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可以做砚台(三十)石砚1

标签:
历史石砚图片文化收藏 |
分类: 古砚珍赏 |
关于石砚
从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砚的定义:“砚,石滑也。从石见声”。可以看出,古人最早用来做砚台的材料应该是石头。这点从考古发掘中也得到证实。我国最早的砚的雏形是石质的,1979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遗址出土了一套绘画研磨工具,包括带盖的石研、砚杵和陶水杯。虽然此时的石研只是研磨颜料的器具,还有研磨器的痕迹,但是已具砚台的雏形了,它的出现把砚台的历史推到了五千年之前。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书写砚也是石质的。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4号秦墓中,出土了一方由鹅卵石加工制成的“研”,为不太规则的圆饼形,没有任何雕刻纹饰,配有石杵棒一支,同时出土的还有墨和笔。这时的“研”已经有了砚的基本模样。
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石砚与石杵棒
东汉之前,“砚”被称为“研”,因为它要和研子(研石)或研磨棒一起完成对石墨块的研磨,进而用水调成墨汁以便于书写。直到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才有了“砚”这个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字,“从石见声”不仅是说这个字的字形、读音,也是提醒人们“见(鉴)”“石”,注重对制砚材料——石头的选择与利用。
不是所有的石头都可以做砚台的。古人对砚台的基本评价标准是“易发墨,不损毫”,今人判断砚台好用的说法是“发墨如油,下墨如飞”。简言之,能很快磨出细腻发亮的墨汁且不损坏毛笔的砚台才是好砚台。
好砚台需要好石头打造。专业人士指出,判断一种石头能否做砚台的标志是:石头的矿物粒度大小及结构构造。因此大多用来制作砚台的石头都属于沉积岩及变质岩,这两类石头的共同特点是:石质硬度适中、质地细密滋润、细中有锋,是做砚台的好材料。
沉积岩又称水成岩,是指由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层堆积的岩石。端石、松花石、红丝石、思州石等均属此类。
变质岩顾名思义是“变质”的岩石,是在高温、高压和矿物质的混合作用下由一种岩石自然变质成的另一种岩石。洮河石、贺兰石、砣矶石、歙石、蔡州白石等都属此类。
中国地大物博,砚石资源十分丰富,可以用来做砚台的石材有几十种,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这些石材打造出许多名砚,如:吉林的松花石砚;河北的易水古砚;山东的鲁砚;甘肃的洮河砚;四川的苴却砚;江西的歙砚;宁夏的贺兰石砚;贵州的思州石砚;广东的端砚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