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棉花竞争优势分析

自09年下半年始,中国纺织服装业开始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然而复苏的同时亦伴随着全球性通胀压力下原料、运输、人工成本等的增加,坊间关于纺织品出口转单的传闻纷至沓来,出口企业在提价与不提价?涨幅大或小?保订单还是保利润之间挣扎犹疑。上述竞争优势的逐步丧失,使得往昔中国在中低端市场的绝对霸主地位有所动摇,而印度无疑已成为对中国极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最重要的一方面原因便是印度在棉花原料自给自足以及尚有盈余出口等方面均较中国有明显优势,那么是否意味着中国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方面的优势将被替代呢?
一、中印两国棉花竞争优势分析
1、印度用棉成本远低于中国
http://www.tteb.com/news-img/scfx/slh2011043002.gif
单单就棉花产业而言,印度国内在原料成本以及加工成本方面均较中国有明显优势。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从2010年至今,中印两国国内棉价价差在2400-12100元/吨之间。
1-9月中印两国国内棉价都处于窄幅震荡攀升,而10月之后,棉价波动剧烈,中国国内棉价更曾出现明显的暴涨急跌行情,导致中印两国国内棉价价差波动幅度较大,但较9月之前仍呈现明显的放大态势。直至11年3月中下旬中国国内棉价首先拉开下跌帷幕,印度棉价经短暂维稳后,亦步入下行区间。
2、印度棉花产业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而中国不得不仰仗进口填补缺口
http://www.tteb.com/news-img/scfx/SLH2011043004.JPG
从06-10年来看,印度棉花年消费量不及中国的一半,除08/09年度因受金融危机影响消费量小幅回落外,其余年度均呈现递增态势。而其棉花消费量仅占其产量77%-86%,其余数量多用于出口,且多数至棉花消费大国---中国。
中国棉花消费量与产量比率接近119%-160%,明显的产不足需,此亦为中国国内棉价一贯以来高于印度的原因之一,而中国的棉花总消费量接近世界总消费量的一半,侧面反映出中国纺织业在世界上举足轻重。
3、印度棉加工设备以及产业配套情况较中国而言处于劣势
印度多采用皮辊轧棉,因而品级较好且强力较高,棉结相对较少;但其加工技术远落后于中国,导致棉花含杂高、污染较多、漂白成本较高、且棉花包装等方面尚有待改进。多数棉企属于小规模经营,又导致棉花品级不齐,品质差异较大,为国际买家长期采购增加了难度。
印度国内棉花产业配套包括运输等方面不及中国便利,但为了提振其终端纺织品竞争力,近年来印度政府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但要达到中国目前的水平尚需一定时日。
二、印度棉在中国市场扮演的角色
印度棉在中国市场倍受欢迎的两大缘由就在于:
1、印度棉价格相对低廉:这不仅表现在对中国棉价的低廉,更相对于美棉、澳棉、中亚棉、西非棉等中国主要进口棉花品种而言,其棉价走势较国际棉花期货价相对独立。印度S-6 1-1/8目前的中国主港报价在170美分/磅左右,而同等级美棉报价接近于180美分/磅;
2、由于印度邻近中国,在运输价格、时间及安全方面较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具有优势。
http://www.tteb.com/news-img/scfx/slh2011043003.gif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看出,02/03年以前印度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几近可以忽略不计,其后开始逐步增加,虽然年度总进口量尚未及美国,但与美棉进口量的差距逐渐缩小,这与其国内采用转基因Bt棉导致产量大增有密切关系。同样也意味着中国纺织原料进口方面对印度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
三、印度棉在世界市场扮演的角色
http://www.tteb.com/news-img/scfx/slh2011043001.JPG
印度棉除了满足其国内纺织企业需求之外,尚可提供一定盈余支援中国、巴基斯坦等主要棉花消费国的原料消耗,其年度总出口量多数时候大于世界总出口量的10%,为平衡世界棉花供求做出了贡献。
四、下游总体形势与纺织品服装出口概况
1、中国纺织品低价竞争优势逐步丧失
因通货膨胀席卷全球大多地区,中国亦深受其困扰,导致今年年初以来纺织服装业用工成本大幅增加,整体涨幅约在15-20%。目前印度的纺织工人150美元,中国是400美元以上,约为印度的2.5倍,导致中国纺织服装加工制造成本优势日益丧失。
原料成本方面,10年年初至今,中国国内棉价几近翻番,而印度国内棉价增幅在120%以上,远高于中国棉价增幅,但除去棉花配额价格,整体价格仍较中国有明显优势。
因原料与用工成本大幅增加,出口型企业不得不考虑提价以保证其产品利润,但提价过程颇为艰难且受到买家多方阻挠,再加上印度、孟加拉等国价格优势明显,导致市场上弥漫着外贸转单之忧虑。
2、中国纺织品质量竞争优势需逐步凸显
尽管中国在原材料及用工等方面竞争优势逐步弱化,但因其加工历史悠久、设备以及技术相对成熟,且目前尚占据世界4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他国家短期内超越难度相对较大。但因低价优势丧失,要想保证国内纺企利润以及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必然需要向高端方向过渡,这即需要设备的更新换代,更需要产业升级。
http://www.tteb.com/news-img/scfx/slh2011042205.JPG
上图即为09年-11年2月份,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的情况。11年1-2月美国纺织品服装总进口额为3397百万美元,同比增幅在19.19%,而从中国进口额为199百万美元,同比增幅在26.75%,从印度进口额为23百万美元,同比增幅为9.52%。
以上数据表明,2月之前外贸整体转单迹象尚不明显,印度在美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尚未凸显,仍旧不及中国总出口量的12%。但其在服装出口方面的增幅为66.67%,远高于中国33.33%的增幅,说明其政府相关棉花、纱线禁止或限制出口政策起到一定功效,使棉花、纱线价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目的也许在提高其中终端纺织品的竞争优势,以其提高其纺织品服装出口利润。
因此,印度纺织品服装竞争力超越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期内很难一蹴而就,但其在中低端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必将伴随着中国原料及加工成本的攀升而日益凸显,中国纺织服装业要想保证并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除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原料供应充足之外,更需克服成本上升的不利因素,出口定位在高端市场并逐渐过渡,以优良的产品品质以及精湛的加工技艺赢得世界市场的青睐。(中国棉纺织信息网)
转载自;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878103&PostID=54781705
一、中印两国棉花竞争优势分析
1、印度用棉成本远低于中国
单单就棉花产业而言,印度国内在原料成本以及加工成本方面均较中国有明显优势。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从2010年至今,中印两国国内棉价价差在2400-12100元/吨之间。
1-9月中印两国国内棉价都处于窄幅震荡攀升,而10月之后,棉价波动剧烈,中国国内棉价更曾出现明显的暴涨急跌行情,导致中印两国国内棉价价差波动幅度较大,但较9月之前仍呈现明显的放大态势。直至11年3月中下旬中国国内棉价首先拉开下跌帷幕,印度棉价经短暂维稳后,亦步入下行区间。
2、印度棉花产业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而中国不得不仰仗进口填补缺口
从06-10年来看,印度棉花年消费量不及中国的一半,除08/09年度因受金融危机影响消费量小幅回落外,其余年度均呈现递增态势。而其棉花消费量仅占其产量77%-86%,其余数量多用于出口,且多数至棉花消费大国---中国。
中国棉花消费量与产量比率接近119%-160%,明显的产不足需,此亦为中国国内棉价一贯以来高于印度的原因之一,而中国的棉花总消费量接近世界总消费量的一半,侧面反映出中国纺织业在世界上举足轻重。
3、印度棉加工设备以及产业配套情况较中国而言处于劣势
印度多采用皮辊轧棉,因而品级较好且强力较高,棉结相对较少;但其加工技术远落后于中国,导致棉花含杂高、污染较多、漂白成本较高、且棉花包装等方面尚有待改进。多数棉企属于小规模经营,又导致棉花品级不齐,品质差异较大,为国际买家长期采购增加了难度。
印度国内棉花产业配套包括运输等方面不及中国便利,但为了提振其终端纺织品竞争力,近年来印度政府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但要达到中国目前的水平尚需一定时日。
二、印度棉在中国市场扮演的角色
印度棉在中国市场倍受欢迎的两大缘由就在于:
1、印度棉价格相对低廉:这不仅表现在对中国棉价的低廉,更相对于美棉、澳棉、中亚棉、西非棉等中国主要进口棉花品种而言,其棉价走势较国际棉花期货价相对独立。印度S-6 1-1/8目前的中国主港报价在170美分/磅左右,而同等级美棉报价接近于180美分/磅;
2、由于印度邻近中国,在运输价格、时间及安全方面较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具有优势。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看出,02/03年以前印度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几近可以忽略不计,其后开始逐步增加,虽然年度总进口量尚未及美国,但与美棉进口量的差距逐渐缩小,这与其国内采用转基因Bt棉导致产量大增有密切关系。同样也意味着中国纺织原料进口方面对印度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
三、印度棉在世界市场扮演的角色
印度棉除了满足其国内纺织企业需求之外,尚可提供一定盈余支援中国、巴基斯坦等主要棉花消费国的原料消耗,其年度总出口量多数时候大于世界总出口量的10%,为平衡世界棉花供求做出了贡献。
四、下游总体形势与纺织品服装出口概况
1、中国纺织品低价竞争优势逐步丧失
因通货膨胀席卷全球大多地区,中国亦深受其困扰,导致今年年初以来纺织服装业用工成本大幅增加,整体涨幅约在15-20%。目前印度的纺织工人150美元,中国是400美元以上,约为印度的2.5倍,导致中国纺织服装加工制造成本优势日益丧失。
原料成本方面,10年年初至今,中国国内棉价几近翻番,而印度国内棉价增幅在120%以上,远高于中国棉价增幅,但除去棉花配额价格,整体价格仍较中国有明显优势。
因原料与用工成本大幅增加,出口型企业不得不考虑提价以保证其产品利润,但提价过程颇为艰难且受到买家多方阻挠,再加上印度、孟加拉等国价格优势明显,导致市场上弥漫着外贸转单之忧虑。
2、中国纺织品质量竞争优势需逐步凸显
尽管中国在原材料及用工等方面竞争优势逐步弱化,但因其加工历史悠久、设备以及技术相对成熟,且目前尚占据世界4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他国家短期内超越难度相对较大。但因低价优势丧失,要想保证国内纺企利润以及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必然需要向高端方向过渡,这即需要设备的更新换代,更需要产业升级。
上图即为09年-11年2月份,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的情况。11年1-2月美国纺织品服装总进口额为3397百万美元,同比增幅在19.19%,而从中国进口额为199百万美元,同比增幅在26.75%,从印度进口额为23百万美元,同比增幅为9.52%。
以上数据表明,2月之前外贸整体转单迹象尚不明显,印度在美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尚未凸显,仍旧不及中国总出口量的12%。但其在服装出口方面的增幅为66.67%,远高于中国33.33%的增幅,说明其政府相关棉花、纱线禁止或限制出口政策起到一定功效,使棉花、纱线价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目的也许在提高其中终端纺织品的竞争优势,以其提高其纺织品服装出口利润。
因此,印度纺织品服装竞争力超越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期内很难一蹴而就,但其在中低端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必将伴随着中国原料及加工成本的攀升而日益凸显,中国纺织服装业要想保证并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除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原料供应充足之外,更需克服成本上升的不利因素,出口定位在高端市场并逐渐过渡,以优良的产品品质以及精湛的加工技艺赢得世界市场的青睐。(中国棉纺织信息网)
转载自;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878103&PostID=5478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