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
(2017-01-05 17:11:17)
标签:
教育 |
分类: 培训感言 |
《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
——第28期“国学经典教育”研修班学习心得之四
2016年12月22日,听了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传播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尼山圣源书院常务副院长张践的“《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的专题讲座,深受启发。他教会了我如何为人处世,为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思想的指南和借鉴。聆听张教授的讲座,思想再一次受到洗礼,我更深刻理解了生命的思想内涵,如何在教师岗位上找到幸福感,阅读《中庸》就会找到一把金钥匙,作为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要谦虚为人,不争名利,提高修养,才能活得漂亮、活的精彩。说实话我没有完整的读过中庸,从张教授的解读中我体会到儒学的魅力,也感受到张教授的学问之高深及为人之谦逊,激励我今后在从“国学经典”中汲取为人处世之道,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自我。现将笔记摘录如下,以便回味和咀嚼《中庸》所蕴藏的哲理。
《中庸》一书古文记载为孔子孙子子思(孔伋)所作。孔子只有一子孔鲤,在孔子之前就去世了,子思是孔鲤鱼的儿子。子思在传承孔子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建树,因此被尊为儒家“四圣”中的“述圣”,其他为“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配祀于孔庙,可见其历史地位之高。《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由于其内容和结构的独特,在汉代就开始有单行本发行。《中庸》从宋代开始受到官方的重视,宋仁宗时,为了激励考试及第的儒生,皇上或赐《大学》,或赐《中庸》以为嘉奖。到了南宋,大儒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规定教科书,地位极大提高。《中庸》原在《礼记》中不分章节,只是一段段的语录,是朱熹将其分成了33章。
一、《中庸》是天人合一之道
因为人人心中都有向善之心,而且这颗善心是上天赋予的,所以说“天命之谓性”,按此天命去做就是“天道”,修明天道就是教化。
《中庸》一书从修身到治国,从持中到守常,对儒家修己治人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但是要实现这些理论,即“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关键在于一个“诚”字。
二、《中庸》是执中守正之道
儒家认为自己的学说就是为社会寻找一种公正、和谐的发展秩序。从横的方向看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从纵的方向看,中庸就是无“过犹不及”。“不偏不倚”就是观察事物正确,不左不右。无“过犹不及”就是办事情注意事物发展质量互变规律。
三、《中庸》是推己及人之道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注释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即是我们常说的“推己及人,心灵换位”。
中庸的启示:要求儿子孝顺自己,首先要孝顺自己的父亲,要求臣下忠于自己,就要忠于自己的首长,要求朋友为自己做什么,就要先给朋友做到这些。君子们做到了这些,百姓自然也就忠厚了。
四、《中庸》是素位守常之道
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儒家主张社会所有成员都要秉持一种“素位守常”的观念,各安其位,各尽其职。
五、《中庸》是内省慎独之道
关于道德修养,《中庸》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方法,就是内省慎独。内省是说,一个君子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曾参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内省”是忠恕之道在道德修养上的主要形式,“尽己之心为忠,推己之心为恕”。就是要彻底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六、《中庸》是成己成物之道
儒家的思想路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推展过程。首要的任务是“修己”, “尽己之性”和“尽人之性”还不是终极目标,最后还要达到“尽物之性”,“参赞化育”。儒家不是出世的宗教,而是治世的政治哲学。所以“成己”之后还要“成物”。
七、《中庸》是中和位育之道
每一种社会学说,都必然具有一种对未来社会的设计,儒家对于未来社会的设计可以分成终极目标和现实目标。其终极目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而其现实目标则是“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的小康世界。在这个小康世界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之“中”就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则,中和之“和”,就是宇宙运行的跟终极目标。按照这样的规则行动就是“致中和”,就可以达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