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审《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书摘记(1)
(2018-07-29 17:04:10)
标签:
书香成长 |
分类: 读书摘记 |
王维审《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书摘记(1)
教育是种子的事业,它的成功与否需要时间的见证。多年以后,我在学生心中埋下的教育种子能不能开花结果,他们会因为我的教育而变得幸福还是窘迫,这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就是帮助别人慢慢获得成长的动力,慢慢完成对生命的体恤,对尊严的认同和对自我的成全。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以及帮助成长。
一个人只有真正被刺痛,才会有挣扎的渴望。
原来就与就这么简单,无非是打开自己的世界,再进入学生的世界,完成师生之间一次没有任何芥蒂的心灵相容而已。
一个教师最大的业绩和成就,不在于你获得了多少荣誉称号,不在于你给了学生多少分数,而在于你为学生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可以延续终生的影响。
有人说讲课比赛只是少数具备天赋的人的游戏,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先天的不足限制了他们在这个方向的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追求多数人认可的成功目标,并且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奔跑。但是,当有一天我们发现这个方向未必最适合自己的时候,就应该试着换一个方向奔跑。
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的教育生活重新回味、咀嚼、反思,梳理一个个令人为之感动,为之欣喜,为之沉思的小故事,让别人在解读这些小故事的过程中,来一次心灵对话和交流,那么打动的就不仅是自己,还有他人。
教育写作是教师成长的更大平台。这个平台,很开放,很包容,谁都可以进入,谁都可以拥有。
一个迈不出讲台的教师,注定走不远,也站不高。
很多人错解了“专业发展”的意思,不是从提高教师生命素养上来关注教师成长,而是千方百计地培训教师的教育技能。在他们看来,教师只要守着自己所教的学科一门心思钻下去,课讲得越熟练,提升学生分数的方法月刁钻,专业就发展得越高端。以至于,教师的很多梦想和学生的快乐一样,都被这个时代挤碎了。
一个人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很多方法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文字;一个人选择了写作,骨子里就会有一点激扬文字的洒脱,而这恰恰是保证及教育鲜活和生命豁达的精气神。
写作更多是一种回忆的唤醒,让不同的时段都会有文字参与灵魂的生活。
如果一个教师,始终把学生的成长和成功作为自己人生的欣喜,而放弃提升自己事业境界和生活品味,那么当其离开教师岗位的时候,将会一无所有。
教育里正在发生的那些或幸福或心酸的事儿,就像生命里璀璨的珍珠。如果不刻意收拾、珍藏,就会散落一地,埋入黄沙或者泥土里,直至再也寻不见。而如果,你有心把它们捡起来,珍藏着,串成一串,你拥有的将是生命中最美丽的项链。
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就是说出和不断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马克斯·范梅南)
教育无非就是使人生活得更自信、更快乐、更美好、更幸福,而教育给予我们的也就是自信、尊重、自强。
作为个体的教师,如果没有能力改变教育大现实,那就尽可能地在教育中多添加写这样的内容吧,让我们的孩子更自信些。更自尊些,更自强些。
教育不仅仅是分数的累加与递进,教育成功也不仅仅是状元榜首的喧嚣与炫耀。牵着孩子的生命往前走一步,在往前走一步。只要拥有了这种行走的信念,行走也就成了一种教育。
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栽种,千万不要过分关注最终收获生命,而是要学会欣赏过程,欣赏一步步走来的细节和心情。其实,种瓜,有时候也是为了看花。
再平凡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
人生路上,坎坷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在我们即将失去信心的时候,能够让自己有一次回望,在某个转角处静下心来欣赏自己。
每扇窗子里都有一份美丽,只是需要我们在适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慢慢地,轻轻地打开。
作为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应该给他们开始的机会和坚持的勇气,并告诉他们行走的方向和前行的方法。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无权彻底否定一个生命,或者简单地打断一个孩子成长的念想。
任何好的教育,总是始于体验,途经美好,止于感悟的水到渠成,而非“一招鲜,吃遍天”,更非“一语中的,一了百了”的神话。
即使最不起眼的生命,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教师最应该做的,是用欣赏帮助学生打破生命的盲点,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摒弃那些脆弱的心灵。
教育真的越来越现实了,现实得只剩下了关于分数的争夺;教育真的越来越粗糙了,粗糙到了让孩子打算放弃的地步;教育真的越来越大意了,大意到把孩子的梦想当成垃圾给清理掉了。
梦想是一种召唤:如果教育没有了梦想,我们拿什么来滋养那些鲜活的生命?如果教育没有了梦想,我们拿什么唤醒人的激情、勇气和前行的力量?
在教育中一定还有很多问题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一定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对我们说:老师,不是你想的那样。
教育,是一种任性的引领,绝对不能等同于企业的加工生产。一个孩子行为好与不好使不能用分数来量化的,一颗心灵的纯净与否更不可能用数字来计算。
教育需要谨慎,教育需要心平气和。对于教师来说,谨慎是对教育复杂性的尊重,是减少错误行为的必须。我们可以对教育进行千百次的反思,但是对孩子的生命来说,教育没有如果。
其实教育绝对不能简单的直来直往,因为只有曲径才能通幽,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既需要深思熟虑,也需要深谋远虑。教育更不可能一触即发、一蹴而就,对精神世界的引领与召唤,需要用一个灵魂的敏锐去慢慢感察、体悟。或许,教育的丰富性、多彩性、复杂性即在于此。
放弃习惯的回头,放慢回头的速度,静下来想一想拍你的人会在那个方向。像读书一样去阅读学生,在欣赏中让情感变得纯净、澄明,变得细腻、丰富,教育的理想就会在阅读中日益丰富。
太多自以为是的爱,一厢情愿的教育,硬生生地把学生的世界变得清澈透明,无遮无拦。于是,就有了揭伤疤式的捐助,就有了刨根问底式的“沟通”,就有了喋喋不休的“关怀”。
不管对他人,还是对学生而言,我们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过路人,只是他们众多故事中的一个参与者,甚至是旁观者,我们可以站在一边为他们鼓掌,却无权以自以为是的方式,制造那些教育之伤。
教师和家长更应该乡一名“根雕师”,面对各种树根、树瘤或者变异了的木头,能够从中发现价值,并因形而雕,因势而刻,最大可能地根据根的特点,雕刻出不同形态、各具神韵的艺术作品。
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另一种呢?是得到了我所要的。(英国作家王尔德)
教育不能仅有憧憬,我们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得花一点时间想一想,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把教育当成一次爬上的经历,我们最大的失误就在于给所有的登山者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爬到山顶,成为英雄。
最为可悲的是,我们根本没有去问那些登山的人,他们的目标是什么?山顶,山腰,还是山脚?谁是登山的人?老师是,学生是,我们都是。
2018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