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立冬丨株洲中医教你冬季进补养生应该怎么吃,怎么养

(2017-11-07 18:57:57)
标签:

冬令进补

冬季进补

小儿推拿

中医

养生

 冬三月开始了,天地闭藏,不少小动物开始了“冬眠”。由于气温的降低,人的新陈代谢速度也放缓了。然而好好呵护冬天的自己却至关重要,好好吃饭,早睡晚起,多晒太阳,如同养护树木的根基,沉潜下来,等待严寒过后的春天。

1
立,建始;冬,终了

农历九月十九,

2017年11月7日,13点38分,立冬。

立,建始也,冬,终了也。

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

是古代的一个重要的节日。

在古代农耕社会里,

人们劳动了一年,

立冬这一天便要休息,

犒赏一家人的辛苦。

http://pro0ce2c3.pic28.websiteonline.cn/upload/4uxd.jpg

立冬,冬季自此开始,

天地万物收藏。

此时,“水始冰,地始冻”;

2

冬宜藏志

冬季对应人体的内脏是肾,“肾主藏精、主骨生髓”冬季是养护肾的中要季节,
肾对孩子的体格的发育、智力的发展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从中医讲的“五运六气”来看,立冬属于五运之气,
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厥阴风木,金收寒湿火热于内,
厥阴风木又欲发之,风木之温得在泉之少阴君火,
温气起于秋分之后立冬之前,秋行春令,草木反荣,金木相持,气略平正。
然而必然有部分局部的温热之病。


这个节气里主要是做好“防寒”,但也时不时有点暖冬的感觉,
注意给孩子饮食清淡些,别助生体内的“火热”之气。

 


3
淡补平补养脾胃

饮食上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
http://pro0ce2c3.pic28.websiteonline.cn/upload/67po.jpg

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
应少食生冷,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
但也不宜燥热,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为宜;

「冬令进补」
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
万不可盲目「进补」,鸡鸭鱼肉等荤腥食物,损害脾胃,
容易助湿生热、变生痰浊等,要少吃或不吃。


冬天是蔬菜的淡季,人们可适当吃些根茎类的蔬菜,
冬季万物闭藏,植物的“营养”也大多闭藏到根部了,比如薯类,如红薯、马铃薯等。

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众菜中,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白萝卜、胡萝卜、油菜等。
冬季是肾当令的季节,在饮食上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补肾”的食物,比如山药、核桃、栗子、豆类,可以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


冬季推荐粥品

山药黑芝麻粥

黑芝麻10克、山药20克 、粳米50克、糯米50克。

黑芝麻炒熟备用,糯米、粳米洗净与山药、黑芝麻入锅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成粥。

1岁以上添加辅食的儿童可食用。(发热、咽喉肿痛、严重便秘、腹泻、积食的孩子不宜食用或遵医嘱。)

山药核桃粥

大米100克、山药30克、核桃10克,煮粥。

1岁以上添加辅食的儿童可食用(生病期间遵医嘱)


4
增强体质保健康

小儿推拿


立冬后天气会逐渐的变冷,气候干燥,且多变,气温往往骤升骤降
对于孩子来说往往是感冒、咳嗽的高发时段,
这个节气里饮食起居等多方面给孩子多用心调摄一下
对于孩子少生病,会有很大帮助。
如果能够给孩子常做做小儿推保健,
对于孩子体质的提高,减少孩子患病会有更大的裨益。


5

都说立冬主藏,

那藏什么呢?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

最好养藏方法就是,

泡脚早睡,

穿暖养膘。

 

名医推荐

 


http://pro0ce2c3.pic28.websiteonline.cn/upload/p3jk.jpg

陈 乡 钱 

硕士研究生、儿科医师

坐诊时间:

周一、二、四、五、日全天

周三下午及晚上


陈乡钱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从福建名中医肖林榕教授、四川名中医熊芳兰。


特色诊疗:

 擅长应用中医经典方药以及临床经验创新应用,
并结合小儿推拿,
治疗各类小儿感冒、咳嗽、过敏性哮喘、发热、咽炎、扁桃体炎、
各类皮疹、腹泻、厌食、消化不良、便秘等常见多发儿科病;

同时精通各类妇科病的诊断与治疗,
如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
阴道炎、子宫肌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