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潜意识或下意识-茶杯

转眼间,过来已经两周整,半个月过去了。这次过来的“时差”虽然有些迹象,比如有几天午睡时间比较长,且比较沉,其他的所谓的“倒时差”的感觉则是不明显。这次过来以后,经历了加州的异常异常天气,前几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看看新闻,最高达到了117华氏度)。周日我们打开了空调,还是比较舒服。今天一早起来,感觉天气转凉,气温已经到了23,4度,吃过早饭后,外出走路,在早上的习习微风中行走,走路不快然而却是在“运动”。回来后,找到带过来的紫砂杯冲了杯泰山绿茶。坐下来,发现自己带来的正在使用的两个杯子都是纪念品,一个瓷杯为那一年骨科学会年会上的赠品,上面烧结着个人的名字,再看看带过来的紫砂杯,则是在那一年,去无锡开会时的赠品,上面也有个人的名讳。想想这事情感觉有些下意识或者是潜意识在作怪吧。为什么只是把这两个茶杯带过来,似乎还有些想法,但是自己感觉一切都放下了。为此,打开电脑上谷歌查了一下维基百科对潜意识与下意识的解释,同时也看到了下意识的相关的解释,有些意思:所谓潜意识(英语:Unconscious mind)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即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一种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假设,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其他与弗洛伊德同期的著名精神分析学者对潜意识有一些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看法,例如荣格把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及集体潜意识;阿德勒就觉得潜意识中最核心的不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而是自卑感与优越感。比较后期的精神分析学者埃里希·弗罗姆就提出了社会潜意识,使精神分析学更全面。有人对“无意识”概念进行辩护,不允许人们将之称为“下意识”或“潜意识”,认为是错误的,容易引起误解:所谓无意识,它一方面包含着种种因潜伏而暂时不为意识所知,其他一切都与意识活动一样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包含着种种被“压抑”的活动,假如这些活动变成意识活动,它们肯定与意识中其他种种活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与“下意识”或“潜意识”不同。又查了一下百度,说的似乎有些更为具体。先是其科普解释:潜意识是心理学术语。“人类的本能是大脑的一种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未被觉察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弗洛伊德又将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有的又译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就连英文翻译词也是不同:subconsciousness。具体的讲,我们是无法觉察潜意识的,它影响意识体验的方式却是最基本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日常活动的意义,我们所做出的关乎生死的快速判断和决定能力,以及我们本能体验中所采取的行动。潜意识所完成的工作是人类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始本能、冲动、童年心理印记、环境熏陶、观念、人格等一系列因素潜意识是人类生命历程中已经发生但目前未被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与意识共同构成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认知活动。这样的解释还是比较符合自己个人的心理,有些意思。百度还在进一步的解释:弗洛伊德将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有的又译为前意识和潜意识。也就是说基本上与维基百科的解释相同,即潜意识即为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中,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虽是三个不同层次,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弗洛伊德将这种结构作了一个比喻:无意识系统是一个门厅,各种心理冲动像许多个体,相互拥挤在一起。与门厅相连的第二个房间像一个接待室,意识就停留于此。门厅和接待室之间的门口有一个守卫,他检查着各种心理冲动,对于那些不赞同的冲动,他就不允许它们进入接待室。被允许进入了接待室的冲动,就进入了前意识的系统,一旦它们引起意识的注意,就成为意识。他将潜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潜伏的但能转化为有意识的”潜意识--前意识,“另一种是被压抑的且不能用通常的方法使之变成有意识的”潜意识--无意识。感觉百度的解释更为贴近中国人的意识形态,至少作为一个中国人,对百度的解释的理解更为深入的理解与契合。比如:潜意识是人类生命历程中已经发生但目前未被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与意识共同构成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认知活动可见,由此可见,感觉自己的这个举动还是残留了一些似乎有些留恋的事情,是已经发生但是未被察觉的心理活动,虽然维基百科的解释是潜意识即为无意识,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由此思考,作为人类,还是应该彻底的放下的好。由此,我将有我的名讳的茶杯带到美国,应该是一种无意识的举动,可见是小题大做了。虽然没有学过心理学,总是有些不舒服,然而还是接受了维基百科和百度的这种解释。另外的一个方面也说明了自己在国内还是有些压抑,当然是内心深处,然而,在目前的这个环境中,应该是逐渐的释放,释怀。彻底的无意识才是正理。作为个人的理解,可能有所偏颇,然而却是消失在无意识之中。一笑!
前一篇:游记-参观加州科技馆
后一篇:随想-凑个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