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一)
(2019-03-25 20:46:56)分类: 讲座分享 |
一.小组活动:自我介绍。利用can句型进行自我介绍,猜猜哪个特点是假的,与传统的自我介绍相比,更富有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了解别人,这就是有效。在这里还要说说分组,我们的课堂现在基本上都要设计小组活动,今天我们的分组其实就是课堂上最常见的分组形式,即同桌两人一组或前后桌四人一组,还可以怎么分组?年龄,月份,出生日,所教学年等。还可以变换组,根据每个活动需要人数不等选择分组方式。
二.小组讨论:什么是教学策略?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那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什么是教学策略?想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来想一想,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取的系统化的决策行为,是解决一系列教学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方法和行为。课堂教学过程是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教学策略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策略的使用由教育目标、学习需求、目标需求、课程内容以及教师的素质所决定的
那么什么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领略成功的喜悦,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能够最快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与行为。
四.教学策略分类:
了解了有效教学策略的含义,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教学策略都有哪些,也就是说,根据教学策略的特点,可以分为普遍性策略和具体性策略。
普遍性策略包括:组织策略,激励策略,提问策略,纠错策略和评估策略。
具体性策略:用于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行为,称作具体性教学策略。
具体性教学策略根据每节课所教授不同的内容具体设计,下面我们就普遍性教学策略来说一说。
A.激励策略:激励策略指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学生参与的方式方法。动机是成功的前提,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能激发一个人的行为,使人产生学习的欲望。它包括学习意向的选择,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兴趣的保持和努力的持久等。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策略就是如何激发兴趣并持续保持兴趣的手段和方法。这里包含的一个是方法层面,再一个就是情感层面。而在这里更重要的就是情感层面的激励。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故事,相信很多在座的老师都听过这个故事,但我今天还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当汤普生夫人站在五年级学生面前时,她撒了一个谎。像绝大多数老师一样,在第一次面对学生时,他们总是告诉孩子们,将对他们一视同仁,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比如,汤普生夫人就很不喜欢坐在第一排的那个名叫特德的小男孩。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合不来,总是穿着一身脏兮兮的衣服,似乎从未洗过澡,而且他的学习也很不好,每当汤普生夫人的目光落到特德身上时,她就会不由自主地皱眉头。
一天,校方要求汤普生夫人必须阅读班上每个孩子的档案。她把特德的那份抽了出来,放在了最后。然而,当她读到这个孩子的评语时,她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惊。
二年级的老师写道:“特德很优秀,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但这孩子很不幸,他妈妈的病已到了晚期。家庭生活对他而言,将是一种考验。”
三年级的老师写道:“妈妈的死给他很大打击,虽然他试着尽最大努力,但他的父亲对这些毫不在意。如果不采取措施,那会毁了他的。”
四年级的老师写道:“特德对学习不感兴趣,他孤僻内向,没有朋友,有时还在课堂上睡大觉。”
圣诞节来临,孩子们都送来了精致漂亮的礼品。特德也送来了一份,不过是用一张包装食品的旧褐色包装纸包裹着的。如果在从前,汤普生夫人回不由自主地皱一皱眉,而现在,汤普生夫人却感觉心中沉甸甸的。当汤普生夫人把特德的礼品打开时,她感到一阵心痛。里面是一只缺损了的人造水晶手镯和一只装着小半瓶香水的玻璃瓶。在孩子们的嘲笑声中,汤普生夫人却把手镯戴上,惊叹道:“多美的手镯呀!”随后,她又把特德送的香水洒在手腕处——汤普生夫人的举动止住了孩子们的笑声,全场鸦雀无声。
孩子走了以后,汤普生夫人哭了至少一个小时。从这天开始,汤普生夫人的教师工作多了一项内容,用不同的方式鼓励、诱导孩子们。同时,汤普生夫人对特德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现在,只要和她在一起,他的思维好象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她越是鼓励他,他的反应就越敏锐。
学年结束的时候,特德已经成为班上最聪明的孩子中的一员。不过,汤普生夫人“一视同仁”的诺言始终没有兑现——从前,特德是她的“弃儿”,现在则成了她的“宠儿”。一年以后,她在自家的门缝里发现了一封信,是特德写的。在信中,特德告诉她,她是他一生中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
6年过去了,汤普生夫人收到特德的第二封信。他写道,他已经高中毕业,在班上名列第三;4年后,汤普生夫人再次收到特德的信。特德说日子很艰难,但他顽强地抗争着,很快他就要以最优秀毕业生的身份离开学校;又过了几年,一封信又不期而至。不同的是,这一次特德的署名稍稍长了一点,前面冠以医学博士的字样。虽然特德每次来信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每次他在信中都会对汤普生夫人说同样的一句话:你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故事还没结束:就在那年春天,汤普生夫人再次接到特德的来信。特德说他遇上了一个好姑娘,并且快要结婚了。他想知道汤普生夫人愿不愿意在他结婚那天,坐在新郎母亲通常坐的那个位置上。当然,汤普生夫人答应了。
Here are some of the important aims of teaching English to students.
___building confidence.
___providing motivation to learn.
___showing students that English is fun.
___making sure that students speak accurately in both pronunciation and grammar.
___encouraging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limited language.
——teaching students to be active and brave in using the language.
——stimulat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s of learning a new language.
——Making sure that they can read and write a certain number of vocabularies.
——making
sure that they can understand and response to the
teachers’
B.
(一)提问的作用,提问具有什么功能?(思考)
1、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学生思维;
3、帮助教师析疑;
4、帮助教师检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5、帮助教师就某些细节性问题进行检查;
6、刺激学生的课堂参与
如果提问不当,则会起到什么相反的结果?
1、问题太难或太易,或不具有挑战性,学习容易消极;例如:简单的问题Yes
or
no?就应该少问;太困难的问题也多,在平时听课时就总感觉很多老师提问过多过难,人对于问题的反应,信息的处理再输出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段时间内大脑急速运转思考,不像超级计算机一样可以不停的输入同时思考,我们再进行加些设计的时候,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就容易把问题设置的特别难,等到操作的时候,学生不能理解,教师急的满头大汗情况很多。比如有一次我听一位老师的课,上的是EEC英语四年级上第八课Let’s
make some pancakes.她就问学生,Can you cook? What can you
cook?
2、等待时间太短,学生难以作出恰当的答复,难以给学生以成功感,不利于动机的激发;提问后,我们建议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思考时间来消化问题,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教学行为。
3、问题本身太长会增加学生记忆的负担,增加理解的困难;
4、如果只提问主动的学生,课堂则有可能被几个活跃的学生所垄断,其他学生得不到锻炼的机会;
5、如果教师听到一个正确答案就立即转向下一个问题,那么挑战性再强的问题都无太大意义;
6、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方式不当,会打击学生参与回答活动的积
极性,这就要结合激励策略来说。答对的没有适当奖励,或者答错的过于严厉,都不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