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莫言,扫除冬烘之风(颂明虚拟演讲一〇一)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股歪评《沁园春》等诗词的热潮。这种“歪评”者显然没有起码的诗词知识。他们吹毛求疵地按照诗词的平仄格律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旦找到了平仄不对的地方就如获至宝,自以为得计了。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文艺批评。
这让颂明想到了一个关于“冬烘”的文人轶事:
韩愈小的时候,父母都去世了。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韩会觉得弟弟很聪明,自己工作很忙,没时间辅导韩愈学习,就把他送到一家私塾读书。那时候私塾学生都是早去晚归,中午自带午饭在私塾吃。
这一年冬至,午饭时,先生高兴,烧了一大盆炭火,还下了一锅饺子,端出了一大碗辣椒酱和学生一起吃饺子。大家都吃得满头汗。
先生兴起,看着窗前盛开的红梅,随口吟了一首诗:
窗前梅树红。
室内炭盆烘,
扁食一头汗,
冬节却无冬。
其他的同学都拍手叫好,可是韩愈却微微皱了皱眉头,表情凝重。老师问:“韩愈,你怎么啦?”
韩愈说:“我肚子有点不舒服。”
于是老师就让韩愈不要上下午的课了,早点回家。
韩愈回到家里,嫂子觉得很奇怪,就问:“你怎么这么早就散学了?”
韩愈低着头不说话。
嫂子又问:“先生对你不好吗?”
韩愈小声回答:“先生对我很好。可是——”
嫂子生怕弟弟受委屈,急忙追问:“可是什么?快说啊。”
“可是先生不分烘冬。”韩愈小声说。
嫂子是个有学问的人,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这个老师学业不精,不知道烘冬并不是一个韵部。误人子弟了。
韩愈哥哥得知此事后,就不再让韩愈去私塾了,留在家里让妻子教他。而韩愈与嫂子的关系可谓“亦师亦母”,始终心怀感恩。嫂子去世后,韩愈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祭郑夫人文》,这是题外话了。
私塾先生不识“冬烘”的故事传开了,人们都把“冬烘先生”(后又简称为“烘冬”)当作了不学无术、昏庸浅陋的代名词,后来语义逐渐扩大,凡不学无术、不通世俗、不合时宜、食古不化、意见迂拘的读书人,都被为世人讥讽为“冬烘”。在唐、宋间已经成为了流行于街头巷尾的俚语,以至后来这个词义妇孺皆知却鲜有人知其来历了。
这个轶事的真伪颂明无从考证。然而,现在有人解释说“冬烘”一词与“冬天烘晒”的语义有关,显然是望文生义的理解。这种解释就如同莫言把“粥”解释为两张弓拉米使之膨胀的象形字一样荒诞不经。
歪评经典诗词也是一样,现在有了AI,尽管你对诗词一窍不通,假如你把包括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代大诗人的作品都放到标准的格律范式中去检测,同样会发现所谓“失沾、出律”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就能证明自己很高明了吗?
任何一种文学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古代之所以要规定诗歌的格律,是为了让内容更具有感染力。假如形式中规中矩,内容却很糟糕,依然是一堆垃圾。反之,内容若佳品,形式就可以为之改变。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而不是束缚内容的桎梏。
评诗不是单看扣律而是要看内容。律严未必是好诗,好诗未必死扣律。律诗在唐朝中唐之前,无所谓平仄一定要对,一联与一联间一定要粘。这是中唐以后渐严起来的。
律诗不许出律犯拗,是从宋以后的科举考试才严格起来,宋人依然还是有犯拗的,包括苏东坡都有犯拗不合律的。从各种诗体来说,律诗要求最严,词律相较于诗律较为宽松,作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创调或变体,这种自由与规则的结合使得宋词具有独特的韵味。
而且,语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古代的语言与现代的语言在发音、平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假如要求后人作诗填词必须要绝对按照唐宋的语言复古,不是很荒唐的吗?
相信每个读书人都熟知《红楼梦》中林黛玉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若真得了奇句,便是平仄虚实不合,也是使得的。”
宋词的格律宽严并非一成不变,不同作家和时期对音律的要求有所不同。即便在宋代,苏轼的词在某些方面也不完全死套音律,他会有对于传统规则的创新运用。
我们在进行诗词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熟知诗词的格律要求。这就如同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进行系统的语法教育一样。莫言提出以阅读取代系统语文教育就是完全错误的。
在熟知规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规则,即为创新。假如我们都绝对拘泥于平仄韵律,你还能写出诗来吗?
没有人能够运用的形式,那这种形式还有何意义呢?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说: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才是正确的批评。”
颂明之所以批判莫言,就是因为莫言自己完全没有任何中国传统诗词的知识,更写不出任何一首拿得出手的诗歌。比如他抱着字典查还是从字面上都没有读懂《夜雨狂歌答沈二》,就油嘴滑舌地胡乱解释。
莫言明明是不懂古汉语,不懂诗词,不识ABC却硬充文豪。而莫粉们完全出于政治的目的且不具备任何诗歌常识,就逐字逐句去挑经典诗词的平仄毛病。不是为了文学的发展和求学问而纯粹是为了攻击而攻击。这种恶劣“冬烘”文风对于中国文化及文学创新发展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必须严肃批判,还文坛风清气正。
2024年9月29日星期日
批判莫言,扫除冬烘之风(颂明虚拟演讲一〇一)
批判莫言,扫除冬烘之风(颂明虚拟演讲一〇一)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股歪评《沁园春》等诗词的热潮。这种“歪评”者显然没有起码的诗词知识。他们吹毛求疵地按照诗词的平仄格律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旦找到了平仄不对的地方就如获至宝,自以为得计了。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文艺批评。
这让颂明想到了一个关于“冬烘”的文人轶事:
韩愈小的时候,父母都去世了。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韩会觉得弟弟很聪明,自己工作很忙,没时间辅导韩愈学习,就把他送到一家私塾读书。那时候私塾学生都是早去晚归,中午自带午饭在私塾吃。
这一年冬至,午饭时,先生高兴,烧了一大盆炭火,还下了一锅饺子,端出了一大碗辣椒酱和学生一起吃饺子。大家都吃得满头汗。
先生兴起,看着窗前盛开的红梅,随口吟了一首诗:
窗前梅树红。
室内炭盆烘,
扁食一头汗,
冬节却无冬。
其他的同学都拍手叫好,可是韩愈却微微皱了皱眉头,表情凝重。老师问:“韩愈,你怎么啦?”
韩愈说:“我肚子有点不舒服。”
于是老师就让韩愈不要上下午的课了,早点回家。
韩愈回到家里,嫂子觉得很奇怪,就问:“你怎么这么早就散学了?”
韩愈低着头不说话。
嫂子又问:“先生对你不好吗?”
韩愈小声回答:“先生对我很好。可是——”
嫂子生怕弟弟受委屈,急忙追问:“可是什么?快说啊。”
“可是先生不分烘冬。”韩愈小声说。
嫂子是个有学问的人,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这个老师学业不精,不知道烘冬并不是一个韵部。误人子弟了。
韩愈哥哥得知此事后,就不再让韩愈去私塾了,留在家里让妻子教他。而韩愈与嫂子的关系可谓“亦师亦母”,始终心怀感恩。嫂子去世后,韩愈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祭郑夫人文》,这是题外话了。
私塾先生不识“冬烘”的故事传开了,人们都把“冬烘先生”(后又简称为“烘冬”)当作了不学无术、昏庸浅陋的代名词,后来语义逐渐扩大,凡不学无术、不通世俗、不合时宜、食古不化、意见迂拘的读书人,都被为世人讥讽为“冬烘”。在唐、宋间已经成为了流行于街头巷尾的俚语,以至后来这个词义妇孺皆知却鲜有人知其来历了。
这个轶事的真伪颂明无从考证。然而,现在有人解释说“冬烘”一词与“冬天烘晒”的语义有关,显然是望文生义的理解。这种解释就如同莫言把“粥”解释为两张弓拉米使之膨胀的象形字一样荒诞不经。
歪评经典诗词也是一样,现在有了AI,尽管你对诗词一窍不通,假如你把包括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代大诗人的作品都放到标准的格律范式中去检测,同样会发现所谓“失沾、出律”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就能证明自己很高明了吗?
任何一种文学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古代之所以要规定诗歌的格律,是为了让内容更具有感染力。假如形式中规中矩,内容却很糟糕,依然是一堆垃圾。反之,内容若佳品,形式就可以为之改变。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而不是束缚内容的桎梏。
评诗不是单看扣律而是要看内容。律严未必是好诗,好诗未必死扣律。律诗在唐朝中唐之前,无所谓平仄一定要对,一联与一联间一定要粘。这是中唐以后渐严起来的。
律诗不许出律犯拗,是从宋以后的科举考试才严格起来,宋人依然还是有犯拗的,包括苏东坡都有犯拗不合律的。从各种诗体来说,律诗要求最严,词律相较于诗律较为宽松,作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创调或变体,这种自由与规则的结合使得宋词具有独特的韵味。
而且,语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古代的语言与现代的语言在发音、平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假如要求后人作诗填词必须要绝对按照唐宋的语言复古,不是很荒唐的吗?
相信每个读书人都熟知《红楼梦》中林黛玉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若真得了奇句,便是平仄虚实不合,也是使得的。”
宋词的格律宽严并非一成不变,不同作家和时期对音律的要求有所不同。即便在宋代,苏轼的词在某些方面也不完全死套音律,他会有对于传统规则的创新运用。
我们在进行诗词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熟知诗词的格律要求。这就如同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进行系统的语法教育一样。莫言提出以阅读取代系统语文教育就是完全错误的。
在熟知规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规则,即为创新。假如我们都绝对拘泥于平仄韵律,你还能写出诗来吗?
没有人能够运用的形式,那这种形式还有何意义呢?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说: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才是正确的批评。”
颂明之所以批判莫言,就是因为莫言自己完全没有任何中国传统诗词的知识,更写不出任何一首拿得出手的诗歌。比如他抱着字典查还是从字面上都没有读懂《夜雨狂歌答沈二》,就油嘴滑舌地胡乱解释。
莫言明明是不懂古汉语,不懂诗词,不识ABC却硬充文豪。而莫粉们完全出于政治的目的且不具备任何诗歌常识,就逐字逐句去挑经典诗词的平仄毛病。不是为了文学的发展和求学问而纯粹是为了攻击而攻击。这种恶劣“冬烘”文风对于中国文化及文学创新发展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必须严肃批判,还文坛风清气正。
2024年9月29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