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下的长征---自由随意行(一)

标签:
西递古村齐云山 |
2018年回江苏无锡给父母亲扫墓的时间确定为四月下旬,采用何种方式前往,适逢腰椎病变,脚掌乏力,再三权衡,决定还是扬长避短,采用车轮下长征方式抵达,往返区区3000公里何足挂齿!一路还可以考察缺位景区。时间吗?二十天足以,返深稍息后赴加拿大、美国东部开行车轮下的万里长征。

上图:4月17日由深圳市出发,335公里路程,下午即抵达江西省龙南县。酒店高层俯瞰这座小城一隅,桃江支流穿城而过。

上图:第二次下榻龙南县富业大酒店。龙南县有扎堆战友,忆得2013年曾经在此与众多的战友聚会把盏,时光荏苒五载矣。本次因为赶时间,故没有惊扰战友们。作为老大哥乐见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来日方长。

上图:4月18日下榻江西省抚州市,4月19日抵达安徽黄山市屯溪区下榻二日。驻扎屯溪并非登览黄山,西递古村和齐云山是探访目标。

上图:黄山市屯溪区新安江畔流光溢彩的夜景。

上图:屯溪为黄山市中心城区,城市依山傍水,四座大桥连接两岸,世纪广场一片已形成新的文化、体育中心。2016年的北方行曾在屯溪下榻三日,但周边有漏网景点,这次一定要弥补空缺。

上图:4月20日上午首先考察西递古村。西递古村与宏村共同以“皖南古村落”名义,一起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开了中国乡村文化遗产的先河,之前中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往往是宗教名胜等类型。

上图:西递古村的兄弟宏村于2016年光顾,这次将其连理一块收入囊中。有关宏村的记忆,请在车轮下的长征---北方行(三十)内寻觅。

上图: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 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上图:山水环保着古村落,风水吉祥不可小觑。

上图:西递古村落位于黄山市黟县城东8公里处,因地处古徽州府之西,西递这个名字的由来,原因一是因为村子的河水由东向西流,二是在古代西递这个地方通常是向周围其它地方传递信息的,所以就叫西递了。

上图:池塘碧水如镜面,美丽村景画中游。

上图:古村落“胡文光牌楼”建于1578年,是朝廷为表彰胡文光做官21年政绩卓著,恩准其在自己的家乡建设牌楼,材料采用本地青石。牌楼上的镂空浮雕,雕琢精湛,神采各异,寓意深刻,是石坊建筑的瑰宝。

上图:历史上西递村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为旌表孝子和贞节的。现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伟最精致的,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上图:与宏村景观不同的是,宏村所处位置比较开阔,西递村则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环境真乃山清水秀,疑是仙境落古村。

上图:

上图:村内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上图:古村散发着远古的魅力

上图:穿过门洞便是别具风格的大户人家

上图:古村街道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信步其间,悠然之情浓烈得让人心醉。

上图:这座“大夫第”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主人胡文照曾是清道光年间的四品官,曾任河南开封知府。门楼彰显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因此微州人十分重视门楼的修建,有“千金门楼,四两屋”之说,古人宁可花去千两黄金用来修建门楼,仅仅花费四两用来建房子。

上图:胡家的宅院为三进院落,规模布局比较豪气。

上图:建筑梁柱均为榫卯结构,雕琢工艺十分的考究。

上图:堂内建有天井,这种建筑风格通行安徽、江西等地。天井充分发挥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

上图:四周裙板隔扇为木雕冰梅图案,取“十年寒窗”之意。

上图:楼上绕天井一周装饰有美人靠雕栏,工艺极为精湛。古建筑上的装饰木雕、砖雕和石雕既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们创造力的成果,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上图:徽派建筑之美给游客带来愉悦

上图:西递古村民居虽古,但收拾的干净整洁,淡薄商业气氛。

上图:古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上图:步行在古村落巷道,欣赏着源远流长的徽派建筑,是最好的建筑历史及艺术的享受。

上图:古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上图:步行在古村落巷道,欣赏着源远流长的徽派建筑,是最好的建筑历史及艺术的享受。

上图:胡氏宗祠规模超大,使用的建材都是顶级的,巨大粗壮的原木柱子,整条青石加工的柱子,长达七八米的条石铺砌台阶。

上图: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徽派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上图: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粗大的冬瓜梁支撑托举着屋顶檩条。

上图:胡氏宗祠后来是作为西递的学堂,大厅的墙上两边分别挂着朱熹的教育理念“忠廉”和“节孝”。

上图:西递古村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

上图:"小桥、流水、人家”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是安徽古村落的共性,西递古村、宏村、呈坎、龙川古村如出一辙。

上图:门楼象征主人的地位、财力,这家生意刚刚起步,路子还长呢。

上图:古村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环绕古村。

上图:3月份油菜花盛开的日子,这里景象一定是美的醉人。

上图:大田内的油菜籽果实饱满,丰收待镰。

上图:朝阳尽情倾泻在村外绿野,翠绿田野和徽派建筑特有黑白乡间的马头墙相衬映。古村落格外静谧,西递古村居民,数百年静守着这片天地。

上图: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乡土气息。

上图: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

上图:徽式居宅往往很 深,基本都是“三进”,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厅堂后用中门隔开, 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后面的二进大体同样结构。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 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

上图:这处家族宅邸超大,绝对数大户人家。宅邸再多,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上图: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上图:绿色植被、碧波荡漾与白色建筑浑然一体,特别搭调和谐。

上图:古村落居民占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环境,令城中浮躁人士羡慕。

上图:依我看此景可与西子湖媲美。

上图:真乃风水宝地

上图:西递古村带来一种格外绚丽、灵动之感,吸引不少喜爱绘画艺术的学生前来写生。

上图:西递村呈船形,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间间船舱,组成大船的船体;村头高大的乔木和座座牌楼,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风帆。

上图:原来这个水面称作“名经湖”。

上图:博客在西递古村名经湖畔享受着自然界恩赐

上图:名经湖对岸观胡文光牌楼。牌楼高12.3米、宽9.95米,四柱三间五楼,全用质地坚细的"黟县青"石料,雕刻精美,流檐翘角,宏伟壮丽。

上图:下午前往齐云山。齐云山古称白岳,因遥观山顶与云平齐得名;位于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镇,距屯溪区33公里。

上图:齐云山索道上俯瞰齐云山镇,横江依偎在镇缘而过。

上图:人是大自然造物主,用青苗铺就城硕大的道观。

上图:1994年齐云山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齐云山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齐云山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上图:唐朝乾元年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此,隐居山中天门岩;嘉靖十一年(1532年)龙虎山正一嗣教真人张天师驻山,因世宗祈嗣灵应,敕建玄天太素宫,置真人府,配各级道官。清朝齐云山被乾隆皇帝题为"天下无双胜地,江南第一名山"。

上图:梦真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是由徽州学子求学成功后捐建,寄托世人“一举成名,梦想成真”的愿望。

上图:博客与“梦真桥”。

上图:齐云山外的世界。右侧丹崖状石山称作福喜岩,相传铁拐李常与主持灵道人把盏,酒至酣处以铁拐为笔挥毫,留下正看是“喜”,倒看是“福”的奇书妙字。大概站位不同,没有看出玄机。

上图:齐云山内有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3个景区。历代修建有太素宫,三元宫,玉虚宫,静乐宫,天乙真庆宫等建筑。这是“栖真岩”,唐乾元年间(公元760年),山东名道龚启霞于此结庐修真,成为齐云山道教鼻祖,宋元时崖下建有初仙馆,现存建筑为明代兴圣殿遗址。

上图:齐云山由中生代晚白垩纪的陆相红色岩系组成。它们堆积在断陷盆地中,岩性强弱相间,岩层倾角不大,富有垂直节理,直接出露地面的红岩,在风化和流水割切与散流冲蚀作用下,形成了"丹霞地貌"。寿字岩的寿字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笔,"寿"字直径达到2.3米。

上图:齐云山道教沿革属全真派,为皖南道教名山。齐云山由于避居皖南山,晋朝以前尚无人烟,及至唐朝,才开始有了道,佛教的活动。

上图:山腰步道

上图:“一天门”的形成是因丹霞岩体沿着陡坡节理面崩塌以及流水、风蚀作用而形成。我的半个同乡徐霞客曾经赞曰:高爽飞突绝似闾门。

上图:真仙洞府崖壁下有许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圆通洞供奉的慈航普度天尊;罗汉洞供奉着真武帝君,两旁却又供奉着十八罗汉;雨君洞供奉龙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

上图:回望“一天门”。齐云山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各具特色,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历代文人雅士李白,朱熹,唐伯虎,徐霞客,郁达夫等都曾登临齐云山,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摩岩崖石刻。

上图:真仙洞府集丹霞地貌、道教文化和摩崖石刻于一体,岩壁三面围合,生气聚而不散,是道教推崇的风水宝地。

上图:齐云山道教香火盛于明代,供奉北方真武大帝,香火兴旺成为一方道教圣地。山奇,石怪,水秀,洞幽,岩岩皆景,构成齐云山“洞天福地”。

上图:众多洞穴内供奉着各路神仙塑像。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不凡,是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

上图:摩崖峭壁以崩落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是齐云山丹霞地貌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垂直节理的岩壁,倾斜坡度一般都在80°-90°,甚至成为向内凹的负坡;这些崖壁相对高度多达百余米,巍峨壮观,气势雄伟。

上图:真仙洞府处在摩崖石壁凹陷处,石壁高达300余米,这正是齐云山丹霞地貌显著特征,因此,齐云山也是国家地质公园。

上图:仰观一天门养眼的砂砾岩山,下部为紫红色厚层至巨厚层砾岩、厚层钙质砂岩组成,上部为暗红色、由紫灰色厚层硬砂岩和砾岩组成。

上图:摩崖峭壁下面是“碧莲池”,因南宋宝庆年间余道元道长种植荷叶而得名,被视为世人求财转运之地。

上图:摩崖峭壁下暗无天日,香茗袅袅,阴气忒重。

上图:不知何姓植物阿娜荡下

上图:倒是道火兴隆

上图:果然是齐云山碑铭石刻星罗棋布,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誉。

上图:扶摇直上“二天门”。

上图:二天门过来便是所谓中国道教第一村月华街,现有古道房8座,还有许多徽派民居,与宫观、院房组成一个密集建筑群,是道士与山上居民杂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游人住宿之地。

上图:好景好去处,环境够滋润。对面是玉虚宫,由明代养素道人汪泰元创建于正德年间,主祀真武大帝。

上图:月华街海拔585米,因建在半悬峭壁之上,被称为"天街",又称"月华天街"。月华街坡度很大,多有台阶顺势而下。

上图:直面香炉峰。香炉峰底座稳健,炉身粗壮,传说顶上的铁亭、香炉当初是朱元璋所赐,造型玲珑,制作精巧;亭内还有巨型铁香炉。

上图:月华街在古代曾经繁华,宫观、道院、店铺鳞次栉比,香烟、炊烟缭绕,经声、喧声相闻,一派升平景象。据明代《齐云山志》记载,来自皖、浙、赣三省的香客日达三千以上,齐云山古代道教信徒之多,香火之旺盛是可想而知的。

上图:国内走过道教名地如武当山、青城山、三清山、龙虎山、梵净山,共同之处均是悠然仙境、神秘空灵、环境清新。如今齐云山月华街中的道家人依托旅游业已经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此处乘坐景区交通车回到景区大门。

上图:齐云山这座道教名山果然名不虚传

上图:晚上继续下榻黄山市屯溪区

上图:屯溪区横河风光旖旎,别有风味。
待续
前一篇:车轮下的长征---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