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中的地名(三)

(2020-04-09 14:41:53)
标签:

文化

历史

教育

楚庭广州
黔故楚也,而粤为楚庭大长
——
清檀萃《楚庭稗珠录·自序》
    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得名已经有两千余年历史,历史上又有番禺、花城、穗城、五羊城等称呼。
   
但是,广州最早的称呼是楚庭。楚,来自初秋战国的楚国,本意与草木有关,也称荆。《诗经·小雅》云:「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何以称为楚庭?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南楚与南越的关系说起。据方志记载,古代南越(包括今两广地)“臣服于楚”,故广州有楚庭之名。至今,广州市越秀山头尚有清代建立的“古之楚庭”石牌坊存在。——清代大儒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宫语》中说:「(赵)佗宫故在粤秀山下,即楚庭旧址。」
关于“楚庭”传说。新华网城市论坛中,作者陈泽泓曾撰文提出四种说法:
一是西周说--
楚庭是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广州城”条引唐《通历》:“周夷王八年,楚子熊渠伐扬越,自是南海事楚,有楚亭。”距今约2800余年;
注:楚子熊渠伐杨越事见《史记·楚世家》:“周夷王时,熊渠兴兵伐庸、杨越,至于鄂地(今湖北武昌县东的鄂城县)。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这说明熊渠这次伐庸、扬粤的行动仅限于长江中游地区,此处之扬越不是岭南。
二是春秋说--楚庭是宫室。屈大均《广东新语·宫语》:“越宫室始于楚庭。初,周惠王赐楚子熊恽胙,命之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于是南海臣服于楚,作楚庭焉。……地为楚有,故筑庭以朝楚”。距今约2600多年。
注:屈大均认定楚庭是南越最早的宫室建筑。关于楚子熊恽受命镇抚南方夷越、得千里楚地之事,《史记·楚世家》亦有相应记载,却未言及南海。屈大均所谓楚成王熊恽镇抚扬越之后,南海便臣服于楚,意指南海亦夷越地,成王南征夷越当及于南海。罗香林认为“所谓夷越当即扬越,自为楚熊渠所兼并后,其种裔部分同化于楚,部分逐渐渡江南徙,与自夏商时代即栖处于今日湘黔赣桂粤之交之越族,混杂而居,与浙闽等地之越,并各自据地为雄,以种落繁多,夫是有百越之称。” 又说:“楚人略地,本循汉水顺流东南,故先庸,后扬越,后至鄂,扬越界庸鄂间,则其最早地望当在汉水流域中部。……鄂即武昌,庸在今竹山县,扬越在庸鄂之间,其地非汉水中游一带莫属。”从春秋初期开始,楚国就不断蚕食那些散漫而无组织的扬越人地区,迫使扬越人节节南退,由江北转入江南,当时的澧水、沅水、资水流域几乎都被三苗、百濮所占据,只有湘江流域分布着越人,因其文化落后,为扬越南迁提供了回旋的广阔地区。因此,早期的扬越,主要活动于长江中游两侧及湘江流域。
随着楚国势力进一步向南拓展,除一部分扬越人不甘臣属于楚国而不断南迁以外,大部分扬越人都融入楚人系统,楚国势力南扩的结果是“南海臣服于楚”。
随着楚国势力进一步向南拓展,除一部分扬越人不甘臣属于楚国而不断南迁以外,大部分扬越人都融入楚人系统,楚国势力南扩的结果是“南海臣服于楚”。那么“南海”是何所指呢?史载楚国最早征“南海”是在共王时代。《左传》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楚共王卒,其子囊谋谥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毁之?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国语·楚语上》略同,谓“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征南海,训及诸夏,其宠大矣。”徐元诰释“南海”谓:“群蛮也”。《荀子·王制》中关于“四海”的一段话,最能说明“南海”并非实指今之南海:“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綌、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王先谦《集解》曰:“海,谓荒晦绝远之地,不必至海水也。”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楚国攻灭郑国,郑伯便请求庄王将自己流放至南海,“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这里的“南海”正是王先谦所说的荒僻绝远之地。
至楚悼王时期(公元前401—前381),悼王任用吴起为相,南攻扬越,夺取今湖南的三苗、百濮和扬越地区,但是否越过南岭呢?《战国策·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载:“吴起为楚悼王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范祥雍《笺证》引王念孙之语认为,“南收杨、粤,北并陈、蔡,皆谓取其地也,但若言攻,则非其指矣。《史记》作收者是也。”清人程恩泽《国策地名考》认为,所谓“杨粤”,“大约今广东广州府等处皆是。”何建章释“杨越”:“又称扬粤,今广东省地。”类似的记述又见于《史记》,“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南收杨越,北并陈、蔡。”《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记则更为明确:“及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悼王距共王已过了150多年之久,时已至战国时期,吴起的变法使楚国一跃成为诸侯中的强国,也仅至于洞庭、苍梧,可见共王时期的“奄征南海”、“抚征南海”至多不会越过这一界线。《后汉书》对此说得很明白:“及楚子称霸,朝贡百越。秦并天下,威服蛮夷,始开岭外,置南海、桂林、象郡。”战国早中期,楚国的南征,除融合今湖南境内的杨越人外,不愿臣服的杨越人均被赶往南岭及以南地区,而开岭南越地是秦人灭六国之后的事情。《史记》所谓“南收杨越”,也仅限于五岭以北楚越交界地带,而岭南杨越人慑于楚国的声威,表面上对楚称臣,并建“楚庭”以示对楚国的归顺,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实际上,楚国并未往岭南杨越地派官员行使管辖。据历史文献所载,楚人始终未直接统治岭南腹地,南越与楚的关系,是“事楚”、“臣服于楚”、“属楚”,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属国关系。也许楚国最终的目标便是纳南越于彀中,但还未等其实现目标就为秦国所灭,而灭楚后乘势进军岭南越地,将岭南越地归入中原政权统一版图的是秦国。因此,岭南越地至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方才真正意义上全境向北臣服。后来赵佗立南越国,表面上归汉,汉朝并未派出军队或官员管理南越或监国,只有使者来往而已,南越国为了表明臣服于汉建了座“朝汉台”。对“楚庭”似可作类似之解 。
周夷王和周惠王时楚子伐杨越立楚亭又作何解释呢?“亭”本是一个标志性建筑,中有石碑,碑上铭文。楚国时,对新征服之地往往都立亭以为领属,后来亭成为民间坊里区划单位,亭有亭长。刘邦曾为“泗水亭长”,《史记正义》曰:“秦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主亭之吏。高祖为泗水亭长也。”楚立亭皆可称为楚亭,楚亭并非特指,只是今广州越秀公园中越秀山上还保留有一座建于清代的刻有“古之楚庭”四个隶体字的石牌坊,可以显示它与楚国的历史联系。所以,高固为相的楚威王之前,历次南征扬越楚子皆立楚亭以为记,虽说是南海事楚之后,方建楚亭,却不是在岭南越地建有楚亭,而是在楚国南方征得的僻远之地立有楚亭。高固之前的楚亭与高固为楚相后独掌岭南越局时建立的楚亭是没有关系的,它的建立,说明楚国经成王、庄王、共王以至悼王、威王五次较大的经营,至战国末期才对岭南扬越人有了形式上的统辖,其方式是以完全同化于杨越人的高固代理,这也开了秦汉经营岭南越地“以故俗治”的先声。楚国虽然没有直接对岭南越地施以行政管理,却为后世中央政权经略岭南提供了启示。
七国时期,后成为秦南海郡所属地区主要是北来杨越人的活动范围,形成秦以后的南越族。杨越从百越族系中的消失,是楚国征伐的结果,也可以认为是楚国灭了杨越,而越岭南迁的杨越人至秦时则称南越了。居于南海西部的西瓯和骆越则是杨越以外的越人土著分支,楚国未与其发生关系。
三是战国说--楚庭是衙署晋裴渊《广州记》称:“广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又作五谷囊,随羊悬之。云:‘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于楚庭,故图其像为瑞’。六国时,广州属楚。”郭通志卷三称“粤服楚,有楚庭,即今郡城”。距今约2300余年。
注:这是关于“楚庭”说最常见的一则材料,它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越人“高固为楚相”;二是“六国时广州属楚”。
首先,从越人高固为楚相事隐含的楚越政区关系看。据《百越先贤志》载:“高固,越人也。世在越,称其高傒之族。”高固本是春秋时齐国世卿高傒之后,高傒与管仲、鲍叔等共同辅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成就霸业。后因高氏为田、鲍强族所败,有的南逃至杨越地,年久混同于越人,故世称高氏为越人。至战国时期,由于楚国势力的南扩,高氏与其他杨越人一样被迫南迁南海,所以又成为南海人。他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到南越来,“越人以文事知名者,自高固始”。楚威王(公元前339—前329)时,用高固为相。高固作楚相,距高傒氏鼎盛时期的齐桓公时代,已有三百多年之久。长期与越人共处,致使其在越地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很高威望。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楚国自顾不暇,通常是任命岭南人自己来管治自己。楚威王用高固为相,并非令其远赴楚都郢以理相事,而是一个虚位,以此笼络高固经营岭南越地。对于高固来说,则是顺水推舟,一方面立楚庭以示受楚国节制,另一方面可以在南海独立延续越俗。按照屈大均之说,“楚庭”作为宫室的建立,在与楚国的政治关系上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并不具有行使楚国治理方略的意义。
其次,从“六国时广州属楚”一语看。广州之名,始于东吴黄武五年(226),“分交州之南海、苍梧、郁林、高梁四郡立为广州”,从此“广州”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作为一个大行政区划名称,而非指广州城,当时广州的州城一直在番禺。顾徽的意思,表面看来是说两晋时期作为一个大行政区域的广州在六国时是为楚国所属,实际上是解释为何取名为“楚庭”的。至于作为岭南代称的广州大区,是否真的归属于楚国,却没有明确的历史依据。
此外,该文还引出一个五羊衔谷的神话故事。广州大概在唐以后就有羊城、穗城、仙城等别称。仅就我们所见到的材料来说,“五羊”和“楚庭”一词见于最早的古籍记载是裴渊《广州记》。这段晋人的记述材料,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楚庭为楚的宫室或官署或市亭,地点是广州。这一点很重要。晋时广州的州治在番禺(即今广州市),治所的梁架上画有五羊图,悬挂五谷囊。为什么要画五羊图?裴渊引用了当时人们对古老传说的记述:从前高固为楚相(令尹)时,出现过五羊衔谷聚集到楚庭的事。因为战国时广州属楚,所以把这农牧丰收的祥瑞象征也画在州厅的梁上。根据明代学者欧大任撰写的《百越先贤志》,高固为齐文公之后,祖上自齐国迁至南越,他本人因而得到了很好的儒学教育。后来,楚国控制了南越,楚威王熊商听闻高固贤达,就任他为相,让他镇守岭南。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楚国自顾不暇,通常是任命岭南人自己来管治自己,所以南海人高固作为楚国的总督,管理两广地区。二是五羊衔谷的神话虽然成了广州历史文化悠久的一个象征,又是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一个美好传说。《太平御览》引南朝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官员沈怀远《南越志》说:“任嚣、尉佗之时因楚时有羊五色以为瑞,因图之于府厅矣”。可见直到五世纪中叶,五羊的神话传说仍与《广州记》所载基本相同,都在广州。唐李群玉《登蒲涧寺后二岩》诗有“五仙骑五羊,何代降斯乡”之句(见《全唐诗录》卷84),大概到唐以后把五羊衔谷故事,加了个五仙进去,还在广州。以后,随着这个神话传说的建祠立祀(北宋时建五仙观),广州的古之“楚庭”一名就逐渐让位于“羊城”这个别称了。
四是西晋说。北宋《南部新书》载:西晋滕修为广州刺史,未到州域,有五仙人骑五色羊为瑞,故广南谓之五羊城。
注:吴修还未到任,怎么看得到已经来到广州州治厅堂上的五仙样貌,并且在厅堂上绘出来?
据温山鸿《广州赋》载:“公元前206年,赵佗建南越国,建筑了‘周十里’的赵佗城。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国,分南海郡等九郡。公元226年,孙权建立交广二州,合浦以南为交州,以北为广州,广州之名由此建立”。

星沙长沙
念奴娇·星沙初下
[
宋代 ] 张孝祥
星沙初下,望重湖远水,长云漠漠。一叶扁舟谁念我,今日天涯飘泊。平楚南来,大江东去,处处风波恶。吴中何地,满怀俱是离索。
常记送我行时,绿波亭上,泣透青罗薄。樯燕低飞人去后,依旧湘城帘幕。不尽山川,无穷烟浪,幸负秦楼约。渔歌声断,为君双泪倾落。
星沙:湖南省长沙市的别名。重湖:洞庭湖的别称。湖南洞庭湖南与青草湖相通,故称。长云:连绵不断的云。
    今日的长沙是一座娱乐产业之城,拥有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名头。跟成都一样,长沙也是3000余年名称未改的城市。
   
长沙之名,始于秦代三十六郡之一的长沙郡。至于其起源,跟二十八星宿有关:古人天上星辰与地上郡县予以关联对应,予以分野。
   
唐朝人张谓《长沙风土碑记》:「天文长沙一星,在轸四星之侧。上为辰象,下为郡县」。文中提到的所谓"下为郡县",其实就指的就是"长沙城"。《长沙县志拾遗》:「长沙之名……以轸旁有长沙星,正在其域分野,故云」。据《明史·天文志》中所说:"长沙小星,下应长沙。"这里说的长沙小星指的就是长沙星,下应长沙即是指下方对应的"长沙城"了。因为长沙星和地名影响深远,古代文人常常在诗词歌赋中称长沙为「星沙」。如中国唐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韩愈(公元768~公元8241225日)就在他的一首关于赞美长沙风光景色的诗中,把长沙就直接称为"星沙",诗中有云:绕郭青山一座佳,登高满袖贮烟霞。星沙景物堪凝眺,偏地桑麻偏囿花。正式由于诸多社会名流的推波助澜作用,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星沙"慢慢就成了长沙的一个别称了。
    今长沙市长沙县有地名星沙镇,长沙也因此衍生出别称星城。

西陵武汉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
魏晋南北朝时南齐·苏小小《子夜四时歌》
  
 武汉,简称,别称江城。古地名中,陵是一个文艺指数很高的字,兰陵、金陵、江陵都被历代文艺青年所喜爱。陵,就是自然地理中的一种地貌——丘陵简称。
   
湖北武汉由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合并而来,它历史上也有一个很文艺的地名叫西陵。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了,黄帝的妻子嫘祖[léi z]是西陵之女。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解释说:西陵,国名也。
    因为这句记载,引起国内多地争当黄帝之妻的故里。而历史上有明确答案的最早的西陵县,在今武汉市境内。《汉书·地理志》载,西陵县为西汉江夏郡所辖县,县治在今武汉市黄陂区西南。


豫章南昌
《恭懿太子挽歌五首·其五》  作者:唐·王维
西望昆池阔,东瞻下杜平。山朝豫章馆,树转凤凰城。
五校连旗色,千门叠鼓声。金环如有验,还向画堂生。
①昆池:即昆明池。②下杜:《汉书·宣帝纪》:’‘(宣帝微时)尤乐杜、鄂之间,率常在下杜。”师古注:“下杜,即今之杜城。”故地在今西安市东南。③豫章馆:《三辅黄图》卷五:“豫章观,武帝造,在昆明池中,亦曰昆明观。”④凤凰城:亦曰凤城,谓京都之城。⑤五校: 汉时对步兵、屯骑、长水、越骑、射声五校尉的合称。⑥叠鼓:击鼓。⑦“金环”句:谓转生之事如可信。
    豫章,古代区划名称。最初为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江西建制后的第一个名称,即豫章郡(治南昌县)。后在东汉、三国、两晋以及南朝时期,豫章郡、豫章国为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北部(吉安以北)地区的地理单元。东汉末,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分属交州。隋开皇九年(589)罢豫章郡置洪州,大业二年(公元606)又改南昌县为豫章县,豫章所指从南昌地区变为南昌一县。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代宗李豫名讳,豫章县改名钟陵县,豫章不再为正式区划名称,而作为南昌的别称。今天,豫章指的是南昌地区,是为南昌的别称、古称。
江西省会南昌在媒体那里存在感不强。但是,在古代文人那里,南昌可是一颗明星。才华横溢的王勃在《滕王阁序》开篇即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这里的豫章便是今天南昌,汉代的豫章郡。汉代豫章郡,到了隋唐称为洪州。
   
南朝江淹江淹在其《杂三言五首》这样歌咏:「相思兮豫章,戴雪兮抱霜,栽异木而同秀,钟杂草而一香。」
   
相思、香草、雪霜,短短22个字,具备了一切该具备的文艺元素。海昏侯的故乡,论起诗和远方来,一点也不输长安、金陵。

庐州合肥
《泸州》清朝诗人张问陶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
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
给客橙:就是金桔或者叫金钱桔。十指寒香:形容女子的纤纤玉手。第一句是立体地描绘着泸州的繁盛,城墙下水岸上多少人家,江面上多少渔船游船如同水上的城市。到底怎样繁华?诗人从江心船舟眺望,他看到的是“酒楼红处一江明”。城内城外,一座接连一座的酒楼上。烛火通明,碧绿、照耀透澈的江水,与灯火相映生辉,有同白昼。在这样的画意诗情里,诗人细细品尝美酒,感受美人纤纤玉手慢慢剥开的给客橙,空气中弥漫着桔香酒香混合的淡淡寒香,情动乎中,不由不轻声吟唱:“衔杯却爱泸州好!”28个字将古城泸州美景、美酒、美女、美好的享受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真实的心声,也是酒城泸州惟妙惟肖的真实写照。
合肥,简称,古称庐州、庐阳、合淝。
合肥的由来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郦道元在《水经注》里的说法: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施、肥二字分别是指现在的南淝河和东淝河,二者交汇处就是合淝,因此合肥原本也是应当写作合淝。 另一种说法是就是在中国古代和现代对的意思解释不同。在《尔雅》中对字的解释是:归异出同曰肥,也就是说出处相同而归去的地方不同,就叫做肥。南淝河和东淝河这两条河,正好是一个源头,一分为二,归处不同,因此把这里叫合肥。合肥这个地名在文献上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这个时候,只有合肥合肥庐州还古老。
汉末三国曹魏大将张辽就在合肥逍遥津大败孙权军—— 合肥这个时候就已经是地名了。
    庐州,合肥别称,是自西周置古庐子国。周武王封国,按照公、侯、伯、子、男等级爵别进行分封,庐国为爵,故称庐子国,建都于庐邑,就是现在的合肥老城附近,就这么来的。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大业初,改庐州为庐江郡,合肥属庐江郡,为郡治。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庐江郡为庐州,唐宋庐州仍治合肥。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庐州为庐州路,明朝把元朝的改成了,于是明清两代,庐州府成了很稳定的一个建制,合肥县城也就是庐州城。民国元年(1912年),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
    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的男主人公,身份就是庐江郡的一个小吏,也就是一名基层公务员。庐州之地自古多出名士,古有包拯,近有李鸿章。
   
比起合肥这个更古老的名字,今天很多人更怀念、喜欢庐州。创作著名的中国风歌曲《庐州月》的歌手许嵩就是合肥人。


金陵南京
南北朝谢朓《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金陵:东吴、东晋、刘宋都曾建都金陵,故称之为帝王州。金陵,又称建康、建业,今南京市。逶迤:形容水流弯曲。带:环绕。迢递:高峻巍峨貌。朱楼:红楼。飞甍(蒙):凌空欲飞的屋脊。甍,屋脊。驰道:专供皇帝行走的御道。御沟:流经宫苑的河道。崔豹《古今注》:长安御沟谓之杨沟,谓植高杨于其上也。凝笳:舒缓的笳声。翼:送。高盖:高高的车盖。此指高车。
叠鼓:轻而密的鼓声。华辀(zhōu周):华丽的车辆。献纳:建言以供采纳。云台,汉宫高台名。汉光武帝曾以南宫云台作为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遂用以借指朝廷。表,臣下向皇帝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也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秣陵(今南京)建都,并改名为建业,寓意建立帝王之大业(另一说为建功立业之意),金陵从此崛起。西晋时改建业为建邺,于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析建邺县西南置临江县,二年改江宁县,治所在今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此为江宁名称的由来。后建邺又改名为建康,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在建康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为与西安、北京并列的全国三大帝都之一。南京同样有一长串的名字:金陵、建康、建业、秣陵、江宁、应天。
隋军破建康,俘虏陈后主,陈朝灭亡,隋文帝因有人占领称帝,下令将建康城夷为平地,摧毁六朝宫苑,在石头城置蒋州。唐至德二年(757年),于江宁县置江宁郡。元元年(758),改江宁郡为升州。唐亡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937—975年)在金陵建都,改金陵为江宁,是为江宁府。升州(江宁府)治江宁。宋朝时期,江宁为江南东路的首府。江南东路是中国宋朝(960-1279) 的地方行政区之一,也是民间称为江东或江南,首府位于江宁府(今南京市)。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担任江宁知府,并定居、终老于此。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称建康府作为宋朝行都,称东都,绍兴元年(1131年)改为留都。南宋时建康府仍为江南东路首府。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罢宣抚司,升建康府为建康路,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冬,改建康路为集庆路。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集庆路改称为应天府,为明朝初期的首都。明朝政府迁都北京后,应天府为南直隶首府。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后遂即废除国都地位,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定为江南省省府。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称天京,建都11年。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9274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定南京为首都,置首都特别市。
从被文学艺术青睐的程度来讲,金陵人气最高。北长安、南金陵,两座一线网红城市。「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庾信《怨歌行》)据搜韵诗词数据库统计,「金陵」出现1797次。而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更是让它声名远播。
   
所谓金陵最早是山名,有人考证即为钟山,又名紫荆山。可以说,这个地名不光关乎文艺,而且关乎地理:它连接了自然地理的山和人文地理的城。

钱塘杭州
钱塘江边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
唐王昌龄《浣纱女》
浣:洗濯 。纱:棉、丝织物的通称。钱塘江:在今浙江。胜:超过,胜过。
吴王:特指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夫差。不得出:不能出。因夫差好色,越王勾践曾献美女西施与他,以乱吴国之政。据说西施本是越国的一个浣纱女,故说吴王在时不得出。公然:毫无顾忌,公开地。
钱塘早有美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早在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便于今杭州地置钱唐县。至隋王朝建立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唐郡,改置杭州,州治初设余杭,次年移钱唐。钱唐县成为首县。杭州之名才有了第一次的出现。大业三年(607),又改杭州为余杭郡,钱唐仍为所属。唐武德四年(621)复余杭郡为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作为地名沿用至今。南宋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为临安府,属两浙西路。并再次建都杭州,钱塘县与仁和县同为临安府首县。至元代始,在杭州设两浙督府,后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为江浙省治所。明、清,钱塘县仍与仁和县同为杭州路、杭州府治所。至民国元年(1912年)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 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
   
钱塘,不仅是一条江,更是一座城。
   
比钱塘更早的,是钱唐——杭州最早的城,秦汉时代的钱唐县。有人说,钱唐是一座山,有人说它来自吴越方言,本来发音是「泉唐」。唐代以来面对强烈海潮和台风,古代吴越人民铸造了一道又一道捍海石塘,其中第一条叫「钱塘」——于是,钱唐变成钱塘。
   
城有钱塘县,江有钱塘江,湖有钱塘湖,即西湖的前身。「钱塘」时代的杭州不停地跟潮水和天灾纠缠在一起——听起来十分文艺的钱塘,隐藏着一段炼狱般的历史。
   
五代时期诗人罗隐诗云:「怒潮汹汹势悠悠, 罗刹江边地欲浮」。罗刹江这个带有鬼魅恐怖色彩的词汇,反映了吴越先人面对钱塘江这头猛兽时的心理。
   
隋唐时代,钱塘江流域的开发,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据《乾道临安志》引《九域志》记载:「隋杨素创州城,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钱塘县也升级为杭州。但后人没有忘记它的前身叫钱塘。直到杭州成为南宋都城,钱塘依然作为地名存在,为南宋时期全国首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