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神农中医馆名老中医汉方国药健康 |
by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和“心痛”范畴,临床上近年来多见于中老年人,病在心,与脾和肝肾三脏有关。中医认为“人年四十,阴气自半”,肾气已虚,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机体内已有血行迟缓,聚湿生痰,瘀而不通之势,这是本病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在临床中心绞痛发作期的治疗应从健脾化痰,活血化瘀,舒肝理气入手。因为心绞痛的危害很大,心绞痛的发作时,非常恐怖,严重者可致命,所以现在人们都很担心自己患上心绞痛,所以对治疗心绞痛的方法非常关注。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心绞痛应该如何治疗。
心绞痛发作时的如何治疗
1、心绞痛药物治疗。较重的发作,可使用作用较快的硝酸酯制剂,可用硝酸甘油1—2片置于舌下含化,1—2分钟即可起作用。
2、休息。发作时立刻休息,一般心绞痛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除。
心绞痛缓解期的如何治疗
1、心绞痛介入治疗。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2、饮食生活调理治疗。调节饮食,一次性进食不应过饱;禁止烟酒。保持适量体力劳动,但以不发生疼痛症状为度,一般不需卧床休息。调整日常生活及工作量。减轻精神负担。
3、运动锻炼疗法。谨慎的适宜的运动锻炼有助于促进侧支循环的发展,提高体力活动的耐受量而改善心绞痛症状。
中医说心绞痛
1、脾(胃)功能失调,饮食精微不化,扰乱脂质代谢,或为湿热,聚而生浊,或为痰湿,滞而化癖,浊痰交织,阻碍心机不能运转,成为所谓“痰湿阻滞心脉”的“胸痹”证。因此,升降脾胃,阻断病理形成,可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其病位在心,但其根在脾。重视脾胃升降治疗心绞痛的重要性。
2、心与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属火
3、心脾(胃)同治中“标本缓急”的从属性:无论从病因,还是从治法上,中医学均认为:心绞痛发生多由脾胃病在先。这是因为“脾(胃)为生痰之源”。心虽主血和脉两个方面,但只有脾(胃)运化与升清正常,血的化生之源不断,脉管得养,血质正常,无浊痰湿热之邪漪溜于体内,才能使心的功能活动正常,反之则脾(胃)病及心。
4、调理脾胃可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脂、血粘度,阻止动脉硬化形成,这不仅有治疗上的意义,而且有抑制病情发展和预防的重要意义。对于心绞痛,一定要病人注意调理脾胃,切忌膏梁厚味、勿令饱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人,也不忘健脾和胃导滞之法,确可在心绞痛治疗上收功,远比心绞痛只从心来治效果高出许多。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胃)愈心的实践性:“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则诸病丛生,心气、心血失养,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之说。首先益气补血,而变异型心绞痛后活血化瘀进一步治疗心绞痛。
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表现,按标本虚实归纳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治疗上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原则,心绞痛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先治标;疼痛缓解后以本虚为主,宜治其本;虚实夹杂时,可根据虚实的主次,适当兼顾。
辨证治疗
1、痰浊痹阻型症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苔腻,脉滑。治宜通阳化浊,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半夏、延胡索、枳壳各12g,石菖蒲、丹参各15g,薤白、桂枝、厚朴、陈皮各10g)。日1剂,水煎服。
2、气滞血瘀型症见胸痛如刺,或呈绞痛,胸闷气短,心慌,口唇、舌质瘀斑或暗,脉细涩或结代。治宜理气活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枳壳各10g,当归尾、赤芍、郁金、延胡索、桔梗各12g,川芎、丹参各15g)。日1剂,水煎服。
3、心气阴两虚型症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倦怠懒言,头晕目眩,舌质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治宜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加减(太子参18g,麦冬、郁金、远志各12g,白芍、丹参、茯苓、何首乌各15g,五味子10g,夜交藤20g)。日1剂,水煎服。
4、心肾阴虚型症见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头晕耳鸣,腰膝软,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养心肾,方用左归饮加减(熟地黄18g,山茱萸、淮山药、枸杞子、丹参各15g,茯苓、麦冬、酸枣仁、知母、龟板胶各12g)。日1剂,水煎服。
联系电话:0731-22233222
地址:株洲市天元区长江南路187号神农中医馆(市中心医院斜对面)
乘车路线:T16、T42、T62、T66、T68、T70到大岭站下,往前100米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