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日记13-图书馆

本来不想再写什么了,只是自己写点东西自己看看就好。
这些天,每天的微信朋友圈里,我的高兵同学开了公众号,且在大量的阅读后,写下了很多的读后感,阅读这些个读后感,对于推介的那些个书籍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当然,老同学的笔锋越来越犀利,语言幽默,引人入胜,也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虑到也是多读书的好处之一吧。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使得自己的文学水平与素养更往前进了一步,层次更高了。看问题也是非常的中肯。至少看书多了以后,能够挑出毛病,也能够抓住核心的思想,下笔也就如有神助,潇潇洒洒几千言。想到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的确是有待改进的地方,中小学上课要找重点,划范围,而不是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大量的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对于我个人来说,青少年时期,比较叛逆,到处搜罗各种书籍,看了不少。大学毕业后,职业稳定,专业固定,也就常年沉浸在自己本专业的那些文山书海中,加上日常的工作,十分的繁忙,因此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时间与机会。其他的书看的很少,而目前科学的发展,手机的智能化,使得自己又迷津于手机,信息来源多来自于碎块化,至于安安心心坐下来认真看会书的时光真的没有。就连与儿子讨论历史,儿子也提出,我讲的都是瞎扯,根本不是24史的内容。同时自己也是为自己找借口,由此有机会晚上外出吃饭喝酒,日常也就是看看专业文章与进展,翻翻自己专业方面的书,作为骨科的一个亚专业,还要分许多的发展方向,比如脊柱畸形,脊柱退变,脊柱创伤与
脊柱感染,肿瘤等等。加之自己懒,自我原谅自己,由此出了专业以外,对一些其他的,文学书籍几乎是丢弃在一边。来到这里后,为了锻炼脑子,减少与延缓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生,开始写点微博与博客,当然,前几天也遇到了一些不愉快。但是写起东西来,自己感觉有些相形见绌了,总是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而自己目前也就是在消耗自己青少年时期贪婪的读书所带来的益处。人到老年,年轻时的那点东西已经忘的差不多了,而在中年时期,自己有没有及时的补充,总是以专业做借口。从而使得当下遇到的囧途。提笔忘词,提笔忘字已是常态。更不用说是风华正茂时期的挥斥方遒。“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好像似乎是走题了,书归正传,回到阅读上来。当然,阅读离不开的是图书馆。前一段时间就看到,圣拉蒙有个图书馆,坐落在市政厅的对面,而在市政厅的旁边,则是市民的公园广场。也有各类的体育场:足球场,棒球场,网球场等等,还有许多的儿童游乐设施与学习基地。今天一早,洗漱完毕,与夫人外出走路锻炼,朝着图书馆的方向行走,半个多小时,到达图书馆,看到里面已经开门,雅兴大发,便走进去看看,这是个两层小楼,面积不大,但是功能齐全,楼下以图书书架为主,各类图书,期间有一些桌子与椅子,自己找到书了,就可以坐下来看一看。我们进去的时候,门边有一张桌子,三个孩子,一个老人在教这些孩子什么。我们去转书架,看到标明的小说,科普以及其他各类书籍,竟然还有一个中文书架,包括一些小说,日常生活类书籍,没有找到莫言的书,看到了高行健的书,以及梁晓声,冯骥才等人的书,当然还有一些其他作家的书籍。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还真的感觉非常亲切。夫人找了一本写给老人的小说,周大新的《天黑的很慢》,我翻到了一本高行健的短篇小说集《给我老爷买鱼竿》,前去办理借书手续,被告知没有借书卡不行,立即请给办一个,然后告知需要居住在附近居民才有这个福利,赶紧从夫人的手机里把住址找出来,看到地址,拿到我的驾照,就问我需要那种样式,一共5个样式,选了一个和儿子一样的样式,一会的功夫,拿出办好的借书卡,还是一大一小,,并且迅速帮我把借书手续办妥,告知3周时间内还即可。如此的办事效率,令人感叹。拿到书,我们又去二楼看了看,二楼以儿童读物与电脑上网,音乐光盘以及读书室为主。当我们上去的时候,在公共区域,几个人正在开会。转了一圈,我们就下来了。走出图书馆,看了看,花了1个多小时,提着两本书,走路回家。心情不错。心中还在暗暗下决心,以后需要多多看书,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写个微博都有江郎才尽的感觉,毕竟我没有江郎那样的才气,然而却有那黔驴技穷,理屈词穷的味道。看来这修养的培育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一上午下来,拿着两本书,回到家中,还没有打开阅读,就的确感觉到心情大好。还是书香的味道比较适合自己,空中似乎飘散着淡淡的醋味。穷酸!
前一篇:壬寅日记12-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