和戏的难以忘怀,我们在读两个“那夜似的”的时候可以把声音稍微延长,好似一声叹息一般的回味。
师范读。我们再读一遍。生再读。(各方面处理好了很多)
师:同学们,你从我们刚才的多次朗读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那夜的怀念!不舍!
师:可作者明明用大量篇幅写了那夜的戏不好看,最后又说好戏,你怎么理解这种前后矛盾?
生4:我觉得作者所说的好戏并不完全是说那夜的戏本身,而是说看戏的时候有很多小伙伴一起,他们很快乐,所以很难忘。
师:这个同学提到很关键的点,一同看戏的人,所以我们很多时候说,吃饭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和谁一起玩。也就是说你所站立的平台决定了你的高度。而这里,“我”同行的小伙伴决定了“我”快乐的程度。
生5:我觉得还有归航偷豆的趣事让他很难忘,所以他才说那夜的戏很好,都也很好吃,因为豆是偷来吃的。
师:我可不可以把你的话理解为“偷”来的就要东西味道要更好一些?
生全班哄堂大笑。生5(极力大声辩解):有这个意思,也不完全是这个意思。你想嘛,一群孩子在大晚上的时候,去豆田里摘豆,没有经过大人同意,这行为本身就有偷的意思嘛!再加上是我们自己煮的,味道当然会觉得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他更难以忘记的是那种经历。
师:同学们听到了吧?他已经从文字中了解到了作者的深意,所以,我们读课文,一定要在文字里出生入死,方能明白作者的真正目的和情感所在!你能不能按自己的理解把这个句子朗读一遍?
生5朗读。
生6:我还觉得作者之所以认为“那夜的戏好”还在于看戏的不容易,就是“戏前波折”那一部分写到的内容。
师:哇,这个同学的眼光真的是毒辣敏锐,他发现了我们很不容易发现的一个点,看戏不容易,经历了一些波折,所以才会那么难忘!我们再读这段包含着作者怀念和不舍的文字。
学生齐读。
师:所以,同学们,“那夜的好戏”其实不是戏本身的好,从事件上来看,而是因为看戏前经历的波折,看戏归途中偷豆的趣事,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戏前究竟经历了什么波折?
教学片断2:
师:请大家跳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对双喜的描写。
生静静默读课文,找寻。勾画。
生很快就找出文中对双喜描写的句子。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从这些句子中我们究竟能够看到一个怎样的双喜?
生1:“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双喜的聪明。
师:他从原文语句中找到关键词,很好。你还能从这句中发现什么吗?
生1短暂沉默,片刻之后,摇头。
师:我们一起先看看双喜说的那句话,你觉得该怎么读?提示大家注意标点符号。
生2:惊喜,因为两个句子后面都是问号,尤其是第一个“大船”后面。
师:你体会得很好,仅从这个来看我觉得还不足以看出他的惊喜,请大家把这个句子再往前面看一看,把提示的话都包含在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师:同学们读出了一种惊喜,如果你们再稍微把句子往前靠一些,可以找到双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一句话,再读。
生齐读: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师:你看,小伙伴们看社戏回来,大家高兴万分,我呢?不开口!小伙伴叹息又同情,可束手无策,就在这时,双喜打破沉寂,想到了八叔的航船,当然就应该是惊喜万分的,我们还可以想象到一群孩子听到双喜说这话时的惊喜和狂热。所以,这儿除了双喜的聪明外,还应该有——?
生3:善解人意!
生4:观察很细心!
师:双喜的善解人意和细心在后面哪些地方还有?请你再找找!
生5: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看出“底细”,其实是看出了外祖母和母亲的担心,所以,他聪明、细心又善解人意。
师:分析得很全面,这个句子同学们能够把提示的部分都找出来做得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不仅读这个句子本身还要学会把句子进行前后勾连地去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两个教学片断是我从四个课时中很随意抽出的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把理解和朗读融合在一起,用朗读来促进理解,用理解促进朗读,二者相互依存。在这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一定跟上,你想向学生传达的东西,不是通过生硬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指导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课堂朗读的使用,一定是精心思考,特意安排,一定是为理解铺垫开路,一定是有方向有目的。不是随意妄为,也不是漫不经心,更不是增添课堂的热闹喧腾。所以,朗读的指导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阅读思路的点拨,有思维提升的牵引;有个别句子的朗读,有句群的朗读,有文段的朗读。该朗读时一定是不怕耗费时间的大读特读,比如最后一段,我一共安排了6次朗读,有学生的齐读,有学生的个别读,还有老师的范读;每次安排朗读的目的不一样,老师指导的方向从朗读的方法到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到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每次朗读的效果也不一样,学生所收获语文素养、思维能力、语文习惯和情感体验肯定都是不一样的,我想达成的效果是: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也在这过程中得到层层提升。
三、抓句抠词,体会文字背后深的意蕴
语文永远离不开语言,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语言的训练。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引领学生沉入词句中,在字里行间寻找到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意图。和三年前的课例相比,这一次我最大的变化是在引领学生深入文字中,抓句子,抠词语,真正在“老老实实地教语文”。
举几个教学片断为例——
教学片段3:“第一盼望”可以怎么换?
师:在平桥村,我的乡间生活充满了趣味野味和情味。可这些同去赵庄看社戏相比,有何不同?
生1:在第4段中说,去赵庄看戏是第一盼望的。
师:“第一盼望”你怎么理解?可否用一些词来替换?
生2:最盼望
生3:特别希望
生4:尤其期盼
生5:相当企盼
师:同学们用这些来替换原文,就可以看出去赵庄看戏于“我”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多么期望的事,可生活中的事情啊,偏偏就不是那么让人一直满意,这不:“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在早上就一直叫不到船,这天我就未能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成社戏。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7段,看看文中交代了“我”看不成社戏的原因有哪些?“我”的心情如何?一定要从原文中寻找词句来作答。
这个片段很小很细,在整个《社戏》的教学中根本算不了什么。仅仅一两分钟就解决,我之所以从四个课时的课堂实录中选择记录下来,无非就是想说:文本中的任何一个小的教学环节,都可以作为我们训练语言的材料,都可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在这个用词替换体会作者情感的训练中,我的意图是想引领学生体会去赵庄看戏是“我”最大的快乐,可是却未能实现,期盼越大,失望越大,不能看成社戏的心酸委屈无奈和痛苦就能轻松体会出来,从而又引导学生去看看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折”?这种小写作的指导教学在整个《社戏》中我安排了四次:一次是利用“戏前波折”指导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折,一次是利用“归航偷豆”指导如何完整叙事和叙事中如何更有画面感,(这个就是两个写作指导)一次是利用“船头看戏”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正侧结合进行场面描写?
教学片段4:用“生气”还是“赌气”?
生1:我找了第7段中的“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一句,我觉得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我”很生气。
师:生气?
生1:我最想去赵庄看戏,可是我没能去看成,小伙伴们都去了,“我”肯定很生气。
师:这就是说“我”生气小伙伴们一点都不讲义气,把“我”单独抛下享乐去了?
生2:我觉得不是因为小伙伴们 我生气,而是生气母亲和外祖母不让“我”去。
师:哦,生气的对象是外祖母和母亲?
生2:我觉得是!(众生大笑)
生3:我认为用“赌气”比“生气”更好,“赌气”是因为心里面不舒服或有不满就用一些方式来发泄,最主要的针对别人;“生气”是指自己心里面不愉快,可以是对别人,也可以是对自己。在这里是对大人不让 “我”去看社戏的不满,就用不钓虾和少吃饭两种方式来对抗,发泄不满,所以我觉得用“赌气”更好。
师:哇,同学们听到没有,她不仅替换了一个词,还把替换的理由说得那么全面而精准,相信不用我重复,你都已经选择用“赌气”批注在这个句子的旁边了吧?!
这是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寻“戏前波折”里“我”的心情变化的词句教学环节中的片段截取,当时这个学生的回答真的是震撼了我,感动了我,没有备课的教学中出现这样的精彩片段,真的是让人不禁为学生的创造和潜力点赞啊!
教学片段5:“偷”还是“摘”?
生1:“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阿发的大方。
师:可否把“偷”换成“摘”?读一读换词后的这个句子。
生读“摘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师:再读原句。
生再读“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师:同学们体会一下这个句子换个词之后在表达情感上会怎么样?
众生有些沉默。一分钟左右,有学生开始说话。
生2:用“偷”是因为我们没有告诉阿发的娘,所以算是偷的。
师:阿发不也是主人?是他同意了的啊?!
生3:我觉得“偷”更能体现小孩子的一种童真!
生4:对对对,我小时候在农村就喜欢和小伙伴做这种事,摘小伙伴家的黄瓜,东西并不值钱,但是在偷偷摘的过程中却很有乐趣。
师:是啊,江南水乡,夜半三更,一群孩子散在田里,借着朦胧的月色偷豆。其实这哪里是偷豆?偷的分明就是一种心跳,玩的分明就是一份刺激啊!(全班大笑)而说出“偷我们的吧”这句话的阿发,大家就更能看出他的质朴、憨厚、大方、好客来!
这个教学片断是我课堂中的突发奇想,其实整个课我都是在教学中边想边备边调整边继续,也要不顺畅之初,但更多的是惊异于学生在这其中的研读能力和独特发现。从这几个教学片断,我更坚定了要在自己的课堂狠抓“字词句体会文本深意”的落实,几乎没有知识的拓展,没有相关资料的迁移,就那样沉入文本中,钻进字词里去朗读,去体会,去感悟,去激活,这就是原滋原味的语文课,这就是被我丢掉课件之后,自由随性发挥的语文课。
在“邓忠名师工作室”学习期间,经常听他说起“随心上出真境界”,是的,我觉得丢掉课件,剪去课堂的枝枝节节,让课堂变得简约;让朗读贯串始终,用朗读激活思维激发兴趣激励情趣;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出生入死,从一个词,一个字中去抠出作者的深意,这就是在“随心上出真境界”!
也许是因为最近一直在读浙江名师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他的文,读他的教学设计,读他的教学实录。不经意间,这个课例在践行着他的教学思想,模仿着他的教学方式,学习着他的教学结构,贯彻着他的文本解读方法……尽管是邯郸学步,尽管无法企及他的高度,然,在追寻语文的路上,我愿意去思考,去尝试,去改变,去创造……
《社戏》,简简的,素素的,慢慢的!
语文,在路上,淡淡的,暖暖的,美美的!
附:三年前课例的小诗:
《平桥村,我的乐土》
春末夏初,海边渔村——
我随母归省,
你带我放牛玩耍,
你陪我掘蚯蚓钓虾,
我们嬉戏玩闹,没有行辈之分,
我们追风逐云,哪有主客之别?
因为无忧无虑,所以自由自在!
平桥村,我的乐土!
那夜,水声潺潺、豆麦飘香,
那夜,连山起伏、横笛悠扬,
那夜,戏台飘渺、航船蹿行,
那夜,看戏虽昏昏欲睡,
归航路上,月色也朦胧,
然 散在地里偷豆,却新鲜刺激;
用手撮着吃豆,更是欢快无比!
因为无拘无束,所以有滋有味。
平桥村,我的乐土!
平桥村,我的乐土!
不仅是那景,
不仅是那事,
不仅是那人,
还有那份纯纯的童真!
还有那份浓浓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