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欣赏及批评的四个维度(颂明虚拟演讲一〇三)

2024-10-03 10:45:00

诗歌欣赏及批评的四个维度(颂明虚拟演讲一〇三)

21世纪文坛最诡异的事件就是“吹捧莫言”。

莫言本人明显地文化底蕴不足,个人修养不高而整个“吹捧”事件规格之高、国内外相关方面的配合之默契、步骤之严密,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在前面的虚拟演讲中已经说过了,世人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目前,这个事件又进入到了“恶评《沁园春·雪》”等经典诗词的新阶段。有趣的是所有的“恶评”者都只是一味地在抠平仄和吹毛求疵地找某个字词运用上的毛病,冒充内行。

我们中国的文艺理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有系统性的理论,而且是以诗歌理论为骨干的。在民间,通晓诗歌理论的人多如牛毛。相比之下,我们的这种“吹毛求疵”似的批评者却表现出了对诗词评析知识的极度贫乏。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批评经典诗词的闹剧恰恰是促进诗歌批评理论的宣传和普及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早在3000多年前,《尚书·虞书·舜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明确阐述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直到现在,人们对“志”的理解依然不尽相同。假如让莫言来解释,他一定认为“志,泛指人类的一切感情”;因为莫言强调的是“人性”,并且认为这个“人性”是“四超越”(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有莫粉提出了“只信人性不信人格”的口号,呼应莫言的“人性论”。

但莫言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人的基本属性是人的社会性。而社会必定是一定国家制度下的社会而不可能是“超国界”的社会。

“诗言志”的正解就是“强调诗歌是表达诗人内心世界的方式”。“志”主要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与“诗言志”并列同为诗歌理论发端的还有“美刺说”。""即歌颂,""即讽刺。“美刺说”强调的诗歌的社会功能。

莫言认为文学从来就不是歌功颂德的工具,而是用来揭露黑暗的。这个观点颇具蛊惑性。因为,“歌颂”与“揭露”都是有立场的。根本就不存在纯粹的赞美和揭露。你揭露某个事物,一定是暗含着赞美另一个事物;反之,你赞美某个事物,也一定是在贬低与之相对的另一个事物。

“诗言志”和“美刺说”是关于诗歌功能的二位一体的理论:主观就是抒发诗人情感,表达诗人志向。客观就是“美刺”,歌颂美好的事物,鞭挞丑恶的事物。这就是评价诗歌“思想性”的基本标准。

思想性就是指诗人情感、志向以及诗歌“美刺”的指向性。不同的立场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标准,而唯有“人民性”代表着文艺的正义的方向。

那如何来评价诗歌艺术性呢?

这里有四个关键词:意境、气象、气势、神韵。

下面分别论述:

意境:意境是由意象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是中国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诗歌作品中所蕴含的客观景象与作者主观情感的高度融合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是由意象形成的。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感和思想的主客统一的符号化表象。简单地说就是“寄托着特定情感的客观事物”。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构成诗歌的最小单位)。

意象的交互作用形成了意境。换言之,意境就是表达某种情感的画面。

情景交融的画面,能够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情感共鸣。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没有意境,便没有了诗歌。

气象:气象主要是指诗歌意境画面的丰富性。丰富的画面感形成了强烈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深度。所谓“气象万千”,气象强调的是画面的丰富性和宏伟感。如果意境单调就形不成气象。

气势:气势是指诗歌气象所展现出的对于读者的一种力量感和冲击力,它能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是诗歌的内在动力和张力在文字表达上的呈现。

气势源于诗人浓烈、深沉的情感形成的“气场”。气势是诗人的胸怀,格局和气度的直接体现。当诗人的大胸怀、大格局和大气度所焕发出的强烈情感如波涛汹涌般澎湃时,这种情感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就会让读者感受到强大的气势。

神韵:神,指的是诗歌气象、气势的变化、虚实相生所形成特殊感染力。其核心是“变化”,神,变也。

颂明认为王士禛(王渔洋)关于神韵说的解释不够清晰,是有局限性的。

韵,则是指诗歌的形式、文字的表现方法。其核心是“限制”。在特定的诗歌形式限制和语言范围内所表现出的虚实相生、万般变化而形成了超越形式和文字的感染力就是神韵。

神韵对于读者的意义就在一个“悟”字上。读了诗歌,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酣畅淋漓美学享受、同时有了醍醐灌顶似的“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动、限、悟水乳交融,融为一体所形成的难以言表的艺术感染力,这便是神韵。

总之,诗歌的神韵是一种追求内在精神、气韵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给读者带来了难以言表的感受和精神的积极变化。

神韵是诗歌创作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意境、气象、气势、神韵是诗歌从不同维度呈现出的艺术魅力,也是我们从不同维度评价诗歌的标准。

四个维度的关系:意境是基础,气象是指意境画面的丰富性,气势是指诗歌情感的冲击力,神韵是指在诗歌形式的范围内由虚实相生的变化所形成的内在精神、气韵给读者带来的难以言传的美学享受和感悟。神韵是诗歌的最高境界。

2024101日星期二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