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回忆1(2020-08-0812:37:55)
(2022-08-04 04:24:01)今天看博客,发现写的初中系列,少了1,由此想来,发上来看看。
今天是8月8日,也想到了,应该是青岛市第二中学的返校日。我们家里,大部分人都是青岛二中毕业的。从上个世纪50年代,我的表哥汪克义,当时就居住在我们家里,由于根红苗正,学习优异,初中毕业后考入青岛二中,于青岛二中毕业后,直接进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习,当时的大牛,学霸一枚,现在退休在家,含饴弄孙。当时的高中同学,现在仍然健在的还有,当过领导的也有;专家学者也有,而我的表哥,因为是学霸级人物,在班上还是学生干部,因此当年好像经常回来参加所谓的青岛二中“八八返校日”;当然,我是从来没有去参加过所谓的返校日,青岛二中当然也不会邀请我参加,因为我不是什么名人,也不是资本家有钱人,只是哪些默默无闻的广大的毕业生的一员,作为默默无闻的毕业生,我的三哥,我自己以及我的妹妹也都是青岛二中的毕业生,我和我的三哥能上青岛二中,却是因为当时文革时期,就近入学政策使然而已。后来,我们的下一辈,我的大侄子,我儿子,我的外甥女也都是青岛二中的毕业生,他们没有我们那么幸运,但是,也都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青岛二中学习;我的大侄子当年考入青岛二中初中,高中。我的儿子,9年义务教育,初中分到了青岛第26中学,也是不错的学校,毕业时,以直升身份,考入青岛二中高中,而我的外甥女,小学毕业后抽到了青岛市育才中学的签,3年以后以裸分全班第一的成绩考入青岛市第二中学。算是又一个青岛二中的毕业生。我的中学时光,因为文革,初中,高中都是在青岛二中度过的。当然,那个时候,主要是以玩为主,对于学习的追求,似乎有些苗头,还是没有形成气候。大环境还是以读书无用论,“白卷先生”,对于我和我的小伙伴,经常的在一起,打扑克,吹牛皮等等,有欢乐,也有悲哀,毕竟青春岁月,实在难以忘怀。因此,我真的还是比较关注青岛二中发展的。
我是1964年进入小学,当时是的小学入学也是就近入学,因此我就进入了太平路小学,1966年,文革开始,我是小学三年级,学校开始罢课闹革命,我是3年级,年级还小,不能加入“革命的队伍”中来闹革命,也不能外出串联,只能在家玩,1年以后,开始复课,就去学校上课,没有课本,课本就是《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等,当时好像老三篇都能从头背到尾,原本小学学制是6年制,因为学制改变,即原本夏季7月份毕业,9月份入学,改为冬季12月毕业,2月份入学;因此我们这一级的学制变成了6年半,从而使我有机会在太平路小学上了近7年小学;老实说,几年的小学真的没有学到什么;混混囤囤,1970年12月毕业。1971年2月份上的初中,当时上学的时候,文革尚未结束,当时也是就近入学,我们家距离青岛二中比较近,也就进了青岛二中初中学习。上个世纪70年代初,虽然文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当时的大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各省市的领导层是“革命委员会”,对于学校来说,有一些好的改变,比如“复课闹革命”,然而,当时的主流还是以革命的名义,学习不受重视,同时,以革命的名义,多数的读物被禁,我们看不到四大名著,看不到世界名著,我们所能读到的也就是所谓的《艳阳天》《金光大道》之类的读物。环境如此,我们这些学生的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当时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的管理还是完全按照军管的形式,所有的学生班级按照军队的编制,比如我们这一个年级一共16个班,就分为两个连,一个连8个班,当时把班级称为排,每个班(排)大约50人左右。我们是一连二排,也就是1971级二班。当时已经开始了文化课的学习,不是在小学的时候天天读《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那样了,也有了数理化,语文英文,还有农业课(生物课?)等,我们的课程也都有了课本(课本费用1块多钱),记得我们学的英语课,第一句就是Long
live Chairmen
Mao.哈哈,但是终于有些学习的苗头与迹象。应该感谢那时候的氛围,虽然说时间不长,但是的确为我们的一些同学奠定了一些基础。那个时候的老师,都是很负责任的老师,也都是很有水平的老师。说句实在话,我在那个环境中,在短短的时间内,收益匪浅。
当时我们那个班(排)并不是很出色,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周宇慧老师是个语文老师,认真负责,在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班级在文化课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从而造就了这个藏龙卧虎的班级。我们这个初中班,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大学,甚至以后深造的同学数量,在我们这个年级里面也是不多见的。我们同学现在有教授,有工程师,有医生,有“资本家”,有艺术家(文学家,画家),当然,也有不少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虽然没有很高的职位,但是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错的成绩,比如,我们的班长,1978年入学当年的南京铁道医学院,毕业后回本市的铁路医院(现在的第九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内科消化专业主任医师,退休后继续返聘,今年回家上老年大学,学钢琴,写作的。我们班当时的学习委员,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外文系,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去北京外国语学院读完硕士研究生后,出国深造,定居美国,从事相关写作等文学创作,她的丈夫是同学,去美国后成为了企业家,生活美满。而我们还有几位同学,乘改革开放东风,建立了自己的产业与商业势力范围,做的风生水起。有做金属的,有做蛋糕等食品类的,各个腰缠万贯。当时在班里最为调皮的同学,却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不但在工作出色,担任了比较重要的工作,虽然级别不高(正处级),但是责任重大,这位同学不负众望,勇于担当,把事业做的从无到有,且是轰轰烈烈,前几年退休,却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的很远,也是目前的岛上文学名人,每天的微博,阅者无数。至今,我们还有一个小的同学圈,大家在一起,都是退休的或者是即将退休的(当然,资本家们可能退休尚待时日),聊着上学时候的事情,好的坏的,大家哈哈一笑,心情愉快。大约人生也就是如此吧。我们的大姐,一直从事海洋生物方面的工作,退休后沉迷于摄影,美术等方面,做的也是非常出色。当然,也还有许多同学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现如今也是退休,颐养生活。有的时候,回忆过去,感觉老矣。
|
前一篇:壬寅日记23,聊点别的1
后一篇:壬寅日记24-聊点别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