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红楼梦》中有一警句,“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如果用它形容年来在东北及其内蒙一带出土的辽金元窖藏钱币对传统钱币界带来的冲击所呈现出的窘境,则再恰当不过了,曾几何时,曾经被大家认为是臆造品的“承安宝货”方孔圆钱,虽经上世纪八十年代“承安宝货”银铤的发现,而似乎被再次证明为假,但是东北窖藏钱币相继发现一系列“承安宝货”方孔圆钱和其他一系列承安钱,终于为证明“真身”,又例如,在《金史.食货志》中有明确记载的“正隆通宝”小平钱,由于近期年来,未见真身,而存世只见“正隆元宝”小平,因此,《金史》上有关“正隆通宝”的记录为“误记”,成为“以钱证史”的范例,而随着“正隆通宝”小平钱的发现,最终证明《金史》记载无误,又成为“以钱证史”的又一范例。
历史似乎是和人们开了一个玩笑,许多被人们证明为赝品的钱币,随着东北出土窖藏钱币中同类钱币的发现,而证明并非赝品!
其实并非历史与人们开了一个玩笑,而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片面的,时间的流逝,历史随着时间长河流淌,留给人们只能是不完整片面记忆,以古钱币为例,应该说,绝大多数古钱币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或由于某种原因而埋藏地下。人们发现的只能是其中少数。以少数冰山一角的实物标本作为依据,研究整个冰山,也是自然科学界尚可以做到,而对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钱币学,显然勉为其难!出错是必然的!科学是发展的,而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否定之否定”规律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最近得到“说钱”一本书,书中收录的许多民国及民国之前的钱币著作,深感许多收藏钱币在收藏方面的那种似乎是“先知先觉”的天赋,而他们收藏的许多在其后,被人们讥讽为赝品的钱币,而在本世纪东北大探宝却一再发现。用“假作真时,真亦假”来形容这种现象真是再恰当不过!
在《古币寻珍》一书中,有一章《泉家论泰和、阜昌楷书大钱之真伪》,记叙了近代著名收藏家对一些金代大钱的真伪的讨论,
对于“传世和出土的楷书泰和通宝当十大钱,是金章宗(完颜璟)、时铸。—种是肥缘肥字(图1),另—种则是细线细字(图2)。这种泰和通宝大钱仅见二四品。”其中两品在民国初年分别由陶心如、赵权之两位收藏家所获得。
http://s9/mw690/006hCKO9zy6YTY5uHfq08&690
陶先生在1920年前后购得“泰和通宝”折十大钱一枚。其钱楷书字型较粗壮,直径42毫米,当年属于创见。收藏界郑家相先生曾经参观过陶先生的藏品,并且评论道陶先生的藏品“圆钱以折十楷书泰和为最。”,此钱为藏家所羡慕。此钱公之于众,是其拓本首先刊登于《古泉杂志》第一期,其后为丁福保先生的《古钱大辞典》所收录。此钱后来归沈子槎收藏。
第二枚楷书“泰和通宝”折十大钱,是收藏家赵权之先生在1928年,北京钱商冯松泉处购得的。此钱略大,直径为45毫米。文字笔法纤细秀美,有一股浓浓的“瘦金体”意味,和陶先生的那枚钱有所区别,为另一版别。赵先生写到;“此通宝形质大小及轮廓肉好,与习见之篆文重宝大钱,丝毫无异,即重量,亦復相同,其为泰和四年与篆书大钱同时所铸无疑。”这枚钱币的拓本首先出现在1940年11月出版的《泉币》第三期上。
这两枚折十“泰和通宝”中沈先生的藏品现保存在国家博物馆,而赵先生的藏品因为时局变动,被带往美国,去年在美国被拍出,成为中国古钱币第一拍,拍卖价高达172万RMB。
http://s10/mw690/006hCKO9zy6YTY5y3Zn69&690
郑家相先生对于这两枚“泰和通宝”有过这样的记述:“泰和通宝折十大钱,十余年前在北平先后出土二品,先出者肥缘肥字,为泉商冯松泉所得,后归陶心如君,后出者即此细缘细字,亦为冯松泉所获,赵君以四百金易得之。”、“今世流传真书通宝钱,尚有小平折二、折三多种,殆铸重宝钱后,又铸通宝钱。因铸通宝钱,更仿重宝折十大钱,而铸通宝折十大钱欤?”
以上记录,说明了上世纪,“泰和通宝”折十大钱出土于北京,而近年来北京牛街一带则出土为数不少的折十篆书“泰和重宝”,可以作为一个例证。
笔者从潘家园一位北京商贩收集到两枚牛街出土的所谓“机油坑”泰和钱——折十篆书“泰和重宝”、楷书折三“泰和通宝”:
http://s2/mw690/006hCKO9zy6YTY5zqBX11&690
据说,牛街还出土了折十“泰和通宝”,但是几经寻觅未果,但是笔者后来收集到据说是牛街一带出土的所谓泥金的祈福坑折十“泰和通宝”。
收藏家张纲伯就此指出;“大抵官铸正用之钱,悉出名人手笔。丈字位置、结构,通体平整。况刘氏诸品,上仿徽宗瘦金笔势,飘逸有致,本品不能同口而语。”收藏家戴葆庭在他的(珍泉集拓》上,也指出:“此品阜昌,张君 所说,有先见之明。近年余再行审视,是泉实为后人仿大泰和之戏作。”
这里所说的“仿大泰和”,是指泰和通宝楷书当十大钱细缘细字者,它与阜昌通宝折十大钱同载于《珍泉集拓》,为此戴先生评论到:“本品书体遒劲,形制尤符。与篆书者成对,若天衣无缝,致足宝贵。赵君藏泉,斯为翘楚。前品阜昌,与此并列,如东施效擎益形其丑。‘通宝’二字,一则摇曳有姿,一则缩瑟可羞。一出文人之手,一则工匠所书。具眼者,必以吾言为然。”
由此,戴先生在在《历代古钱图说.校正》一文中,将“泰和通宝”大钱、“阜昌通宝”真书大钱等金代钱币定为伪钱。
二、近年来的关于折十“泰和通宝”研究的两篇重要文章
近年来,对楷书“泰和通宝”折十钱展开较深入研究的文章,国内、国外各有一篇:
“中国钱币”杂志2014.05期上王俪阎的文章《泰和通宝源流初考》,文章中引用了为赵权之收藏,赵氏在《泉币》第二期刊发了藏品拓本(图2),并讲述其得钱经过及对钱的简单考证,其中谈到:
赵氏又在《泉币》第三期上对泰和通宝作了考证:“泰和通宝瘦金体真书大钱,金章宗铸,旧谱不载,金史食货志:‘泰和四年铸大钱,一直十,篆文曰泰和重宝,与钞并行。’按泰和钱,世所见者,以篆书重宝大钱为最多,折二、折三次之,折五又次之,小平绝少,篆书大钱外,各钱钱文皆做通宝,且皆为真书。就余所得所见,折五及小平钱多白铜铸,小平钱轮廓稍阔,略似大定,折五钱狭缘细字,颇类大观,其折二、折三字文轮廓多不峻整,并多黄铜铸,大小更不一致,故有断为私铸者,此通宝大钱,形制大小及轮廓肉好,与习见之篆文重宝大钱,丝毫无异,其重量亦复相同,其为泰和四年与篆书大钱同时所铸无疑”⑨。按照赵氏的说法,泰和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折十五等。”
赵先生的文章中还写道:“泰和通宝折十大钱,十余年前在北平先后出二品,……。二泉经冯之手,当翻铸之,仿作甚精,易眩法眼。后北平坊间又转翻多枚,于是伪钱充斥矣。惟后作之钱,造作不工,已失精神,不难辨也。“
这种泰和通宝折十大钱曾经被钱商翻铸的信息,影响对后来出土的此类钱币的认证。《源流考》一文写到:
“这就引人思考,是早在清代钱币收藏家们就将泰和通宝尽收囊中了,还是后来面世的一些钱币值得深入探讨。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近些年出现在拍卖上的一些实物。总之,关于泰和通宝的探讨,还需深入”。
近年来,另一篇文章是陈光扬先生的一篇关于“泰和通宝”折十钱的英文文章,由于受众有限,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章的标题为《Rarities of the Reign Title TAI HE——A record of the Tai He Tong Bao 10-cash in Normal Script and Tai He Zhong Bao 3-cash in Seal Script》。中文名字可以翻译为《珍宝泰和——折十楷书“泰和通宝”和折三篆书“泰和重宝”》。
文章的序言写到:“这篇文章就应该是以他收集到的实物资料与文字资料为基础写成的文章。文章的序言写到:“最近几年,尽管中国古钱大量散入(海外)市场,但是辽、西夏、金和元代的钱币仍十分难寻。……但最罕见的是折十楷书泰和通宝和折三篆书泰和重宝。下面是关于这两种最珍稀钱币的发现、已见品和鉴定方法的讨论。”
这篇文章就应该是以陈先生收集到的实物资料与文字资料为基础写成的文章,与《源流考》这种学术性考据文章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文章以最先发现的两种“泰和通宝”折十钱,即阔缘粗字(图A,即沈的藏品)和细缘细字(图B,即赵的藏品)为基础,通过发现字形、笔画、钱缘的粗细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现的折十钱进行比对和分类。这篇文章收集到十三种“泰和通宝”钱。
“仅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更多的此种钱被发现,它们种类各异,钱型更小并且细缘。书法风格更类似于B品,但笔画的粗细却介于A、B两品之间。”
为此,陈先生就书法风格、文字特点、形制进行了分析,为方便起见,笔者通过列表的形式将陈先生的分析表述出来:
http://s5/bmiddle/006hCKO9zy6YTYkJexC74&690
http://s13/mw690/006hCKO9zy6YTY5BlJWdc&690
http://s1/mw690/006hCKO9zy6YTY5FAKQ30&690
最后。陈先生写到:
如前所述,我们可以推断说泰和通宝折十楷书钱无疑是一种难寻和稀少的钱币。这可能因为它是导致了泰和重宝折十篆书钱正常发行的试铸品。
至今它们中有三个主要大类和2个小类:
阔缘粗字(A),大样细缘细字(B)(以上两种均罕),小样且有B品书法风格相同的(C),与C品相似的D品和E品;其中基于书法和整体的外观和感觉,D是明显的真钱。本身上嵌入的红锈是支持这一鉴定的另外一个因素。
不管泰和通宝折十正样钱是试铸还是一种早期样品铸造,都能解释(它的)多样化,
三、近年来钱币著作中关于“泰和通宝”折十钱的记载与研究
1、《中国历代货币大系4——宋辽西夏金货币》
http://s8/mw690/006hCKO9zy6YTY5GTxt37&690
这些除去最后一枚“泰和通宝”大银钱外,在《珍宝泰和》中已讨论。
2、李卫《辽金钱币》一书中关于折十楷书“泰和通宝”的讨论
其中对于折十“泰和通宝”写到:“折十钱直径约4.2-4.5厘米,重约18-20克,图(1)中折十楷书钱,出自吉林,钱径4.45,穿径1.32郭厚0.45厘米,重32.3克。”
http://s1/mw690/006hCKO9zy6YTY5FaH6e0&690
这些除去最后一枚“泰和通宝”大银钱外,在《珍宝泰和》中已讨论。
2、李卫《辽金钱币》一书中关于折十楷书“泰和通宝”的讨论
其中对于折十“泰和通宝”写到:“折十钱直径约4.2-4.5厘米,重约18-20克,图(1)中折十楷书钱,出自吉林,钱径4.45,穿径1.32郭厚0.45厘米,重32.3克。”
http://s8/mw690/006hCKO9zy6YTY5J4Sr6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