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甲辰日志06280故人所思

(2024-06-29 06:10:52)

前些天,在推特里,包括墙内的一些网站纷纷报道了著名的学者,中东问题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殷罡教授的去世的新闻,享年73岁。听闻之后,将消息转发到家中的微信群,也引出了一些家庭里面的回忆。

由于近期中东问题的热门,去年107日巴勒斯坦哈马斯的残暴行径所导致的以色列的疯狂的报复行为,导致了以色列与哈马斯的战争延续至今,而殷罡教授的精辟的分析与精准的观点与预测,实事求是的立场与观点,都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依然退休,但是,定期去凤凰卫视的节目,直言善辩,有理有据,较之那些个中央4台的专家们的观点与分析竟然不知道高到了哪里去,由此而闻名遐迩,当然也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诽谤,依然无法撼动殷教授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而我个人非常的佩服殷罡教授,主要是对他的雄厚的历史与地理方面基础以及宽阔的知识面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从来不攀炎附势,从立场出发说话,而是博览群书,在其深厚的知识层面以及对一些客观报道进行精准的分析与预测,从伊拉克的萨达姆入侵科威特导致的中东战火,到美军入侵伊拉克的战争,再到利比亚的变天,叙利亚的苟延残喘等等等等,分析精准,预测基本到位,令人钦佩不已。个人也很喜欢殷教授参加的节目,包括央视4台和目前的凤凰卫视。在殷教授面前,那些个所谓的专家学者黯然失色,当然估计很多人都是带着任务来的,不敢乱说。这也是殷教授之所以闻名于世的原因所在。他当年对中东问题的各类的预测八九不离十,实践证明基本正确。而那些带着任务参加节目的专家教授们则常常被打脸。由此可见殷教授对于中东问题研究之深,理解之通透,预测之准确,令人仰望,从一些纪念的视频,文章中了解到,殷教授还有一本关于中东问题的书,资料已经备齐却是英年早逝,没有完成成书出版,令人遗憾。

家父陈受栾与殷教授的父亲殷龙珠先生同为胡老师的学生,都是威海师范的学生,包括崔月华,是为至交,家父生前曾言喻我们,人生有12知己足矣,而殷先生就是家父的知己,一生虽然选择的道路不同,(听说殷伯伯曾经去过延安,上过抗大),专业不同,但是个人私交甚厚,书信往来频繁。记得小时候,我爷爷患病“胃癌”,家父孝子,又是家中长子长孙,且生活条件明显优于我的那些个姑姑,叔叔们,因此也就承担起给老人治病的任务,当时就是让我母亲带着我爷爷前往北京,殷先生联系了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予以诊治,虽然这个疾病在当时的情况下无法治愈,但是我爷爷和我母亲在北京诊疗的时候就是住在了殷先生的家中,联系协和医院诊病也是殷先生出面安排,在诊治疾病期间,殷先生与夫人还陪着老爷子和我母亲在北京游玩,参观故宫,游天坛,逛前门大栅栏,使得老爷子心情大好,前后麻烦了殷先生一家月余时间。后来老爷子回到青岛以后,干脆直接回了老家,在村里见人就讲在北京的见闻,经常在村头与乡亲们说些北京期间的闲情轶事,甚是愉快,后来也是因为病情不治,半年后去世,没有遭罪,家父也是尽心尽力,释然了。由此可见家父与殷先生的关系十分的融洽,至交。而我们都称殷先生为殷伯伯,他的夫人称为殷伯母,两家交往十余年,期间书信往来频繁。文革之中,殷伯伯因为受到牵连,60年代末因突发脑血管疾患病故,家父痛心疾首,当时的情况,文革正在兴盛,家父也是重病在身,不能前往探望吊唁,只能遥祝殷伯伯在天之灵平安喜乐。并自此开始,家父不顾家母的不满意,在家中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执意每月寄给殷伯母20元,以资家中生活。当时也是用的下乡回青就业的二哥的工资。后来殷伯伯家中子女各个成才,从而度过了这段时期,持续寄了一段时间,多长时间记不得了,后来就是过年过节寄点,再后来也就如此了。记得1976年陪家父前往北京开会,也曾去拜访殷伯母,记得还有个人,我们称之为“崔姑姑”,二哥回忆,应该叫“崔月华”也是家父的同学,胡老师的学生。这位崔姑姑的丈夫则是中科院空气动力专家龙先生。他们住在同一个大院里,大家一起聚了一下,记得那天家父非常高兴。然而,对于那些个往事则是很少提及。崔姑姑曾经在70年代来青岛疗养,二哥接触比较多,因此有些事情也比我们知道的多。我们家大表哥大才哥哥上个世纪60年代在我家上学,后被青岛二中保送到清华大学,去北京的时候,家父对这位表哥不放心,就介绍了殷伯伯给他,让他有个照应,当然在北京期间,大才哥哥与殷伯伯的联系也不多,也是怕给人家添麻烦。大才哥哥回忆,第一次去殷伯伯家,当时殷罡教授尚小,在清华附中上学,比较调皮,进家后,大表哥却见到殷伯伯在家正在替殷罡写检查,不知道殷罡犯了什么错。作为笑话,回来和家父讲,家父很是淡然,回语人各有志,一带而过。由此可见,当时的殷罡教授应该是聪明,顽皮。而我们家老三陈伯成在文革后考入清华大学,也曾经去殷伯伯家拜访过。然而因为各种原因,当然也是不想麻烦人家,联系较少。后来,殷罡成为了国内翘楚,中东问题的大家,联系也是极少。此乃后话。

接到相关的信息,转发到家中微信群里,三哥三嫂知晓后,也联系了殷伯伯的小女儿殷蓝,殷蓝曾经在十余年前来过青岛,拜访过家母,并在家中住了1天,还去看了家父的墓地。由此也和三哥三嫂建立了联系,尤其是三嫂,事情发生后,三嫂也联系到了殷蓝,了解了相关的一些事情以及治丧过程,而殷罡教授单位领导们也是与殷教授的意见不同,在目前国内的这个大环境下,估计即便观点雷同,也不敢附和吧,更何况殷教授的刚直的性格。三哥三嫂在北京,从而代表我们兄弟姊妹们前去参加了在八宝山兰亭举行的告别仪式。记得应该是612日,周四。在告别仪式上,三哥还联系到了崔姑姑的儿子龙驹,主业是计算机,留了个联系方式,一切似乎还是比较顺利。家中的群里,二哥的回忆较为详细,也许在家时间较长,获取相关信息较多的缘故。比如威海师范的事情(记得听家父讲过),与殷伯伯和崔姑姑都是同学?威海师范存在没有几年就停办了。在威海师范的时候,家父考上了西北联大,当时的国民政府还资助了家父460块大洋,从文登前往当时的大后方四川汉中上学。1946年,从西北医学院毕业的家父回到青岛,加入了山东大学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殷伯伯还有个妹妹在青岛,记得以前家父也曾经提起过殷伯伯的妹夫秦子旭,似乎有些不着调的意思,后来的情况如何,正值文革,相应的一些联系也就失去了。由此可见,与殷伯伯家中的交往已经是第二代了,大才哥哥也是很长时间没有联系殷伯伯一家了。三哥三嫂也是由此而又重新联系上了殷伯伯家中的人,再往后应该就是第三代了,估计也就会淡化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情世故。想的挺多,感觉也是无从下手。但愿一切顺遂。

甲辰日志06280故人所思 文本, 白板 描述已自动生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