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中国特色(四谈《未来学校》之谬)

(2022-04-23 09:46:48)

教育的中国特色(四谈《未来学校》之谬)

                              颂明

 

现在一提到“中国特色”有人就笑了。他们讥讽说:什么是中国特色?不伦不类!人家把你边缘化了只好找个说辞自我安慰而已。典型的阿Q精神。

我不在这里反驳这种讥讽。我只从正面阐述一下“中国特色”的概念。话题稍微拉开一点。由于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那就不妨说说经济基础。

当前的人类社会,依然是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 “资本控制”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发达资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支配、掌控和管理”着社会的全部双重生产——社会生产(活与物态劳动价值生产)与人类生产(脑与体劳动力资源价值生产)活动。这种社会生态必然导致少数人富,多数人贫而形成“富者恒福,贫者愈贫”的社会现实。不可否认,资本左右政治、文化、教育,富人决定着穷人的生活状况的现象还会长时期存在。

中国处在“资本汪洋大海”的包围之中,该如何生存与发展呢?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

一是仰“资本”鼻息,接受资本安排,其结果就只能是“以出卖资源和劳动力为主要形式”下的“适度发展资本”,至于能够发展到何种水平,则完全由西方资本控制。稍有越矩便要受到“制裁”。

二是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不接受资本控制,不惧怕制裁。这话说着容易,真要做起来就难了。由于资本对市场的巨大控制力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有利于他们的游戏规则,我们要发展首先就必须借助于资本的力量,发展本国经济。不发展本国经济就无法抗衡国际资本,而发展经济又很难避免资本“控制”。一旦被控制了又会走到“出卖资源和劳动力”的老路上去。这就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两难境地”,或者叫作发展“双刃剑”。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既发展又不受资本控制呢?中国人是有智慧的。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其实说起来就是简单明确的一句话:充分发挥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却决不允许资本操控政治。

如果换一种中国人的通俗说法,那就是“让资本也为人民服务”。

有人立马会跳起来: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当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它怎么可能“为人民服务”呢?

稍安勿躁。请容我把话说完。当然是可能的。首先,马克思的这句话是特指“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过程”的,有其特定的语境,不能孤立起来看这句话,更不能把它当成一成不变的定义。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资本的嗜血性暴露无遗;而只要改变这种生产关系,资本的嗜血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抑制而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这就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们中国拥有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巨大市场,其潜力无可限量。只要我们充分搞好“两个循环”,就绝不会受制于人。你好好和我们做生意,那就一切按经济规律办事。

假如你把政治手段运用到了经济领域,那我们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有“来”我就有“往”,有来无往非礼也。

我们的市场经济讲求的是“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公平交易”,政治上讲求“命运共同体”。因此正义在我们一边。“德不孤,必有邻”,正义无敌。

那“教育的中国特色”又是怎样的概念呢?

教育必定是从属于经济、为经济服务的。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我们的经济相适应。教育的中国特色概括地说就是“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是相对于“精英教育”来说的:人民教育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教育;精英教育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孰优孰劣已在不言之中。

人民教育体现着全体人民的意志而不是只体现少数人的意志。我们的宗旨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至于学制,那得符合中国的国情。决不是外国怎么搞了,我们就必须也得跟着搞。外国行得通的在我们这未必行得通。因为我们不是“外国”。

学校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总是与时俱进的,但学校教育的根本性是不能动摇的。《未来学校》所主张的“取消学校”观点其实是沉渣泛起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潮”。是根本行不通的荒谬臆想。

“教师、课程和学校硬件设施”是学校教育的三要素。缺一而不可。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水平加强课程的现代化、科学化建设,不断更新学校硬件设施而努力保持其先进水平;是学校建设的不变目标。

以上就是对中国特色教育的综述。你要是站在资本的立场上,你就无法理解人民教育。你要搞“取消学校”,那在世界任何地方最终都行不通。

                    2022423日星期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