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北京西山八大处(7)

标签:
旅游博物摄影杂谈 |
灵光寺的外墙上有一组二十四孝图雕刻壁画,也是比较博人眼球的。

二十四孝图起源自元代。当时有个叫郭居敬辑录古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全相二十四孝》故事集。后来的印本都配上了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郭居敬,元漳州龙溪人,字义祖。博学能文。性笃孝。亲殁,哀毁尽礼。尝取虞舜以下二十四人孝行事迹,序而诗之,以训童蒙。虞集、欧阳玄欲荐于朝,力辞不就,隐居乡里,以处士终。所谓“处士”的意义,就是善于自处,不求闻达于当时的清高代号。

《二十四孝》所列榜样十分典型、突出,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时间上看,有虞、周、汉、魏、晋、唐、宋;从层次地位上看,有帝王、大夫、书生、百姓;从年龄上看,有老者、成人、儿童;从内容上看,有至贫孝亲的、有危难救亲的、有显贵孝亲的。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虽然古时所谓孝道中,具有一些封建文化的内容,但对父母长辈的尊敬、赡养,仍是华夏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光大的内容。
现如今的社会,人们重视抚养子女,以求得子女成人后事业有成、资财丰厚、光宗耀祖,但对子女娇生惯养者甚多,且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氛围,却疏于对子女德行的规范和养成,导致一些人的子女懒惰无能、骄横跋扈、不求上进、啃老,这样的子女根本就不懂孝道,不愿意养亲,失德无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华夏文化中的孝道传统,以及“老吾老及人之老”的道德观,对于家庭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实在是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
尝粪忧心。说的是南齐高士庾黔娄,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道是苦,病情就好转了。”于是庾黔娄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质疑:他自己都七十岁了,属于古稀之年,他的父母也该九十岁上下了,古时候有几人能活到彭祖的年纪呀?
评说:这个可以有。
质疑:古时候的百里可是相当远的呀,难道就不能迁居吗?古时候的户籍制度有那么苛刻吗?

埋儿奉母。讲的是晋代一个叫郭巨的人,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质疑:这个故事按说是矛盾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把儿子埋了,谁能肯定你还能生得出来呀?况且杀人是有罪的呀!

卖身葬父。讲的是一个叫董永的人,家里很贫穷,父亲死后没有钱入葬,就变卖自身借钱安葬父亲。去财主家做工抵债的途中,遇到一位女子(仙女化身),主动地要求做董永的妻子。夫妇一同到了财主家。主人要求织出三百匹细绢才可以抵债。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月前相会的那株槐树下,女子辞别而去。《天仙配》就源自这个故事。
评说:仙女还是过不惯凡世间的贫苦生活,帮助无能的董永还了债,也就离去了,就当是“玩”了一把。仙女的短时间历练,却成就了一段供世人不断遐想的佳话。
评说:那个时代,没有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要寻找50年未见的母亲,必要有财力和一定权力,估计这位朱寿昌是积攒了一定家底儿,才能这么干的。

扇枕温衾。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拾桑供母。说的是汉代蔡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评说:赤眉军并非恶人呐,若是得了天下,或许比刘家王朝好些,也未可知。
质疑:其母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或许另投胎,怎会还怕雷呢?

卧冰求鲤。晋朝人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质疑:这个故事难以理解,王祥太愚蠢了吧,砸个冰窟窿有那么难吗?
体温岂能化开冰面?再者说,对那个狠心的继母有必要那样“孝顺”吗?她能被感化吗?我看难。
这个可以有,也可能发生。地下有溶洞或暗河与江相连通,出鱼是很可能的。

恣蚊饱血。晋朝人吴猛,幼年母亲早逝,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家贫买不起蚊帐,每到夏夜,吴父常常因蚊虫叮咬而睡不好觉,吴猛年纪虽小,但非常有孝心,为了让父亲睡好,自己竟赤裸上身,让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饱了血就不再叮咬父亲。
质疑:难道他父亲就不会去找些艾蒿来熏蚊子吗?艾蒿遍布欧亚,别说他们家那里没有。

孝感动天。说的是有虞氏首领舜,又称虞舜。母亲早亡,继母生子名象。继母与弟象对舜心怀嫉恨。舜的父亲眼瞎,又不辨善恶,偏听偏信,对舜虐待,以至加害于舜。有一次,他们要舜去修仓,待舜登上仓顶,他们却抽去梯子,放火焚烧。舜挟着两个斗笠,从仓顶飘然而落,毫发无损。又有一次,他们要舜去淘井,舜刚下到井中,便有土石滚落,舜从井下的地道中不慌不忙走出,使继母及弟象十分惊恐。尽管他们对舜屡次加害,舜对父母孝敬如初,对弟象依然友好。帝尧知舜至孝,又见他德才兼备,使把治理天下的大位禅让给他。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后世尊为“远古圣王”。
质疑:它的继母和弟弟屡次害他,已然构成违法犯罪,难道就不该被追究问责吗?

鹿乳奉亲。说的是周朝人郯(tán)子,品性至孝。郯子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伪装在群鹿中间,于是取鹿乳来供养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j)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质疑:
鹿识别同类和人类,依靠的是嗅觉,并非视觉,他怎能得逞呢?再说,那猎人是来杀鹿的,并非是养鹿人,他哪里来的鹿乳?
就介绍这些吧,对二十四孝故事感兴趣的,就自己去找度娘吧。
前一篇:重游北京西山八大处(6)
后一篇:重游北京西山八大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