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死学42:存真
(2022-11-12 07:13:05)
标签:
教育文化 |
古希腊哲学家主张人生应该追求「真善美」,此一思想影响及中世纪的天主教哲学家;时至今日,我的母校辅仁大学不但宗奉中世哲思,更以「圣美善真」为校训。将真善美三者并列源自西方,至今虽然在华人社会朗朗上口,但其中蕴义还是必须经过本土转化方不致失焦。盖此三者最终都投射于天主上帝身上,成为祂绝对不移的属性;换言之;上帝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化身。如此至高无上的特性归于作为「无限存有」的上主,却难以在「有限存有」的个别之人身上体现。在西方天人始终被判成两橛,人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为神;此与华人相信成圣成贤或立地成佛大异其趣。新生死学作为华人生死观的反映,主要将西方外在于世间的「知识真、伦理善、艺术美」,转化为中土内在于个人的「存本真、积吾善、成己美」,从而通过修养工夫自我贞定,藉大智教化推己及人。
说人应该「存本真」即指要常保真性情,不为俗事尘务所遮蔽,尤其不能刻意地「媚俗」地活着。要向华人推广本真存活的义谛,当然必须回到「中国生死学的开创者」庄子身上。庄子发现「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傅伟勋的诠释是:「如无真人的心性体认、大彻大悟,包括生死观、物化观、齐物观等等在内的庄子『真知』,也就变化成文字游戏,可有可无了。」他并进一步表示:「庄子的『真知』即是理想人格所体现的生死智慧。」新生死学对此极为认同,更希望通过大智教化推而广之。「中隐」之道正是白居易为「中年中产」的人所提供「存本真」的方便法门,亦即人到中年要懂得公私分明,并且坚持留下一定的时间给自己,去挥洒本真的人生,而非总是戴着面具扮演职场生涯中的社会角色,甚至狂热到公而忘私,最终忘了自己是谁,岂不悲哀?
中隐还是有个职场作为谋生餬口的靠山,乐天七十致仕,此后五载得以安享天年,自然无需烦恼「仕与隐」的抉择。他在辞世前夕写下一首「自咏老身」的诗,末两句为「支分闲事了,爬背向阳眠」,意思是「闲杂事等打点妥当,搔背之余向阳而睡」。如此一幅乐天知命的景象,果然不负「乐天」美名,更让后人看见并且羡慕诗人终得走向反璞归真的化境。其实回返本真重拾真性情,并不一定到老方才实现,一个能够大澈大悟的思考者及爱智者,在现实生活中随时可以把握当下择善固执,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通过深思熟虑后坚持走自己的路。像我自从知命之年逐渐朝向本土文化与生命学问靠拢,下笔行文也就体现性灵开显,例如在五十有五从事生命书写时,标帜出「求真:生存基调的巩固、行善:生活步调的安顿、审美:生命情调的抉择」,大致反映当年的心之所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