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风险偏好的下滑,今年以来股市最明显的一个特征。
总结市场的特征远远比去预测要容易的多。对于我这种比较愚笨的人来说,要预测明天会怎么样真的说不清。事实上,最近每次有朋友问我接下来怎么看,我也都很坦率的说“不知道”。不过回顾过去的2个多月,我认为A股市场所呈现最大的特征就是:降低风险偏好。
过去几年每一年市场的开年都会对大半年有比较深远影响。2013年我记得开年创业板转型股就开始涨,一开年传媒和手游就有表现了。全年也是表现强劲。2014年一开年,大市值蓝筹就表现很弱,而小市值的壳价值股票就很强。整个大半年也延续了这种风格。2015年开年,过去一个月表现最猛的大金融就涨不动了,而那时的互联网 龙头都纷纷暴涨(包括上海钢联,乐视网,同花顺,东方财富等)。基本上在股灾前也是这个节奏。2016年开年,我们看到的是一批“风险资产”股票暴跌。什么是风险资产?就是那些向下跌50%都不会便宜,但向上讲故事也能看50-100%空间的股票。如果拉一张表看2016年以来有正收益的股票,基本上在:养殖,有色,黄金,维生素等行业。这些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点:提价。基本面相对确定。
从投资者的行为看,越来越多的人降低预期收益率。投资中最有魅力的部分当然是寻找那些十倍股,虽然最后要赚到十倍很难。那些十倍股往往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广阔的想象空间,稀缺的商业模式。而今年上涨的股票中,基本上没有任何这样的特征。这说明很重要的一点,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放弃了高收益率的预期(最终落实到行为),寻找低收益率但具有安全边际的股票。
风险偏好本身是一个情绪指标,很难去量化。他是基于投资者对于目前和未来的预期。一年前,我们看到很明显的风险偏好提高。大部分人对于牛市有强烈的预期,对于改革也非常积极。伴随着就是高Beta,有故事,性感的股票走出轰轰烈烈的大牛行情。一年后,风险偏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我个人因为有几个因素导致:
未来的风险偏好会如何变化?首先,以上四大变量短时间内很难有转向。最近的两会也让市场对于改革的方向越来越不明确。在人口红利拐点,城镇化红利消失后,重新走上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将不再有效。人民币汇率的短期企稳也不改变其中期继续贬值的压力。央行在释放流动性,鼓励居民加杠杆后,是否会在房价上涨后继续维持宽松流动性。而海外美联储三月如何应对加息,特别是2月非农就业超预期之后。其次,我们去思考有没有新的变量会增加风险偏好继续下滑?可能出现的包括上市公司业绩低于预期。创业板的大量公司管理层继续减持,市场再融资规模增加。这些都会继续增加风险偏好下滑。而A股大量绝对收益投资者的增加,也会导致在不确定中许多人会先离场观望。
结论:“风险偏好”下滑会在未来一个月继续成为市场主旋律。短期的涨跌波动看不清,但情绪波动很难快速逆转。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小心手里的“风险资产”。接下来应该是低风险资产逐步被重视和抱团的阶段。这些资产应该有估值安全边际,比较确定的成长性,透明的业绩可预测性,行业景气度向上等特征。而仅仅估值低的品种,在A股未必是真正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