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北京西山八大处(8)

标签:
旅游博物摄影杂谈 |
一处长安寺
长安寺原名“善应寺”,又名“万应长安禅寺”,创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后历经清顺治年间(1659)、康熙年间(1671)整修,后规模日大,改称长安寺。

清康熙年(1671年)该寺由礼部尚书龚鼎孳主持重修。据龚鼎孳所撰碑记载称:殿宇“规模宏丽,表表杰出。”前殿内有铜铸关羽像;後殿廊庑南角,有一双铜钟,上铸“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十一月吉*御制”字样,完整地保存了近400年。释迦牟尼殿前的一只铜磬,也是明代铸品,年代还要久远一些。
长安寺建筑布局为两进四合院,建筑工整对称,寺门东向,前殿为释迦殿,後殿为娘娘殿。过去长安寺以塑像名冠西山诸寺,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善应寺(长安寺)的佛像凭几而坐,中国人仪容,与通常的寺中佛像姿态有所不同。寺中所塑五百罗汉像,穿崖踏海,游戏百态,形象生动,是模仿了明代被宣宗赐名“昊不信”的一位画匠绘於昌化寺的壁画风格而作的。
现存部分两进四合。入门便是一砖石影壁,上有"登欢喜地"四字。沿西向甬路前行,登数十级台阶为该寺山门殿。殿内供关羽造像,又称"关公殿"。向后分别为"大雄宝殿"、"大士殿",布局严整时称。
据称,长安寺的佛像与法器,皆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初期。
据说量周和尚是乾隆年间钦命的万寿寺方丈,弥勒院开山,因此其灵塔也比常见的和尚塔精致。
长安寺过去以奇花名树著称,迎门高大的汉白玉台阶两侧,现有古老的紫薇等花木。寺的前後进院落里,各有两棵传说是元代种植的白皮松(俗称龙爪松),叁天婆娑,老干横空,白鳞斑驳。
前一篇:重游北京西山八大处(7)
后一篇:重游北京西山八大处(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