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学05:照护
(2023-04-24 07:07:51)
标签:
教育文化 |
回想起来我算是小病不断大病不常的人,总共有四次住院经验,期间除了医师巡房打个照面寒暄几句外,最常见到的就是护理人员。护理师较医师相对亲切,但也得依体制规定照表操作,有时显得不近人情。想起有一回住院,头晚半夜被唤醒量血压,问其何必如此,答以大夜换班必须重新收集数据数据以便次日手术参考,在我看来却不啻扰人清梦。除此之外我对护理人员还是备感亲近,一来是因为母亲年轻时曾担任军护,身着军装配上准尉阶章的英姿,是我心目中永恒的回忆。其次则为偶然机缘下曾在三所护专任教生死学,对护生辛劳十分敬佩;而且我因为使用护校图书撰写教授升等论文获得通过,更是感恩。我是国内极少数研究护理哲学的专家,有幸得到护理学者的肯定,甚至受邀给博士生讲课。
我的升等论著《护理学哲学——一项科学学与女性学的科际研究》出版于1996年,次年初四十三岁顺利升上正教授,教研生涯从此无后顾之忧。回顾我的升等代表作,受惠于护理专业文献,令我发现护理学同时具有健康科学与女性主义的交织属性,从而由其中酝酿出一套独树一帜且弥足珍贵的核心价值,此即「关怀」,而与医疗所体现的「疗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现代人多有上诊所或医院看病的经验,诊间基本配置医护人员各一,一旦住院,医护也会定时出现。但是这套治疗模式并非自古皆然,护理人员进入医疗体制成为标准人力,一来是教育水平提升的产物,二来也是前辈积极争取权益的结果。例如过去护理人力大多为护校毕业的「护士」,受教仅到高职;如今全面提升至专科以上,授证皆称「护理师」,无疑已登专业人员行列。
我的论著以科学学和女性学交互探索为内容,在多达三百种外文文献中,发现西方早已把护理学提升至「护理科学」层级,更不忘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将之定性为无与伦比的「阴性科学」助人专业。毕竟在全球范围内,护理人力中女性仍占九成以上;先进国家男性护师虽多,一时却扭转不了患者和家属的刻板印象。护理人员身为女性对病患从事关心与照顾工作,并非社会歧视,而是自古已然。「护理」在西方最古老的意涵,便是母亲对家人无微不至的照应,后来受到天主教修女会照顾在外旅人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最终则由南丁格尔秉持宗教精神在克里米亚战场上发挥专业功能,才算奠定她在卫生保健医疗照护领域的地位。护理对「关怀」的重视,也为教育学者所认同;后者发展出关怀伦理学,回头对护理专业赋权增能。本此我遂将「生命」与「关怀」并列为新生死学核心价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