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说课稿
(2014-03-25 15:02: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说课稿
骆春苗
二、目标定位:
三、 重点: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四、说教法:
五、教学设计及意图:
(1)引出问题,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都在打扫卫生呢!有的扫地,有的擦桌子,有的倒垃圾,干的可认真了!请同学们观察画面,你有什么发现要告诉大家吗?
谁能利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提一个问题呢?(学生提的问题中可能会有比多少或一共有几个人等,教师应适时点拨,引入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几的知识结构中来)
(2)捕捉信息,积极解答
在扫地的是不是真的只有三个呢?
点击出示:扫地的人有7人,擦桌子的是扫地的2倍。
通过这些对话,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可以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尝试着让学生自行解决,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
a:通过摆学具帮助学生理解。
你们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板书:擦桌椅的有多少人?)你们会用喜欢的学具表示出来吗?(小组讨论并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找同学上台演示。
一根圆片代表一个学生:
扫地的:
擦桌椅:
b、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还可以通过线段图来表示解决问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呢!
(1)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扫地的人数。(出示线段①)
(2)从图上我们能看出擦桌椅的人数吗?擦桌椅的和谁有关系?是什么关系?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这句话你怎样理解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议一议。)
(3)擦桌子的人数是扫地的2倍。如果用一段表示7个人,擦桌子的人应该用几段表示?表示几个人呢?(2个7)(出示线段②)
(4)提问(指着大括号):这个大括号和“?”表示什么呢?(表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擦桌椅的有多少人。)
③要求擦桌椅的有多少人?就是求什么呢?(就是求7的2倍是多少?也是求什么呢?也就是求2个7是多少?)
(5)列式解答。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扫地的有7人,擦桌椅的人数有2个7人,要求的是擦桌椅的有多少,怎么列式?7×2=14(人)也就是2个7,还可以列成2×7=14(人)
(6)师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题意画出了线段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要求擦桌椅的人数,实际上也就是求2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 用直观的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新知。]准备了15分钟解决这部分问题。本环节努力实现“操作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从摆圆片到画线段图再到引入计算,做到步步反馈,主抓课堂实效。
第三环节:深入联系,巩固新知
(1)8的2倍是多少?3倍呢?4倍呢?
(2)课件出示,完成课后习题“做一做”(P77)
玩转椅的小兔有3只,跳蹦床的是玩转椅的5倍。跳蹦床的小兔有多少只?
本环节我准备用9分钟巩固前面的新授,每题要求作到反馈到位,在解决小船这题我引导学生一起审题。本环节可以有效的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第四环节:知识整理,揭示课题,总结反思
本环节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小结,并进行揭示课题,突出本节课的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随堂练习。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属于线条式板书
扫
擦桌椅:
七、说教学反思:
优点:
①忽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其实讲完这节课,引发了我更多思考的地方是我忽视了操作活动,忽视了主体的作用。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操作是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而我恰恰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虽然我也安排了一、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示,可这只是一个学生的头脑在动,更多学生只是坐在座位上看,缺少一个由形象思维内化为抽象的过程,不能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自然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现在想来,这时如果安排每个学生都动手摆一摆,那么每个学生的头脑就都会动起来。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摆一摆,说一说,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倍数”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②时间安排欠妥,开始的热身活动同样的题目过多,耽误了太多时间,导致后面的时间有点儿紧。
八、问题研讨
1、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探究给学生应提供了多大的自主空间?
2、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平时的教师中有效利用“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让朴实的课堂激情飞扬?
从执教来看,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