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日记44,再聊专业与科普
(2022-09-18 14:08:21)
标签:
杂谈 |
近来,朋友介绍了一个病人给我,是个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于上海大医院进行了微创手术治疗,效果不好。前来找我咨询,先是推荐了我们科的老教授,对腰椎微创手术有着深入研究,手术量巨大,疗效良好的张教授,请他先看看。一天以后,张教授回我信息,这个病人是个搞物理的研究员,无法沟通。没有办法,因为是朋友相托,只好自己出马,与此病人交流一番,历时1个多小时,感觉是到了崩溃的边缘,张教授给我发了一个微信:永远不要同一个外行专家聊你的专业。真的如此。
首先,我看了他发给我的影像学的资料,主要是以核磁共振为主,又问了一下他目前的症状,对于诊断基本有了一个了解,病人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L5S1左,而前往上海某大医院就诊,诊断基本明确,手术指征也很明显,具备手术的条件,那里的医生选择了改良的侧入路椎间孔镜手术。半个月以前进行了手术,手术很顺利,病人手术前的症状基本消失,然而,手术后病人又出现了L5神经根的症状,患肢小腿外侧,足背内侧疼痛,尤其是以起立行走是为重,夜间重,不能行走,夜间睡眠不佳。从上海回青后,再次前往青岛的某大医院进行检查,发现仍有突出,虽然形态与手术前不同。由此就诊。这也就是整个的病史。较为普通。因为是朋友介绍,为此电话联系上了这位病人,很是耐心的解释了相关的问题,从影像学的一些特点,针对病史(因为没有看到病人,因此无法进行物理检查,由此可见看医生的重要性),基本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鉴于病人以往有手术介入病史,因此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可能性大一些,所谓的大概率事件。并从腰椎间盘的病理,手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然后病人提出问题,针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也就是针对性的进行了解答。问题来了,这个病人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当然的数理功底不一般,经过这半个月的折腾,病人跟我说,浏览了大量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的视频。看了不少的材料,然后要求与我讨论一下,作为专业人员,感觉无所谓,病人一上来先是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告诉我,你所讲的理论逻辑不通,然后提出了他的一套逻辑理论,认为就是对的:影像上可见手术后的所谓“斑块状影”,而微创手术对于去除突出的椎间盘是“撕下来”的,所以残留了这个板块,即所谓的医生遗漏了,不是复发,再者是手术后马上出现了现在的这些症状,还有就是手术后腰围保护固定,不可能是复发,相对这些问题,解释是比较清楚的:我们的手术是“突出间盘摘除术”,不是乱撕咬的。是有目的的,而且医生不可能有意给你留下相关的退变的椎间盘。因此,复发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因为对于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椎间盘组织是退变的,严重时成为块状结构,且与周围组织不相连,有的时候翻身等动作时都能够再突出,这是有相关病例支持的。而对于第二点,手术后术前症状基本消失,目前的症状又是再发的,也支持复发的诊断。再者,手术后的腰围的作用不是很大的,保护作用不是很明显,只是限制病人过大的动作。感觉解释的还是可以,基本回答了病人的疑问,结果回答还是你的这个逻辑思路不对,再次提出他的那些个解释。并质问:请告知他复发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标准。再次告知他,医学是循证医学,是个经验科学,不是数理上死板的公式那么刻意,因此我和他的思路不是一个,逻辑也是不同的,所谓的隔行如隔山,也就说的是这个。但是病人还是按照他的逻辑,反复就是这些事情,真的感觉很无奈,病人能从MRI片子中找到变量,不变量,说是为了对照,去了同一家医院,用的是用一台核磁机器。由此可以将这些因素作为不变量,定量,感觉挺好笑,反复告知,即使同一台机器,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段的检查也是有出入的,因为其扫描的层厚,一般是5mm,即使超薄扫瞄也有2.5mm的层厚,不同时段的扫描不可能完全一致。所谓对比也是相对的。当然也不是所谓的可忽略的影象差异。还是不信,告诉我他的现在的症状是手术完了以后立刻出现的,我回答是你的手术前的症状完全消失了,这不是与复发有些吻合吗。讨论到最后,终于明白了这个病人讲所有的问题的目的,只有一个,这是手术造成的,是手术中的遗留或者是在撕扯椎间盘的时候搞得。的确有些无奈,后来还告诉我,他已经去了很多医院,找了很多的医生云云,一头雾水,这难不成是在考我?但是听他的语气解释与我都差不多,也不过是血肿之类的,而且反复在说,“掉坑里了”,也就是掉到我们医生的坑里了,由此想到,这个病人在手术后,曾经去过不少的医院,然而,由于如此的刨根问底,怕“掉坑里”而被许多的医生拒绝收治。问过其从上海回来后,曾经到青岛的几家大医院就诊,如其所讲,找了不少医生,但是很少有医生敢收治这种病人,都是推脱没有床位,如此可见,那些个医生不想收治罢了。由此又想到,对于治疗效果,病人对医生的依从性的确是非常的重要,也是影响手术后疗效的因素之一。如果病人的依从性很好,遵照医生的医嘱,按照医生的计划进行治疗,大部分的病人的疗效应该不会太差。记得以前在美国的医院里进修的时候,外科手术病人是在入院时就签署了相关的文件,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治疗手术方法,当然,有些谈话是在门诊就谈好了的。病人信任医生。因为作为病人,并不了解疾病相关的知识与治疗措施,手术方法。即使有些了解也是一知半解,只有医生掌握了疾病的相关的常识与知识,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资料,做出适合病人疾患的治疗方法与手术方式,并且根据自己的条件,即我那种手术最为熟悉,给予病人进行治疗。由此可见,病人的依从性应该是获得治疗效果的重要一环。而我的这位病人对医生治疗的依从性太差,不相信医生,甚至认为医生的逻辑思路与其不和就是错误的,如此一来,相信不论采取什么样治疗手段,其效果都不会太好。根本的问题所在是我们的思路南辕北辙,而病人考虑的最多的是否“掉到坑里”,由此所导致的问题则是病人的满意度永远不会好。而如果按照病人的意愿或者那些个一知半解的知识去做,那更是要”掉入深坑“。讨论一段时间后,我知道根本说服不了病人,就此打住,告知病人的治疗方法,因为要解决问题,对于我提出的治疗手段,病人似乎有些认可。当然,我提出的是保守治疗,如果是依从性好的病人,我还是建议二次手术解决问题,而这位病人如此的依从性,还是以保守治疗为宜,至少明哲保身。聊完了以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个病人应该很焦虑,当然只是判断,没有看到病人,然而,我们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疗指南》中也提到,治疗过程中,建议应用一些抗抑郁,焦虑的药物,对于病人恢复还是很有帮助的,这也是国际共识。
总结一下,还是顺着来,只是这次是以病人为例,按照我们诊断的标准,这个病人症状为臀部疼痛,行路时加重,符合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下肢痛疼特点,应该检查一下病人的跟腱反射,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做到(强调一下,手术前没有检查病人,体检方面缺憾,因此必要时最好到医院看医生)影像学检查(MRI)完全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L5S1左”并压迫神经根,诊断明确,症状与影像学基本符合。因为影像学方面,MRI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病人症状明显,手术指征明确,经过保守治疗,症状没有消失,需要手术解除神经压迫。目前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多选择微创椎间孔镜下突出间盘切除术,侧方入路的手术方式也没有错误(我们医院L5S1椎间盘突出症常用后入路,即椎板间入路,这也是各家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病人手术后出现再次出现患肢小腿与足背疼痛症状,不能行路,影像学支持(还是缺少了体格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或者是腰椎间盘再突出)的诊断应该是成立的。所谓的“大概率”事件。至于所谓的“复发”的影像学标准,的确没有一个明确的影像学标注,尤其应当强调的是,疾病诊断都是综合症状,体征并结合影像学资料做出来的,一个好医生不会单靠影像学诊断,即使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至于这类病人治疗方法,根据我们医院诊疗常规或者我个人的偏好,建议再次手术彻底解决问题。因为这个病人医疗依从性太差,因此还是保守治疗观察一下,根据病人病情进展情况再做决定,当然,有机会做个体格检查也是必要的。相关的保守治疗方法以前都聊过,不在赘述。
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目前仍然以循证医学为主,且治疗的依从性非常重要。一种病可以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虽说10个医生就会有10种方法,但是大方向是一致的。有的病人因为患病后的焦虑,会找很多的医生看病,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只会平添许多的焦虑与不安。因此,一名病人患病之后,应该找一个靠谱的医院和一个靠谱的医生进行治疗,有一个良好的依从性,就会得到一个相对比较合适的治疗方法,就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此例病人,想到了许多,可能有不当之处,仅供参考。
前一篇:壬寅日记42.秋天
后一篇:壬寅日记46,黑钻石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