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砚
瓦是一种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古老建筑材料,陶土瓦的发明大约在西周时期。关于瓦的制作,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
》中是这样描述的:“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瓦的作用是覆盖于屋顶,抵挡风吹、日晒、雨淋,以延长建筑寿命。瓦从外形上可分为板瓦、筒瓦两种。板瓦是坯筒四剖或六剖而成,横断面的弧度小于半圆形,用于覆盖屋顶。筒瓦是坯筒对剖而成,横断面的弧度是半圆形或大半圆形,用于覆盖在两行板瓦之间。瓦的实物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遗址。
在古诗词中,可以看到许多文人墨客咏瓦砚的诗句。“勿谓乎柔而无刚,土埏(shan)而为瓦,无谓乎废而不用,瓦斫(zhuo)而为砚。”——唐
吴融《古瓦砚赋》;“砖瓦微贱物,得厕笔墨间。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宋
欧阳修《古瓦砚》;“邺城宫殿久荒凉,缥瓦随波出禁墙。谁约藓文成古砚,等闲裁破碧鸳鸯。”——北宋晏殊《古瓦砚诗》等等。从古人的吟诵中可知,早在唐代就已经有古瓦改制的瓦砚了,而且深受文人喜爱。
在古籍中也有关于瓦砚的记载,特别是宋代苏易简,不仅在《文房四谱
砚谱》中提到用古瓦制砚,还说明了原因:“魏铜雀台遗址,人多发其古瓦,琢之为砚,甚工,而贮水数日不燥。世传云,昔人制此台,其瓦俾陶人澄泥以絺(chi)滤过,加胡桃油方埏埴(zhi)之,故与众瓦有异焉。”原来,人们追捧用古瓦改制砚台,是因为古代皇家建筑的砖瓦制作是非常讲究的,先用细葛绢将粘土淘澄成细泥,然后用胡桃油等调和成坯筒,再烧制成瓦。这种用“澄泥法”烧制出来的瓦质地坚细,与众不同,而且这样的瓦改制的砚台非常好用。
天津博物馆有两方用古瓦改制的砚台。
一、民国改制
始建国四年瓦砚
长17.7厘米,宽13.5厘米,厚2厘米。

砚为长方形,砚面有绳纹,开一椭圆形水池。砚面右侧刻阳文“始建国四年保城都司空”。
此瓦的看点有二:1、‘始建国’是新莽时期的年号。可见此物年代久远。2、砚面的绳纹本是因工艺原因遗留的(为避免坯体粘连模具、也为了方便脱坯,所以在模具表面用草绳或麻绳缠绕),但无意中这绳纹增大了摩擦力,使瓦可以更好的附着在屋顶上。除了实用功能,排列有序的绳纹还产生了较好的装饰效果。
二、清代改制 琉璃瓦砚
长18.7厘米,宽8厘米,厚3厘米。清代琉璃瓦改制的砚台,砚作长方形,砚体左侧及砚背一半有黄釉,上部有款“乾隆年造”印。

琉璃瓦是一种特制的建材,采用两座窑炉两次煅烧的方式制作而成,第一次将制好的黑色瓦坯烧成洁白的素坯,第二次则是为素坯施釉后烧成色彩缤纷的琉璃瓦。琉璃瓦的特点是材质坚固,釉色鲜艳,表面光润,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我国最早的琉璃瓦实物见于唐昭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