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教育的公平性与均衡性

(2013-12-17 22:01:15)
分类: 论文

论教育的公平性与均衡性

——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思考

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宋鹏

 

教育的公平性与均衡性是《纲要》中涉及的重点内容。追求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性,有利于教育的稳定和发展。而其中更多的是稳定的问题,稳定是前提,是基础,只有稳定才能促进发展。

一、教育公平问题连带着诸多重大社会问题

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将要普及的高中阶段,其教育公平问题最为重要,因为越是普及率高的事物影响面越大,其公平性就越重要。教育的公平性有其本身直接的意义,更有诸多连带的重大系列问题。我们在深刻理解其直接意义的同时,更要认清与之相连带的重大系列问题。

(一)、教育公平问题本身的直接意义。此前,教育的不公平,问题严重、问题积堆,甚至是恶性循环。在硬件建设方面,少数学校设施齐备、环境豪华、还在不断的锦上添花,而多数学校则设施不全、环境简陋,甚至学校为仅有的一个空空如也的电化教室配一套窗帘而发愁。在师资方面,由于师资的自然流动,好的教师自然向好的学校流动,薄弱校的师资越来越差。在生源方面,好学校生源拥挤(有所初中学校一个班竟然达到150人),而多数学校生源不足(有所薄弱高中竟然连续两年新学年招生不足20人)。这种不公平,看似有了几个优先“发展”起来的“好学校”,但大多数学校自此衰落下去。一个不大的城市,初、高中共50几所中、小学,靠政府政策倾斜“强挺着”武装起来45所“能露脸”、“争面子”的“好学校”,特别是在经济不很发达的地区,那代价就是使大多数学校变为“薄弱校”。从整体上极大的伤害了教育。

教育的不公平,加上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产生了不良的刺激作用。应该说,老百姓追求高质量教育的心理是正常的、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当前校际差距逐渐拉大的刺激下,使老百姓过于“劳心费神”,进而在择校问题上形成攀比、追逐、拥挤的混乱现象。这种混乱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到了干扰教育常规工作正常操作和运行的程度,一些难题使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伤透脑筋,而校长们也被弄的焦头烂额。好学校擎着不正之风带来的压力,差学校愁日子怎么过下去。

追求教育的公平,是自下而上的推动,更是自上而下的“审时度势”。

《纲要》在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中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且具体表明“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确定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追求教育的公平性,是求善、求美、求稳。教育的公平性,强调的是人权问题,它影响到社会秩序,标志着社会的发达程度、文明程度。

(二)、诸多与教育公平问题相连带的重大问题。

1、素质教育与“减负”问题。校际差距大,刺激了家长的竞争心理,家长为了争取让孩子享受好的教育,从孩子上小学就开始动脑筋、使力气。很多孩子本来是热爱学习的,但学习的压力把他之前对学校的向往、憧憬以及对学习热爱的心情一扫而光。现在很多小学生就背着沉重的书包走东串西的补课,而且初中在请家教、参加补习班上已成了势。学生每天晚上67点钟坐下来,面对着要写到1011点钟的作业,心里便产生极其焦躁和厌倦。高中那些所谓“质量较高”的学校,在社会压力下,校长和老师被“应试教育”的枷锁紧紧缠绕着,一些重点高中两个星期休息半天,而且每天的晚自习都到十点钟。那些“薄弱高中”,或是拼命抢时间挣扎,或是萎靡不振而消沉。在高中学校校际之差的刺激下,中考变成了战场,本是水平性的考试,已经被官方定性为名副其实的选拔性考试。这种现实反过来又逼着初中学校“拼时间、游题海”。有一个初中学校的老师留给初一学生的假期作业,竟然是把初二物理练习册做一遍!如此现象使得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的“减负”成了空中楼阁。似乎我们的家长、学校和老师就有一个任务:坚决、彻底、干净地要把学生弄厌学了,不完成任务决不罢休!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为了治理教育“三乱”伤透了脑筋,这里做个比喻:这有些像市场里的小商小贩,为了兜售商品,把摊位摆到了大道的中央,影响交通,城管的人员一来,就都回到了道边,城管的一走,又都争先恐后的往道中央抢,城管人员忙的焦头烂额,秩序仍然不得好转。

2、师德师风问题。应该说“补课”二字不是贬义词,它的好坏,要看它的初衷和目的。现在的教育“三乱”现象,关键的是一个“乱”字,如果不乱了,这些也就无可非议了。现在的乱,当然有教育弊端造所成的环境混乱的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个别学生自己个性问题需要解决,他需要查漏补缺,他需要就某一科某一章节补补课,教师在补课中获得一些报酬,都无可非议。这样参与补课的学生比例应该不会太大,大致在5-10%左右。而现在参加过补课的学生比例(没做具体统计,从身边接触的情况了解、估测)达到70-80%甚至还高。这样比例下的补课,是变了味的补课,办班补课成了不良之风,其负面作用远远淹没了它的好处。在一些不良刺激下,教师急功近利,教育不当现象也明显增多,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学生现象耳闻目染。

师德师风建设,思想工作是必要的,但单靠思想工作,单靠教师的个人觉悟是不行的,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去埋怨教师个人。教育弊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永远会使整个风气越来越糟。有良好的环境,有良好的机制和制度,教育工作进入良性运转,再加之思想工作,师德师风问题一定会逐渐好转的。

3、服务于民问题。此处有三层意思。第一,还是教育公平问题。最广大的老百姓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不能分三六九等,教育要为最广大的老百姓服务。《刚要》中也特别强调教育要“惠及全民”,要“向农村地区倾斜”。第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是学校在地理位置的分布上。一个城市原来学校地理位置分布是经过计划的,分布还算是合理。但是校际差距拉开以后,有的学校规模过大,竟然达到了60个教学班甚至还多,而一些学校无法生存而被取消,学校的地理位置分布反而变的极不合理。初中的学生上学要走很远的路,高中生上学就更远了,这些都给老百姓带来了不便。第三,教育公平了,老百姓也安心了,也不用为孩子上学而过分的去“劳心费神”了。

4、消除腐败问题。腐败,就是占有不该占有的利益,本身就是不公平,也就是说教育的不公平本身就带有腐败的味道。反过来,教育的不公平,又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更加刺激腐败的蔓延。

教育领域是块育人的净土,人们崇尚教育,尊敬教师。然而现实的教育行业声誉明显下降:教师的师德师风令人担忧、教育违规和不当现象不断、教育“三乱”现象难以遏止、利用权势择校和选班成了开学时的热门话题、找人拉关系权与利交换,等等。这些,不能不说是教育不公平的刺激所致。腐败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暗箱操作,目的又是为了掩盖某种不公平,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有些属于个别人的问题,但恶劣风气逐渐扩散,腐败所涉及的人数比例也在不断扩大,极大地损害了教育的整体形象。都说腐败现象是毒瘤,人们痛恨腐败,但腐败现象总归是一种表象,其深层次原因值得人们深思。其实,有权势的行政领导们也有其难处,一方面,这种教育的不公平似乎给他们带来了牟取利益的机会,思想觉悟不高的人乐得其所,但另一方面,就是思想觉悟较高、作风正派的领导,这种教育的不公平现象犹如火炉,使他们倍受煎熬。

(三)、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职能范畴的问题。小学就存在严重的校际差距,初中有热点校之说,高中有官方承认的“各各级别重点校”和前一个时期评出的“示范性高中”。这种校际之差,主要是学校硬件、师资水平等有形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这些都是政府才能控制的事情,《纲要》也中强调了“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二、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教育的均衡性,指的是教育的阶段性、结构性的谐调问题。它一方面受教育规律本身所决定,另一方面也与当前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相关,它是社会经济水平、科学水平、文明程度的标志。随着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可能前面的均衡不断被打破,之后还要不断寻求新的均衡,教育均衡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阶段性的教育,前段为后段做基础,打好基础才能稳定,所以它也是个教育的稳定问题。而结构性的教育均衡问题,更多的也是求稳的问题。这些都为教育的发展做基础,追求教育的均衡性是求真。

(一)、阶段性的教育均衡性问题。其实一直就有“高中埋怨初中、初中埋怨小学、小学埋怨幼儿园、所有学校埋怨家长”的现象。这些埋怨可能是过份的,也可能有不负责任相互推诿的心理在作怪,但也确实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阶段性教育的均衡性是教育规律所要求的发展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

孩子的品行需要从零岁开始教育,孩子的一些品行有形成的关键期,这决定着孩子终生的发展,孩子的学前教育非常重要,其中的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在学校班级授课制下,同一班级学生所处环境相同,但学生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优劣之差。最简单来看,那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优劣之差,当然就是家庭教育之差造成的。而且小学生的优劣,主要是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孩子的行为习惯、行为能力、注意力、好奇心、同情心、懂事程度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家庭教育所承担的任务。

目前,我们国家的学前教育很薄弱,特别是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指导、管理等等更是空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们国家的很多儿童是隔辈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看大的,那只是监护而并非教育,而且隔辈人对孩子大都非常溺爱,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反而不利于教育。不说隔辈人,就是孩子的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也急待提高。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出现一些新的观念,其中一些观念与教育规律和原则极为冲突,这些也渗透到孩子家长的头脑中。还有就是当前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又大幅度提高,更加加重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在现代社会观念的冲击下,一些应有的教育功能(勤俭节约、抗挫折力、热爱劳动、责任心、感恩心、孝顺尊敬他人)逐渐淡化和缺失。虽然中小学校都设有家长学校,但有的是水平不佳,而更多是流于形式的虚设。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很发达,家长整体素质也很高。他们社区里就有“准妈妈”学习班,设有专门的讲堂对“准妈妈”们进行培训。社区负责组织安排,而且管理的很严格,每上一课都进行详细的登记、记录,他们普通人对此方面的意识都很强。

完善和提升教育的均衡性,要依靠国家的经济实力。我们国家属于中等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还很多,但《纲要》把实现教育均衡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说明国家正在努力,我们的教育均衡问题会逐步得以改善。《纲要》的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第三章学前教育中提出了“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并指出要“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在第四章义务教育问题中强调“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二)、结构性的教育均衡性问题。《纲要》提到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等,这些都是为了顺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

总之,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性是教育整体发展的基础,这其中有教育本身规律与原则所决定的问题,更有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问题,是社会发展中诸多要素的重要因素,它连带着诸多重大问题。物理学中有“稳度”和“平衡”的概念,不平衡了就要倾斜和翻倒,教育问题更是如此。求稳、求实,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是进程中的第一个台阶,那些较高的台阶要上,但首先要上好第一个台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