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可以做砚台(二十八)金属砚1

标签:
历史天津博物馆藏砚图片金属砚文化 |
分类: 古砚珍赏 |
金属砚
金属砚就是用金银铜铁等材质制作的砚台。金属砚台源于何时?目前没有明确记载,应该是在冶炼技术相对成熟、砚台制作相对成熟的时期吧。先分享几方其它博物馆的金属砚。
1、安徽博物馆古砚藏品“汉
此件铜砚盒的形状是一头怪兽,长12.5厘米,宽7厘米,高6.5厘米。像是蟾蜍,但又不是,它头生双角,身添双翼,两眼圆瞪,龇牙咧嘴,四足伏地,作起扑状,凝视着即将捕猎的对象,身后有短尾。形象生动有趣。砚盒上原来依照兽体凹凸部的需要,镶嵌绿松石,虽然年代久远,出土时多已脱落,但是仍不失华丽精美。
砚盒结构巧妙,分为盒盖、底座和石砚板三部分,盖与座上下相扣,盖顶饰有小环,便于提放。底座内随形嵌入的石砚板,取放自如。揭开盖,可磨墨,是一件文房实用器;合上盖,置于案头,又是一件可供观赏的艺术品。
铜盒砚长25厘米、宽14.8厘米、通高10.2厘米,铜盒砚的整体为一个伏地神兽形状。头似龙,貌如蟾,双目呈三角形,睁睛凝视,龇牙咧嘴,头生双角,身有羽翼,背脊隆起,四足蹲伏,尾巴卷曲藏于腹下。
该砚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盒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合,浑然一体为吉祥神兽模样。其下颌前伸,巧妙地构成贮水墨池。腹微鼓,扁平光滑的长方形石砚置身其中,石质为甘肃临洮石,上置圆形研石一块。背部中心设一桥钮,可系绳,便于提揭。
此砚出土时石砚板上有墨,说明这个砚盒是墓主人生前所用之物。汉代奉行“视死如视生”,主张厚葬,所以墓主人生前使用的东西,死后带到阴间继续享用。
秦汉以来,古人对蟾蜍颇为敬畏,认为蟾蜍是可以镇凶邪,助长生的神兽。砚盒设计成貌似蟾蜍的样子,并为它添加通天的双翅,应该是人们求安宁、盼镇邪、企望成仙升天等意思的体现。
这方砚台构思奇特,工艺精湛,是珍罕的文房实用砚,代表了汉代制砚工艺的最高成就。所以,被南京博物院列为馆内十八件镇馆之宝中的“文房之宝”。
3、安徽博物馆“笈游道人铁砚”
“笈游道人”是清代著名碑学大师、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的号。邓石如家境贫寒,只在九岁时读过一年私塾。但是他勤奋好学,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的家中专心摹习梅家所藏金石善本,八年学成,工书法、篆刻,兼融各家之长,形成独特风格。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