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掌故逸闻之二】仁义乡科举仕宦考述

(2021-08-13 12:31:11)
标签:

文化

历史

图片

分类: 文化及漫谈

 

【掌故逸闻之二】仁义乡科举仕宦考述
·仁义乡双浪都——孤峰九甲古村落,武进士王斌故乡。灰墙黛瓦,典型皖南建筑风貌。如今属泾县昌桥乡。

【掌故逸闻之二】仁义乡科举仕宦考述 ·仁义乡孤峰九甲古村落。 【掌故逸闻之二】仁义乡科举仕宦考述
·古代进榜(皇榜)(网络图)

【导语】发此博,源自一个小故事。据说有人对全县的乡镇地情文化方面进行调侃,说泾县最没有“文化”的就是昌桥(范围包括昌桥、孤峰、童町、田坊原四个乡),四乡曾于2005年全县撤并乡镇合为一个大昌桥乡。笔者是孤峰人,对此番“昌桥没文化”之“神定义”,非常不认可。史载,昌桥乡系宋代以降,止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被称为“仁义乡”,明清时实行乡、都、图制,仁义乡下辖三都、九图,是为泾县北邑大乡。在封建科举考试中,出文、武进士、举人(贡士)不少,有辉煌科考历史。成化二十三年(1487),一举考中沈淮、童宽进士两名,因此仁义乡人才辈出,学子优秀。(成化二十三年,泾县另一位中进士的是田中都董杰)。据嘉庆《宁国府志》载,当年会试(春闱)并殿试学子宁国府全境仅泾县中进士三名,其他县均无进益。值得一提的是仁义乡居然一次中进士两名,是为全宁国府都争得荣誉,所以何来“昌桥无文化”之说?说这种话的人,无非是对县域北乡古今文化不甚了解,同时,故乡人缺乏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宣传有关。于是作《仁义乡科举仕宦考述》,阐述北乡人聪敏好学,才人辈出。读罢本博,希冀世人对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北乡——我的故乡,有进一步了解,心愿足也。
【掌故逸闻之二】仁义乡科举仕宦考述·孤峰九甲村落,最前山凹处为过境官道,史称通安(庆)池(州)孔道。 


 仁义乡科举仕宦考述

  ·朱东辉文/图

 

一、仁义乡行政区划及都、里、图演变

泾县西北自宋朝至民国十七年(1928),属仁义乡,面积很大。乡下为都、里或图制。明代仁义乡三都、九图。

仁义乡版图,相当于今县城河西岸泾川镇水西、太美沿青弋江岸部及昌桥乡全境青弋江赤滩东岸区域。宋时仁义乡辖三十五里,经多方资料查考,即今昌桥片区域。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仁义乡行政区域,除昌桥,孤峰、童町、田坊,还包括今之泾川镇上、下坊、施村,甚至琴溪赤滩部分区域。

宋时仁义乡按进出境官道、古道(邮道)设三十五里。分别是:临溪、丰源、丰义、麻园、杨山、弄中、丹止、石黑、渡头、白板、屯田、汪村、甲村、新丰、勾干、长安、涧下、招德、宋村、贺村、乌石、上庄、茹村、大琅、程村、仁义、永安、信义、皇待、万囗、泉北、港口、下庄、合口、柏林。遗憾的是,如今各里地名大多不存,仅极少数保留沿用至今,如麻园、汪村、泉北昌桥等。

嘉庆《泾县志》载:明初乡制依然沿袭宋制十一乡,乡以下设都(中间管理层),都下设里。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县沿袭宋制维持,但精减里数。将原二百六十一里,减为一百一十七,以此定户籍、造粮册。县城(城厢)分三隅辖四坊。东隅坊二,南隅坊一,北隅坊一,唯城西临泾水(青弋江),故缺。

其中仁义乡设三都,十七里。双浪都八里,岸前都三里,泉北都六里。明永乐十年至宣德七年(14121432),全县减里。由原来一百一十七里缩减七十五里。仁义乡减六里。双浪都减三里留五里,岸前都减一里留二里,泉北都减二里留四里,结果全乡为十一里。这种格局稳定了近百余年,至嘉靖七年(1528)全县乡、都大调整,而仁义乡版图始终未变。

清朝,乡都行政区划仍袭明制,唯里改图。县辖乡、乡辖都、都辖图,每图十甲。按甲编户,或一姓一甲,或大姓分数甲,或数姓朋并为一甲。甲都有定名,勒石县府门前。仁义乡,设三都,辖九图。双浪都四图、岸前都三图、泉北都二图。【1

【掌故逸闻之二】仁义乡科举仕宦考述

 ·进士榜又称皇榜(资料图)

二、仁义乡历代科考名录

文试科考及官职

唐宋科举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朝因之。其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其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宋神宗时王安石改革,分经义、诗赋以取士,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多次参加进士考试未能录取的,可以另造册上奏,允许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特赐本科出身,叫特奏名附注

1.方懋德,宋宣和三年(1121)辛丑进士,田坊官田人,林复榜进士,初湖州武廉尉迁常州晋陵县丞,后知钱塘江县,再任广德军形曹监尚书禄。方懋德生二子,大儿子方廷颖及子孙都从商,小儿子方廷瑞任黄州知府。

2.昌永字禹功,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特奏名第一,同进士出身。仁义乡泉北都人(琴溪石刻谓昌永是童疃人)。初以三舍法入辟雍(相当于国子监或最高学府)。靖康中,金兵犯京师,永倡太学诸生,守义不屈,朝廷嘉其节,补进义校尉。累迁太常寺丞,出为湖南参议,改淮东参议,以奉议郎致仕,卒于家。

注:昌永,字禹功。初以三舍法入辟雍。靖康中,金兵犯京师,永倡太学诸生,守义不屈,朝廷嘉其节,补进义校尉。绍兴辛未,以特奏名第一同进士出身,累迁太常寺丞,出为湖南参议,改淮东参议,以奉议郎致仕,卒于家。其父弟森,字元秀,以特入等授广济尉,以捕盗改秩,知固始县,历知英、运二州,卒于官。见《江南通志》】。

3.昌森字元秀,泉北都人。昌永叔父。曾任广济尉,以捕盗改秩,知固始县,历知英、运二州,卒于官。

宋朝还有一位进士昌靖,但是缺年,也是特奏名进士。

4.方从政,生卒年不详,方懋德后裔,宋时乡试录为解元。(源出:田坊官田《方氏宗谱》)。

元明清科举

据《明史选举志》,洪武三年(1370)八月开始科举考试,,不久即停考,到洪武十七年才恢复科考,遂为定制。

但因为考取进士、举人的名额有限,不敷各级官员之虚,因此明朝的仕宦,还有荐辟、贡举(含岁贡、例贡、优贡、恩贡、廪贡)、例仕等途径。

5.童砥双浪都人。洪武十八年(1385)岁贡,仕松溪县丞。

6.童正蒙双浪都人。洪武十九年(1386)岁贡,仕任兖州府护卫经历。

7.方升双浪都人。永乐十二年(1414)岁贡,仕郴州训导,旧志曾说是方升为南隅人,实误。

8.  岸前都人。永乐二十二年(1424)岁贡,仕青县知县。

9.  岸前都人,宣德元年(1426)岁贡。仕无考。

10.  字伯渊,岸前都人。成化十年(1474)举人,二十三(1487)进士。与同乡童宽、田中都董杰同科进士。沈淮以清廉孝义著称。为益都知县,时卫官桀骜,制以礼法。俗,旱击枯骨桩祈雨,严禁之,诚祷随应。发仓赈荒,民赖以济。在官七月,行取四川道监察御史,未赴卒。子俨扶梓归,民怀其德,争致赙赆,俨却之曰:“吾父清白吏,安敢受此?以辱先人。”闻者愧服。

11.童宽字济之,双浪都人。成化十九年(1483)举人,二十三年(1487)进士。早有才名,诗词甚佳,历仕万载知县。

12.王辅双浪都人。弘治八年(1495)举人。

13.王金双浪都人。嘉靖十九年(1540)岁贡。仕无考。

14.施笃岸前都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岁贡。仕河间训导,升密云知县。

15.吴笃字敦夫,号月溪,泉北都人。隆庆六年(1572)岁贡,仕莆田训导,历孝感知县。

16.杨文见岸前都人。万历二十四(1596)岁贡,仕封丘县知县。

17.王日就字懋学,双浪都人。隆庆四年(1570)举人。

18.王佑双浪都人。万历三十年(1602)乡贡,仕鹤庆通判,正六品。

19.王廷谋双浪都人。康熙二年(1663),举人,仕高县知县。

20.施之管字骈侯,岸前都人。父施景时曾教授里中,懿言矩步,为多士楷式。诗古文自出机杼,为时人人所称。施之管康熙五十六年(1717)岁贡。

21.王三顾双浪都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岁贡,仕石棣训导。

22.沈寅字芝珊,岸前都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举人,初任望都县令,望都地冲繁,读书人少。寅才能明察,振兴文教,首捐养廉,设六书院,从此文风丕变。寻调邯郸,政绩亦如之。庚戌升蔚州知州,修学校,宽刑政,释疑狱。年五十四卒于任。

23.王润之双浪都人。嘉庆五年(1800)恩科岁贡。

24.童仲英明双浪都人,偃师主簿。

25.王执中明泉北都人,本县教谕。旧志“职官表”作本县训导。

26.方泳明双浪都人,以楷书仕知县。

27.谢焕双浪都人,例仕,宜黄县丞。

28.王国兴双浪都人,例仕,布政司理问。

29.沈怡卿岸前都人。例仕,监事。

30.王天粹双浪都人,例仕,临潼县丞。

31.王祥双浪都,例仕,通判。

32.王思烈双浪都人,例仕,州判。

33.吴道正字鲁脉,泉北都人。由监生为浙江温州盘石卫经历。升赵府审理,到仕归。后改就武途,授守备,给副总兵剳。平安酋有功,还山东时,孔有德攻登莱,与主将牟公力守孤城,因援孤粮绝,力战死。子化吉年甫周,以侄德忍代荫为守备。

34.沈大吕岸前都人。例仕,靖州吏目,辰州经历,恩威并济。

35.王镗。

36.王九成。

37.王国祯。以上三人皆因岁贡入国子监入仕,官职失考。所以仅录其名。

双浪都孤峰(孤坑)王家,为泾县“一本堂”十三王之一。王镗、王夔、王淦三兄弟初认为乃孤峰王氏鼻祖。孤坑王氏有一个民俗纪念“南唐三圣”的“三圣会”。出会时,王氏几甲轮流迎接祖先。有一套班子。演老大王镗的人扮红脸、红髯、红战袍;演老二王夔者绿脸、绿髯、绿战袍;演三弟王淦者黄脸、黄髯、黄战袍。九位十一、二岁童子也是按红绿黄三色列队跑马、牵马、赶马,盛况空前。这是1949年孤峰王氏十甲绵延了几百年的三圣会。可见双浪都孤坑王镗家族在民间具有极高的威望。

38.胡春亨岸前都人。嘉善知县。

39.王富元泉北都人。杞县主簿。

40.潘满昌双浪都人。莆田知县,后升济宁知州。

41.潘仲堂双浪都人。承丰县丞。

42.王善庆双浪都人。庠贡,宿松训导。

43.潘锡嘏双浪都人。庠贡,来安训导。

 44.沈职岸前都人。福建古田知县。

45.沈溶岸前都人。常州府学教授。

46.沈世全岸前都人。巡检,以解饷署开平、新会、新兴知县。

47.沈涛岸前都人,候补主簿,历汉州吏目。

48.沈嵩呼岸前都人。永昌府巡检。

49.杨良栋岸前都人。候选知州。

50.王宝贤双浪都人。候选县丞。

51.谢珠明朝,双浪都人,福建军门仓大使。

52.胡希明朝,岸前都人,福建盐引所大使。

53.沈仲宣明朝,岸前都人,应山典史。

54.沈廷明朝,岸前都人,典史。

55.翟伯富明朝,岸前都人,驿丞。

56.王一宾明朝,双浪都人,主簿。

57.杨士常明朝,泉北都人。宜阳主簿。

58.吴士吉明朝,泉北都人,惠州府经历。且好吟咏。

59.王克明明朝,双浪都人。

60.许应诰明朝,岸前都人,惠州府经历。

61.吴化明朝,泉北都人,海阳番禺巡检。

 62.沈鹏明朝,岸前都人,广西太平通判。

63.曹富暹  明朝,岸前都人,卫经历。

64.沈伦卿明朝,岸前都人,任南康通判,升宁州知州。(注:伦代字。“伦”部首应为“木”,见《康熙字典》辰集中·木部·八画)。

65.沈成豪清朝,岸前都人,议叙候选典史。

(二)武科考与官职

泾县北邑何时开始崇武之风,因史料缺如,没有详细资料可考,但是自明代始泾县北邑仁义乡,曾为泾县武科举仕重要乡都之一。

明清武进士名录

1.王猷双浪都人。万历十年(1582)壬午科武举人,十一年(1583)武进士。任镇抚。

2.王辅双浪都人。万历四十四(1616)年武进士,历湖广守备,升广西参将,改贵阳参将,加副总衔。【2

   清朝武进士名录

 3.王斌文武双全,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武进士。他武科出生,但喜欢练词。嘉庆志虽然未注明王斌出生地,有一首《居孤山》,是佐证他回双浪都孤山脚下三图九甲安度晚年的写照。作为武将,他酷爱诗词清郑相如《青虹阁诗评》介绍他:“允侯(斌字)炼意锻词,斫削清癯,如方外人,鹤氅铁笔,袷玄巾,啸傲风前。”【3】

【掌故逸闻之二】仁义乡科举仕宦考述
·孤峰九甲王斌出生地


明朝武举人名录

4.王珏双浪都人。隆庆四年(1570)庚午科举人。辩误:嘉庆县志《选举表·武举人》曾又载王珏为嘉靖庚午科。其实嘉靖四十五年间(1522——1566)干支纪年号遇“庚”,只有庚寅、庚子、庚戌、庚申。直到隆庆四年(1570)才是庚午年,故王珏隆庆庚午科确凿。

5.王之干双浪都人。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科,武举人。

6.王重荣双浪都人。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科,武举人。

7.  双浪都人。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科,武举人。

8.  双浪都人。崇祯三年(1630)庚午科,武举人。【4.

遗憾的是,自清初期至嘉庆十一年修县志,仁义乡只有1位武进士没有武举人记载。嘉庆《泾县志》中,有许多“王姓”族人入仕,且都是颇具孤峰王氏二字姓名特色,但因为没有标注何乡何都人氏,遗憾不能确定是否北邑仁义乡人士,不能正式列入。王斌因有诗《居孤山》而推断佐证。孤山为孤峰双浪都圣山,县志亦称“是为县西北屏障

三、仁义乡科举分析

   (一全县科考小结

泾县自唐武德元年(618)到清嘉庆十一年(1806),以嘉庆《泾县志》所列选举表,历1188年。唐录进士5,宋录进士45名,元朝进士2、举人3,明朝进士42名、举人107名,贡士(恩、选、岁)171人。明代进士、举人、贡士合计320,未含武科进士、举人;清朝(止于嘉庆十一年)进士28名、举人(钦赐举)169名;贡士(恩、选、副、岁、优、钦赐副等)205合计402人;

唐到清嘉庆十一年止,全县总计进士122名、举人279名;贡士(含恩、选、岁、副、钦赐等)376名。综合进士、举人、贡士统计,总人数达777人。比较才有鉴别细考《宁国府志》明清两朝进士科为例明代泾县中进士42人,而南陵11、宁国7、旌德9、太平14,四县才41人;清代中进士28人,南陵10、宁国4、旌德7、太平2,四县才23人。所以说泾县真是洋洋大观的科考大县啊

 

仁义乡科考与后起之秀乡比较

本文重点参考史料为嘉庆《泾县志。唐宋元时期,科考史料不全,故考略,只分析明清全县与仁义乡状况。

本文所列名单,唐宋嘉庆十一年(1806),仁义乡双浪、岸前、泉北三都,文武进士5举人、贡士25人(王镗、王九成、王国祯,以及入官职而因未标明“乡试”或“岁贡”【恩、选、副等】”名录者,且县志所载朝代不详,均未计入)。这些进士、举人或贡士绝大多数产生于明代,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北邑乡科考没落明显。文科如是,武科也是如此。是史家不重视,还是原本就没有记载,尚待考证

地理分布上,明初最早科考入仕(贡士)县邑视野的,为县北仁义乡双浪都。洪武十八年(1385),双浪都童砥,岁贡,仕松溪县丞;十九年(1386),还是双浪都岁贡童正蒙,仕兖州府护卫经历。这里有一个插曲。自明洪武十七年前因开科取,结果所取皆能力超弱,于是朱元璋一气之下,罢科不考,依然以荐辟为主。但是弊端亦明显,于是洪武十八年重新复考。复考后,竟然仁义乡双浪都前两年均有学子岁贡入仕,开明代全县先河。这是仁义乡应该感到无上光荣的科举盛事。

仁义乡首次考取进士,是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是年一次性居然中进士三名:童宽、沈淮,另外一名是董纲弟董杰。童宽为仁义乡双浪都人,沈淮为岸前都人。那一年仁义乡一次考中两名进士,在科举时代是一件多么轰动的盛事!童宽、沈淮为仁义乡沈氏、童氏二族光了宗耀了祖,也为仁义乡争了无上荣光。尤其令人激动的是,成化二十三年整个宁国府全境仅中进士三名,而仁义乡了两名。这样的盛事,拔宁国府全境头筹,遗憾的是,这种科考盛事,竟如昙花一现,以后仁义乡再无后续。

综观全县明清科考史载,有名望的家族人才辈出,如田中都、茂林都、张香都、溪头都里的大家族举人、岁贡入仕者甚众。可惜双浪都、岸前都、泉北都的王氏、沈氏、童氏早期科场气势若虹,后来气势渐颓。武科一项,进士、举人大多出自双浪都王氏一门。比如明朝双浪都有王猷、王辅两位武进士,王氏一门也出了5位武举人,分别是王之干、王重荣、王誉、王珏、王度为王氏一门荣耀。需要指出的是,清顺治十八年,王氏再中一名武进士王斌,且是一位文能提笔武能耍刀的文武全才,而举人未现史载,是战乱不稳未录?还是重文不重武的旧观念人为?不得而知。如果深究其中之谜笔者觉得的研究课题。

双浪都崇武之风盛行,是有原因的。比如双浪都王氏南唐三圣庙会,纪念祖先王镗、王夔、王淦三兄弟。三位先人均为武官出身,由此进一步诠释了为何双浪都王氏出武术人才根源。孤峰王氏是东晋琅琊王后裔,尤其先辈琅琊王后裔王敦是武官,他与王导文武配合,使东晋王朝得以为继。此后双浪都三图孤峰王家每年举办“南唐三圣灯会”,族人拎着“琅琊王氏”灯笼出会祭祖,此俗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那时南唐三圣会,已然成为北乡人隆重的地方风俗。

 【掌故逸闻之二】仁义乡科举仕宦考述

·古色古香的孤峰九甲村落,灰白色风火墙,黝色黛瓦,极具皖南民居特色。

附注特奏名制度

特奏名制度唯宋朝(960——1279)科考举仕特有。《宋史·选举志一》论述:“凡士贡于乡而屡细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日特奏名。”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三年(970)科举,在录取礼部奏名进士张拱等八人后,又额外录取进士、诸科十五举以上未及第者司马浦等一百零六人。从此,开创科举考试特奏名先河。第一次出现“特奏名”名称,始于宋真宗(赵恒)景德二年(1005 年)李迪榜。

科举实行特奏名制度,只有宋代实施。唐代科举,应试者较少,且多为官僚、地主子弟,故朝廷对落第士子尚不致引起大的关注,故无特奏名一说。宋朝基本国策“兴文教,抑武事”,取消了应举者的门第限制,平民子弟参加科考人数大为增加,并吸取唐代不第进士黄巢反叛唐政府的历史教训,于是科举考试录取特奏名进士逐渐形成制度。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二月下诏:“礼部贡院,进士六举、诸科九举以上,虽不合格,并许奏名。”达以上条件,可获得特奏名资格,随着形势不同,每次贡举也不尽相同。宋仁宗(赵祯)朝特奏名又加上年龄的限制,天圣五年(1027)下诏规定:“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七举及六举终场年六十,淳化以前尝应举及经先朝御试者,不以举数,令贡院别具名以闻。”至景祜元年(1034)又规定:“南省就试……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六举年六十;尝经殿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及尝预先朝御试,虽试文不合格,毋辄黜,皆以名闻。”南宋孝宗(赵昚)乾道二年(1166),条件又改:“诸路进士八举,年四十以上;五举,年五十以上;并初举甲子绍兴十四年得解,十五年到省下之人,即不曾经展过省、殿试年,自合依旧制,自解到省试下,实及三十年,并许赴特奏名殿试。”如此种种,鲜有定规。宋代科举自从有特奏名制度,每榜所取人数皆不相同,少则数十名,多则上千名。宋一代所录取的特奏名总数有多少?因完整史载缺失,至今未有一个准确数字。据有关学者初步统计:两宋科举共录取十一万人左右的合格者,其中正奏名进士加诸科约为六万人,特奏名进士加诸科约为五万人。特奏名的登第人数约占了全部45%。

北宋前期,凡获得特奏名者,不必再殿试,即可授予出身。随着人数不断增加,为了分出优劣,作为区别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大中祥符八年(1015)起,特奏名须赴殿试。时间一般定在正奏名进士殿试的次日。但是,特奏名殿试比正奏名殿试要容易和简单。如仁宗景祜四年(1037年)三月十八日下诏:“命知贡举、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章得象等就南省编排特奏名进士诸科人等,分为三等闻奏。”次日又诏:“南省特奏名进士,只试论一首、诗一首;诸科对义五道。内年老者特与免试。”神宗(赵顼)元丰年间(1078~1085),某次特奏名殿试,一位七十余岁老儒,在试卷里只写了“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几个字,就获得“特给初品官,食俸终身”的优待,说明后期特奏名考试基本徒具形式。

 

参考文献

1.嘉庆《泾县志》卷二·城池·乡都..

2.嘉庆《泾县志》卷十——卷十五·选举表.

3.嘉庆《泾县志》卷三十二·词赋.唐宋以来本县诸贤诗.

4.嘉庆《泾县志》卷十五.武进士.

                                 【原创版权,侵权必究!转载需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