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学03:技术

(2023-04-10 08:08:18)
标签:

教育

文化


 

面对「技术」此一概念,许多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恐怕就是各式各样的家电与通讯产品,连我也不例外。在我们的社会里,「技术」往往被说成跟「科学」连在一道,因此大家惯常说「科技」,连当局都设有「科学及技术委员会」。「科技」究竟是科学还是技术的成分居多?此一问题其实肇端于将二者连用所产生的概念混淆;像过去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再扩充为科技大学,不免令人莫衷一是。台湾普设的科技大学其实是技术职业教育之下的技术大学,与大陆极少且顶尖的「科学技术大学」不能相提并论。在我看来,「科技」二字连用所遭逢的问题其实很像「生死」二字组合,后者主要想表达「死」,却用「生」去稀释它,以免被人嫌弃。「科技」希望用科学去支撑技术,在专家眼中看来与事实并不符。

 

西方国家在上世纪后期为考察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作用,同时防止弊端发生,乃应运而生「科学技术学」;此一新兴学科的批判性及后现代意识极强,到头来终于引发「科学大战」。虽然人文社会学者一度败下阵来,但是他们通过「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社会学」三位一体的研究进路,尽量还原历史与社会真相,发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并非同源,而且目的也不一样。这点其实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于知识的分类便可看出端倪。他心目中的「科学」代表的是「真知」,而「技术」则反映出「实用」;前者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后者则为经世济民。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曾撰有七大卷《中国科学技术史》,台湾译为《中国科技与文明》,表示十五世纪以前的中国科技冠于全球,但仔细看那些都是技术成果,跟西方以哲学为基础的科学真理无关。

 

由于十七世纪「科学革命」以后的技术成果,大多可以通过科学表述而记录与呈现,近三百年人们不免认为是科学引领技术往前行,直到半世纪前美国国防部提出一项计划,去审查当时武器系统究竟有几分科学和技术的贡献,结果意外发现技术占了九成,科学仅提供一分。这点表明的是技术本身其实自成一格,虽然不免要运用数学演算和科学推理,但其中仍有很大区别。例如一般人所说的「理工科」,理与工其实有着不同的知识与教育系统,不宜完全混为一谈。回头来看,科技产品利用厚生经世济民,大幅改善了现代人的生活型态,甚至可以说人们离开科技就无法生活。但科技应用仍有其极限,新生死学较为关注的是医药科技足以诊治难症甚至延年益寿,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像维持生命迹象却未保生命质量,造成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苟延残喘困局,必须防范于未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