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癌的误区
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西医对癌症的治疗均有进展,但均无实质性的突破。
患了癌症,除了早期,医生心理最清醒楚结局是什么。一位省级医院的肿瘤科主任曾对我的朋友说,"我们没有治愈一例癌症病人"。这句话虽然不好听,但我以为是真诚的、善良的、科学的。
这位主任改从中医找出路,家里摆满了熬药炼丹的坛坛罐罐。他是一个有科学态度,有责任感的真正医生!
也许有人会说,我认识的人中,就有治愈的
,怎么能说“没有治愈一例癌症病人"呢?
当然,阶段性“好转"和检验指标的改善是有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延长了患者生命。痊愈者极为少见,除了早期以外,很难说是治疗的结果。就算有治愈的个案,也很难重复、印证。
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医生还是在一例一例地重复着同样的思路,却希望得出不同的结果。爱因斯坦早就把这样的人当疯子看待
。
我作为一名中医,治疗癌症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年轻时,我曾到处义务上门治癌,到处打听秘方,用了好多怪药,从蜈蚣、蝎子到蟑螂、屎壳螂。但每次都是铩羽而归。
那时,
每次去患者家都提心吊胆,在远处就要望一望。若见到有棉絮等物晾在外面,就知道患者已过世。难过、惭愧和罪恶感交织在一起,想远远躲开,但出于道义,还不得不向家属表示同情和慰问。
后来,我懂得了辨证论治,读了不少的书,跟在“名医"后面兜圈子,长期走不出来,临床疗效还是没有提高。
又过了多少年,我有了自已的体悟,从临床到理论有了自已一系列的认知。再回过头去看别人的经验,既能看到长处
,也能读到谬误。虽不谓火眼金睛,却常常能够一眼看透。
在此基础上,我想我有责任对中医自身进行反思。让后来者少走一些弯路,让患者求医时心中有数,让有志学习中医的西医生不致迷惑在误区之內。
中医认识和治疗癌症有不少误区
。而我们中的大部份人,还在这些误区中徘徊,因为这些误区还在当作经验传播。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还相当有影响力。
一、误区之一,癌症是因“毒"引起的
在讲“毒"之前,首先应该把中医所谓的“毒"与化学元素造成的“毒"加以区别。我这里讨论的“毒"是中医的概念的“毒"。
中医对“毒”的定义较为广泛,凡表现为红、肿、热、痛、出血、流脓、溃烂、腐烂以及呕吐下利达到一定程度的、或突然昏沉的都可以称做“毒”。
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阴(寒)毒、阳(热)毒。有明显病因的又常与病因连在一起称呼。比如:热毒、火毒、寒毒、风毒、湿毒、疮毒、虫蛇毒、食物中毒等。查不出痛因的又叫无名肿毒。一般说来,“毒"是急性的,短期可愈的。
中医对这些毒是有明确认识的,是有确切疗效的。
中医把癌症称为“毒”不外两个原因。
一是某些癌症有红、肿、热、痛、出血、溃烂等症状。
二是不明癌症病因,借“毒”以名之。
有专家谓:“毒的概念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在癌症中应用更为合适,据临床观察,癌症肯定不是细菌、而是由毒所致”。这种论证非常草率,因为病因不是细菌,就是毒
,接着就下结论说:"总之,致癌的因素是毒”。
在中医界把“毒”当作癌症的病因来认识的,相当普遍,只是提法不同而已,究其因乃是无奈之举。
在“毒”的理论指导下,清热败毒、以毒攻毒的方药大量涌现。从百花蛇舌草、半枝莲开始,清热解毒的药就成了抗癌明星;从蟾酥、马钱子开始毒虫毒药就成了抗癌珍品。每个处方中都得加几味,否则便不谓治癌。
并不是说不可以用这些药,问题是不能作为套路来操演。
随着中医的对外交流,这种思维模式也传到国外。几年前一位多年研究癌症的美国中医师,几次请我教其学习解毒药,愿意付费。问其故?说因为癌症和艾滋病都是毒造成的,学解毒药,就可以治疗癌症和艾滋病。我推辞了,因为解毒和治癌是两码事,中医的解毒药,对治疗癌症没有特殊效果,我不能贪财害人。
前两年这位医生已经出版了治疗癌症的英文专著,小有名气。
“毒”是癌症的病因吗?我们可以从思维方式这个角度来探讨:
1.
"毒"是癌的病理产物,而不是病因。癌症的早期是没有任何“毒”的症状出现的。不要说“毒”的症状,就是一般症状都没有,凭什么诊为“毒”?按照“毒”是病因的学说,不可能早期没有“毒”。
所谓“毒”的症状,常常出现在癌症的中晚期,特别是晚期。应说“毒”是癌症的发展结果,是病理产物,而不是病因。把“毒”当作病因,是本末倒置,治标不治本。
解毒、攻毒这种败损脾胃、攻伐正气的治法,将与医者救人的愿望背道两驰,适得其反。
2.
癌症所产生的“毒”,是“毒”的类似证,看起来像“毒”,而不是“毒”,不是传统中医所谓的“毒”。中医的“毒”都是短期可愈的,不管是疮痛之毒,或者虫蛇之毒。中医的“毒”也是急性的,非缓慢发展而成。
用解毒、攻毒的方法来治疗“毒”的类似证,显然是不恰当的,就像用麻黄汤来治疗温病一样,因误治而适得其反。
3.
如果“毒”是癌症的病因,那么癌症早就攻破了,还用得着拖到今天吗?这是一个思维的方法问题。
反躬自省,用“毒”的理论指导治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吗?延长了患者的寿命吗?治愈了癌症吗?如果答案是“否”,为什么还要沿着这个误区去寻找更离奇,更古怪、更毒的解毒攻毒药呢?
说到底,癌症是“毒”的思维方式是错的,是找不到病因的无奈之举,于中医认识治疗癌症有害无益。
也许有人质疑,隨着科学的发展,中医"毒"的概念的外延己有所延伸
,也包括了现在所说的"毒"。我要说这只是加了几个字而己,中医理论还没有与之同步发展,还没有这类"毒"的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
我们会用中医的解毒药去治空气污染吗?会用黄连,蚤休,附子,细辛这些药去治理土地污染吗?会用食物中的绿豆,茄子来解毒抗癌吗?
今后中医肯定会认识水源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食品污染这些毒,但现在还没有。就是发展,也是逐步的,不可套用不相关的理论,一蹶而就。
二、误区之二,癌症的病因是"瘀"
“瘀”跟“毒”一样,被中医界普遍认为是癌症的病因。“瘀”的成因是气血凝滞,时间长了后,痰湿附著,形成肿块。
跌打损伤可以致瘀,体内出血或气血运行不畅也可致瘀。发于内者古称癥瘕积聚,疟母等。其实质总为气滞血聚、痰湿附著,其治法是行气通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很明显,瘀是病理产物,是受伤后,出血后,血块凝聚,而非组织变异。而癌是细胞分裂失控,是有生命的细胞,而非病理产物。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癌的肿物与瘀的肿块划等号。
再有,有些癌症并无肿块,或者并无四诊能发现的肿块,也不见青紫舌,又怎能确定为“瘀”呢?
再说,癌细胞可以分裂,瘀血不能;癌细胞可以转移扩散,瘀血不能。癌的肿块增大是由于癌细胞的分裂,而瘀血的肿块增大是因为瘀积而致。
若真为血瘀,活血化瘀之法是有显效的。比如外伤所致的瘀血肿块,几天就会消散。
西医治疗癌肿,有时消散得很快,但使用的不是活血化瘀法,而是杀灭癌细胞。或用射线烧死癌细胞,称为放疗;或用毒药毒死癌细胞,称为化疗。从治疗的结果来反证,也可以得出癌肿不是瘀血的结论。
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有时会加重病情,或者导致癌症的转移扩散。比如说乳腺癌的治疗,西医一定要控制雌激素的产生,使患者月经停止,因为雌激素能促进乳腺癌的发展和转移。
一旦用活血化瘀法,月经就来了,雌激素就上升了,癌指数就增加了。
近来已有实验报告指出,活血可导致癌症的转移,可惜并未引起重视,大家还走这条路。
有的医生质疑,不活血化瘀,怎么能消散癌肿?也就是说在头脑里已经认定了癌肿是瘀血所致,而不能改变思路。
误区之三、治疗癌症要"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连反对中医的斗士都不敢在这个禁区做文章。笔者却提出“辨证论治”是治疗癌症的误区,岂不是离经叛道,诋毁中医?
完全不是的,我是用纯中医的思维方式来演绎中医和接受新事物的。
辨证论治源于《伤寒论》,是对一类急性传染病在各个阶段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这些传染病变化很快,若失控或误治则危害深重。这些变化性的阶段不能以病名之,因为以病名之,不能穷其变化,又不得其要领。故张仲景将这些证以方剂名之,比如桂枝证、麻黄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等。
这些汤剂既治标又治本,比如麻黄汤,既治疗了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等症状,又驱逐了病邪,在表证阶段就治愈了疾病。
辨证论治辨的是什么?是病的实质,治的是本。怎么辨?根据脉证入手。这个原则也适用于除了伤寒外,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关键是辨证论治必须要把握住疾病的实质。
大多数的疾病,包括没有见过的疾病,中医靠辨证论治的方法可以认识。比如流感,肺炎,不孕证,贫血、冠心病、胃溃疡、肾病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等。
有些病是辨证论治辨不出来的,古已有之。例如百合病
,阴毒、阳毒病。这些病有其自身的特异性,和特殊的方药。
癌症也是辨证论治辨不出来的病。
我们今天治疗癌症的所谓辨证论治,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因为找不出癌症的实质,就变成了见症治症。
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癌症的病因是什么。用审证求因的方法,找不到癌的病因,所以当我们看到热证的时候就用清热解毒法,见到有肿块的时候就用活血化瘀法,看到出血的时候就用止血法,看到有虚象就用培补法。其结果是清热后热还在,解毒后毒仍存,祛瘀后肿不消,补虚后仍羸弱……。
原因是什么?是没有治本。有人也许会说,我是标本兼治,因为我有一个主方在那里,是治本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可惜主方都错了,还谈什么随证加减呢?
再有,癌症的寒、热、虚、实、痰、瘀、痛、毒这些症状,并没有真正的反映出癌症的本质。其他的分型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皆与上述如出一辙。这些提法也许不错,但赋予它们的含义是错的。
有了治疗癌症的所谓“辨证论治”,好似人人都能治癌了,比治感冒还简单,因为治感冒,一定要有疗效,而癌症则不必,癌本来就是不治之症。
治癌用活血化瘀打底子,叫基本方。肺癌就加养肺止咳化痰之药,肝癌就加舒肝之品,痛加止痛药,就这样“辨证论治”了。唯有不同的是,看选择哪种药物,草药比中药好,有毒的比无毒的好,越稀奇越好。
这哪里是在治癌?明明是治癌的庸俗化,是对辨证论治的庸俗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