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调整治癌思路
一、全盘接过西医对癌症的系统诊断
癌症是西医的病名。离开了西医的检查诊断,中医是无法确诊癌症的,也不能检查治疗后的客观效果。
对此,西医已有一套完整的诊断治疗方案并在继续发展中。我们可以把这一套东西接收过来,为我所用。
没有必要老把中医认识癌症已有数千年历史拿来说事,因为那不管用。有志研究者,可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找出癌症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战胜癌症,发展中医。
二、用中医的理论,中医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癌症、理解癌症
这是一个艰巨的再创造过程,但是这条路必须走,必须走出来,否则只能落在西医后面。
现在已经有一些可喜苗头。在免疫学说的影响下,已有人提出“虚”是癌症的发病基础,“寒”是发病基础,也有人提出“与癌共存”等。
在治疗上亦有相应的“微调法”。比较起毒瘀学说来,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中医有一个理论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可以扩充。但是不可乱用,乱用就会造成中医的混乱和无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比如说更年期综合症,有人说是阴虚有热,有人说是营卫不调,有人说是少阳证,有人说肾阴肾阳两虚,也有人说肾阴肾阳失调。这些理论都是从宝库中搬出来,都说得通。如果这些理论不经临床验证,就失去了意义。写文章的时候可以乱说,在临床上就要挨骂。
所以临床效果对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医的重中之重是临床。中医的生命力也在临床,失去临床的支持,中医的理论就容易变成无用的空话。
有临床疗效支持的理论才是真理!
对癌症的研究治疗要从临床中来,通过临床,再上升到中医的理论,再用这个理论来指导临床、规范临床。
我们应该重视确有真凭实据的个案,从中探索一些有规律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不要一味强调对照组的设置和统计学的处理,那里面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甚至水分,不能示人以真面目。有些有确切疗效的个案没有得到发表,很可惜。
三、
在西医的基础上发展,超越西医
中医思路活跃,有整体观,有动态平衡思想,有认识疾病的独到方法。
西医治疗癌症,虽有方法上的改变,但仍停留在三大常规上:即手术、放疗、化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癌细胞斩尽杀绝,但事实上办不到,理论上也行不通。
如果中医思维方式正确,将可能走在西医前面。中医的与癌共存,带癌延年,微调法,都有新意。
四、
癌是病,不是证,治疗癌症宜专病专方
癌是病,不是证。这个问题前面己谈过,这里再次强调。癌症有其发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转移扩散的规律,显然不是证。因为证只是病的阶段体现。
按照医圣张仲景的思想方法,对癌症应该是辨病施治,专病专方。《伤寒杂病论》的后半部份是《金匮要略》,讨论的是辨病施治,专病专方。
比如百合病,未经吐下者,主方就是百合地黄汤,没有他方可以代替,也没有加减法。若不用此方,则“诸药不能治”。
我曾治过典型的百合病,初用百合地黄汤原方治疗,效果明显,后思有失眠症状,加酸枣仁,用药后病情反复,再改回原方,直至病愈。
再如蛔虫病也只有一方,甘草粉蜜汤诱杀蛔虫。更值得一提的是“阳毒”、“阴毒"。原文曰: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同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这两种病,一般人都没见过,我有幸得知。我一个学生的下属,因身痛,咽喉痛,面目青被送往某医院就诊,初诊为感冒,给药后就离开了医院。几天后全身青紫,再入院,西医诊为“食肉菌”,为时已晚,经抢救后身亡。
西医解释青紫之处,组织已坏死,宜切除,但泛发全身,无法切除,并谓此病极少见。
这个学生问我有没有治疗过此病?我答没有见过,但读过,病名叫“阴毒”,应该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治疗。
象这种病,救治时应毫不犹豫,只此一方。这就是在辨证论治的大旗遮盖下,被多数人忽略的专病专方的典型。纵然你的辨证论治水平再高
,也组合不出这样的方来!
当然《金匮要略》也讨论了一病多方,但仍属专病专方。比如胸痹一症,既有瓜萎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还有人参汤及茯苓甘草汤,苡薏附子散等。虽有多方,但均为胸痹而设。
癌症的治疗思路,应仿金匮,专病专方。癌症是中医的类似病,尚未认识。
若按传统的辨证论治,不另辟蹊径,是征服不了癌症的。
在另解蹊径的过程中,特别重要的是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去认识西医的癌症。重视医学界的端倪或假说,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
癌症是西医认识的,但最终征服它的,有可能是中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