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及其价值传承
——第28期“国学经典教育”专题研修班学习心得之三
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齐家教授的讲座《“大 学之道 ”及其 价值传承 》的学习笔记:
《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1751字)。《礼记》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据说孔子当年选取士必须学习的礼制17篇,编为《礼》或《士礼》,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仪礼》。儒家后学又编了《周礼》,又称《周官》,记载了西周的官制。儒家后学还编了《礼记》,这三本书叫“三礼”。儒家的《礼》经,一化为三,就是这“三礼”。《汉书》的作者班固说:“七十子后学所记也。”意思是说,《礼记》是孔子的72个学生及其弟子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礼记》131篇。西汉宣帝时,太子博士戴德传85篇,世称《大戴礼记》,今所存于世者近39篇。戴德的侄子戴圣传49篇,被称为《小戴礼记》。我们现在说的《礼记》,指的就是《小戴礼记》。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入门——升堂——入室)
朱熹根据程颐的观点,认为:“《大学》所教,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是为学纲目。”“读书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按朱熹的解释,《大学》分“经一章”与“传十章”。所谓“经一章”(205字)是全文总纲,“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大概是孔子生前讲课讲的,而孔子的学生曾参追记下来,整理出来。“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传”是对“经”的解释,“传十章”则是曾参对“孔子之言”的解释和说明,曾参的学生们把它记录下来、整理出来的。而“传十章”又分为两部分,前四章着重解释“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朱熹叫
“纲领要旨”;后六章着重解释“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叫
“条目工夫”,朱熹认为由于错简,原文“格物致知”一章缺失了,后六章只有从“诚意”章开始。朱熹说:“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他依照程颐所定,考证文字之后重新编定了《大学》的章次,并加以整理和补充。
〔经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人之学(学大道)的纲领(宗旨),在于阐明光明的德性,在于亲爱人民,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知道了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才能确定;志向确定了,然后心意才能宁静;心意宁静了,然后情性才能安和;情性安和了,然后对事物才能详细思虑;详细思虑了,然后处理事物才能恰当,才会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本有末,万事都有终有始,知道什么是本是末,什么应当先作后作,那就离道(把握规律)不远了。
〔解读〕
章句:章节句读(逗)——分章析句解释古书
大学: ①相对于童子发蒙教育,“大学”指成人终身教育。
②相对于“小人”教育(学小道),
“大学”指“大人”教育(学大道)。
③相对于“大学校”,“大学”指“大学问”。
④相对于“大学问”,“大学”指“大学校”。
道: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事理、精神、理念、纲领、宗旨、宇宙的本源及方法、技艺、思想、学说、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理想、主张等。
明明德——修己,内圣
明——动词;阐明、彰显、发扬光大
明——形容词;光明、善良、先天的善端善性
德——名词;德性、品德
“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人性——善性
人心——良心
人情——真情
亲民——安人,外王
亲——动词;亲近、亲爱
民——名词;民众、大众
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尽己为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为恕)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
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程朱等宋明理学家鼓励人们改革旧习,使民众能日新又新,进步不已。要“新民”必先“亲民”,“亲民”的目的是为了“新民”,希望民众都能去掉旧习,作新的人民。
明明德——阐明彰显光明善良的德性——修己、内圣
亲民——亲近、亲爱民众(仁爱、德治、仁政)——安人 、外王
止于至善——修己、安人二者结合达到至善的境界
明明德——一种自觉的工夫
新民——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止于至善——引导人们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
定力——意志力、坚持力、承受力、克服困难的勇气、潜力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孟子:“存心”、“存夜气”、“平旦之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唐玄奘:禅即“静虑,一心不乱”;戒——定——慧。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庄子:“心斋”、“坐忘”
道教:“大道全凭静中得”、“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心静则天机自动;身静则人气自动。天机动则大道生而神道现;人气动则真阳生而功夫成。”
医家:“恬淡虚无,精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动极生静,静极生动,动静调节,身心调适,心平气和,排除杂念,物欲纷扰。深畜厚养,储藏能量,此乃万物生长萌发之道。
虚、静——净心第一,利他为上。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
古代要把光明的德性阐明给天下的人,首先就要治理好他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整齐他自己的家族;要整齐自己的家族,首先要修饬(chì)他自己本身;要修饬自己本身,首先要端正他自己的心;要端正自己的心,首先要诚实他自己的意念;要诚实自己的意念,首先要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认识;充实知识、提高认识就在于穷究事物的道理,特别是人伦关系。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事物的道理、特别是人伦关系的道理穷究了,然后知识才能充实、认识才得以提升;知识充实了、认识提升了,然后意念才能诚实;意念诚实了,然后心才能端正;心端正了,然后身才能修饬;身心修饬了,然后家族才能整齐;家族整齐了,然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从天子一直到普通的民众,一心所要行的都是把修身看作根本。本已乱,末就不能得到治理。这正像以厚德待人,而人反以薄道报我,以薄道待人,而人反以厚道报我,也是世界上没有的事一样。这就叫做知道根本的道理,这就叫做认识的极致。
〔解读〕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 ——以道德观念的认识为起点;
“诚意、正心” ——以道德信念的建立为中心;
“修身”(慎独)——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为根本要求;
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教育的实践目标。
【经一章总结】
经一章——修身为本——全文总纲
三纲领(目的、宗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过程、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一致的,都围绕着“治国以民为本,以修身为本”这一主题展开论证,简洁明了地概述了儒家内圣和外王统一、政治和理论紧密结合的一贯思想。倡导三纲领、八条目的目的,就是主张从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入手,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一个和谐的、有序的社会,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康。这种主张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对于中华民族的成员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自然会起到凝聚民族群体的作用。所以我们说,《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治国的方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方略;也是治校的方略,建设和谐学校的方略;还是管理企业的方略,建设和谐企业的方略。
被称为“清华大学之父”的梅贻琦先生在1941年4月写了一篇文章《大学一解》,即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总结清华大学三十年之经验。以前清华男生宿舍有三斋:“明斋”、“新斋”、“善斋”,就是以《大学》三纲领命名。
以上是“经一章”,主要讲“三纲领、八条目、修身为本”,这是全文总纲。下面是“传十章”的前四章,即“纲领要旨”,解释“三纲领”的。
〔传之首章〕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译文〕
《尚书·康诰》说:“要能够阐发光明的德性。”《尚书·太甲》说:“要体念上天所给予的光明的命令。”《尚书·尧典》说:“要能够阐明伟大的德性。”这都是说人们要阐明自己的德性。
〔解读〕
传首章——明德—阐明自己光明(先天、善良)德性
〔传之二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
汤盤上的铭词说:“真诚有一天能够获得新的进步,就要一天一天都有新的进步,还要再继续天天有新的进步。”《康诰》说:“要改变旧的习惯,作一个新的人民。”《诗经》上说:“周虽然是一个旧的邦国,但它接受的天命却是新的。”所以君子是没有地方不用尽他的心力的。
〔解读〕
传二章——新民—改革旧习,日新又新,进步创新
《易传》曰: “革去故,鼎取新”、“日新之谓盛德”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者也。”(冯友兰1945年《西南联大纪念碑》)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三松堂对联)
〔传之三章〕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乌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上说:“国都所管辖的区域,广大千里,都是民众所归止的。”《诗经》上又说:“小小的黄鸟,归止到一个山丘角落的丛林上。”孔子解释说:“在归止这一点上,黄鸟都知道它所要归止的地方,人怎么可以不如鸟呢?”《诗经》上说:“德行深远的周文王呀,真是持久光明地致敬于他所要归止的境界呀!”做人君的归止在仁,做人臣的归止在敬,做人子的归止在孝,做人父的归止在慈,同一国的人交际往来归止在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译文〕
《诗经》上说:“看那淇水边上,菉竹长得好茂盛呀!有道德文章的君子,修养自己,如像制造牛骨、象牙、玉石的器皿一般,喜于切磋琢磨。他又严密又刚毅,又盛大又明亮。有道德文章的君子,终究是不能被人忘记的。”“如切如磋”,这是说共同学习的工夫。“如琢如磨”,这是说自己修饬的工夫。“又严密又刚毅”,这是说谨慎警惕的态度。“又盛大又明亮”,这是说动作有威严的态度。“有道德文章的君子,终久是不能被人忘记的。”这是说有盛大的德行,已达到至善的境界,人民是不能忘记的。
《诗》云:“於呜戏呼!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
《诗经》上说:“啊呀!前代的君王是不能忘记的呵。”后世的君子既推尊他的贤德,又思念他的抚育之深,小人既安于他的快乐,又享受他的利益之远。这就是他所以使后世的人民不能忘记的啊。
〔解读〕
传三章——至善—归止—境界—安伦尽分(责任)
〔传之四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译文〕
孔子说:“听取和审判民众的争讼,我也是和别人一样的。但是重要的一点,是必须使民众根本没有争讼。”这就是说,要使没有真情实据的人不敢尽量说假话,这样民众自己心里就会大大畏服。这就叫做“知本”。
〔解读〕
传四章——本末—以道德修养、敬畏精神为本,法治为末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大戴礼记·礼察》)
礼——未然,感化——治未病
法——已然,暴力——治已病
纪晓岚:“法是太平盛世之所须,太平盛世之所不尚。”
【传前五章总结】
传一章——明德——阐明自己光明(先天、善良)德性
传二章——新民——改革旧习,日新又新,进步创新
传三章——至善——归止——境界——安伦尽分(责任)
传四章——本末——以道德修养、敬畏精神为本,法治为末
传五章——格物、致知——道德观念的认识——明善之要
《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治国的方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方略,也是治校的方略,建设和谐学校的方略,还是管理企业的方略,建设和谐企业的方略。
我们目前推进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与之相适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秩序和伦理体系、道德价值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市场经济也好,道德建设也好,都不是彼此孤立的。现代经济条件与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机制,法律结构,教育程度,即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的制度、方式和水平,与现代道德伦理的建构是密切相关的。今天的道德,应该是经济生活自身的要求与觉悟。我们要把人性中的善良、崇高的方面扩充出来,对人性中的丑恶、卑劣的方面加以抑制,仅仅靠道德意识、原则、规范和伦理生活秩序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赖于上述各客观基础、条件和各方面、各因素的配合。当然,反过来说,新时代的道德伦理,能促进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促进社会公德的健康确立,在社会公正的基础上,明晰公民的责任、义务,维护公民的权利、尊严与价值,同时促进社会理想的实现。因此,尽管我们不必持道德伦理中心主义的立场,不必过分夸大道德伦理的作用,然而新的道德伦理生活对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制秩序、科学与人文教育水平的提升,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尤其是现代社会各阶层人的教养问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理应提到社会文化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显示器。在这一方面,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企业的、乡镇的道德氛围与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的实际状况却令人堪忧。继承、转化传统道德价值的精华,当然只是现代道德建设的一个方面,决不是它的全部。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要一直保持“明明德”正面精神、正面情绪,消除自私、贪婪负面情绪。我们每天去锻炼身体,但我们有没有每天去锻炼我们的心?如果要走向成功,我们就要在潜意识里选择好的“种子”。这颗好的种子,如果一直培育的话,它就会越来越有力量,就能够由成功走向成功,由光明走向光明。能够看破、放下,人生道路越走越宽阔。
不要从外面想原因,而要我们从观念上想原因。我们要知道,身份、事业和成就只是“小我”。真正的真我才是我们的本体。所以我们一定要突破凡夫的身份认同,这才能真正地超越。如果我们能到达这个层次,就能把每一项工作当成修行法门来做。当下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能让人开悟的最神圣的事情,当下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能够这样做的时候,你就能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地活在当下。我们的心不要责备过去就没有后悔,我们的心不要活在未来就没有恐惧,我们的心不执着于当下就没有忧愁。这就是《大学》之道的
诚意、正心、修身的要求,这实际上与《金刚经》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相同的意思。能达到这个层次,我们就能倾注整个宇宙之力做好当下的事情。佛教六祖惠能大师说,开悟的诀窍就是十二个字:“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慎始慎终的话,当然,他的成就不会是偶然的,这也是佛教里把一切人当成活菩萨,把自己当成凡人的教诲。如果企业家能把经营之道做到信仰层面,那就像前面我们讲到的陈嘉庚先生那样,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就皆为自在境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