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学02:科学
(2023-04-03 08:32:46)
标签:
教育文化 |
「后科学」的提法是用后现代主义精神,去批判科学主义唯科学的偏见,从而将科学的视野放大、属性深化。这是一套相当艰难的理想作法,主要是因为面对科学的强势,后现代主义显得相对不足且力不从心。后者毕竟始自文学艺术创作领域,虽然在主张颠覆传统的作用上令人耳目一新,然而一旦碰到科学活动,却很容易踢到铁板;1996年所发生的「索克尔事件」以及背后的「科学大战」,便大幅伤害到后现代阵营。事件发生前的九零年代,科学家对一些批评他们的人文社会学者渐感不满,遂对之冠以「学术左派」之名加以挞伐,终于酿成一场笔锋上的「科学大战」。后来出现一名别有居心的物理学者索克尔,大量套用后现代术语写了一篇科学诈文,投稿至对方阵营竟被刊出,引起整个学界讥讽后现代学圈的无知,重重打击了科学批评团体的气势。
自然、社会、人文三大知识领域的划分,只算方便法门而非不二法门;尤其走进二十一世纪,跨学科甚至跨领域的教学与研究逐渐流行,无形中也破除掉不少门户之见。像生死学、生命教育、生命伦理学所面对的复杂问题,都必须寻求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彼此对话,集思广益,共商对策。新生死学秉持「生物—心理—社会—伦理—灵性一体五面向人学模式」加以建构,至少涉及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等各领域的知识,但最终仍必须融汇贯通转化成生死智慧,方能有助于各人安身与了生。我始终认为探索生命奥秘乃是寻找人生意义的第一步,所以在哲学系大二便毅然选生物系为辅系。半世纪前很少会有人如此大胆捞过界,因此全校只有我一人选修,必须随班上课。我花了三年时间将数理化生等基础科学一并修过,自我训练成为科学人文学者至今,受益匪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