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死学39:兼济
(2022-09-19 07:08:24)
标签:
教育文化 |
我将社会学所指的「人生三龄」分别赋予「生存竞争、生涯发展、生趣闲赏」三阶段内容,但不是一刀切,而是渐层渲染,相互通透,分列仅代表各阶段特色而已。由于生涯时期处于人生旺年且至少长达三十载,适足以作为承先启后的重要阶段;生涯前期仍不时要为生存奋斗,及至后期则逐渐体现生趣之妙谛。一个人步入生趣阶段大多已入老,以当前国人平均余命超过八十来看,老后若无太多病痛,尚有十几年清福好享。「万物静观皆自得」,宋儒程颢早就把静观闲赏的真义描绘得如此亲切,几乎唾手可得。「自得」是一种生命境界,在明代大儒王阳明看来正是「反身而诚」的自我贞定工夫,一旦修成则无向外驰求之误。阳明心学的精神可上溯至孟子,亚圣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对照地看,可作为我们安顿新生趣的思考起点。
孟子讲「兼济」与「独善」,还需要考虑是否受到外在情势「达」与「穷」的限制;如今新生死学建构「安身立命」的论述,主张可以超越此等限制而直指人心,从而作出存在抉择。没有错,人生在世主观条件操之在自己,客观形势成之于环境;但是人作为灵明主体,具有「主动能动性」,还是足以尽可能在环境限制中走出自己的道路。倘若将「新生趣」纳入「新生涯」后期来实现,譬如在年过半百后反身而诚,当会发现兼济大可「尽力而为、适可而止」,此刻便是主动调整心态走向独善的恰当时机。独善不必系于「穷」,兼济也无需等待「达」,尤其身处在后现代多元社会中,机缘俯拾即是,端看自己能否发现、会不会用。以兼济而言,如今根本不必去想什么「治国、平天下」,「合群」便已足够。这是指关心并参与社会,例如除了职场生涯外,当志工服务人群也不乏成就感。
认真想来,古人心目中的「兼济」,在现今的最佳作法就是「敬业乐群」;这包括在职场中「敬业」,以及在社会上「合群」两方面。除了自由业或是自行创业例如当网红,但这些终究是少数,现代人大多仍在组织中讨生活,军公教和上班族都一样。以我而言,虽然教职有较多独当一面的可能,但毕竟仍属学校一员,聘书一年领一回,且载明有「教学、研究、服务、辅导」的责任,连入行前与退休后的兼任都不例外。我当老师至今三十九载,谨奉职责和良知行事,大致算得上敬业。但除此之外,我也有一些经世济民、自度度人的理想,此即「大智教化」。大智教化是既有生命教育的民间版、成人版、扩充版与升级版,虽可用于学校教育,但主要作为社会教化,媒介平台就是实体书出版品,以及虚拟的网站民间书院「大智教化院」。宣扬反讽的「大智人生教」,正是我的兼济途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