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逸闻之一】明朝泾县寺庙小考

标签:
文化历史图片旅游 |
分类: 历史与人文 |

明朝泾县寺庙小考
——附:嘉庆《泾县志·寺观·仙释附》节选
·朱东辉图/文
泾县自秦汉、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有二千三百余年历史。自古古邑多磨难,这可从泾县众多古寺庙毁圯、兴建、重修佐证。所以,寺庙兴废,可窥视历代兴衰。
清嘉庆《泾县志》录明朝古寺庙(观、院、庵)一百七十余座。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至最后一名崇祯帝,历十六帝。时间跨度276年,除新建寺庙,重建(修)达六十三座。可见明朝重视佛教。当然,大明朝重视佛教,有个先禁后放的演变。就是说,朱元璋推翻元朝登上帝位之初,曾明令限制僧人活动,甚至限制走街串市。这种情况到永乐大帝朱棣登基,才得以改观,并大兴佛学广建寺庙。
·桃花潭境内的宝峰岩寺庙
嘉庆《泾县志·卷二十五•寺观•仙释附》曰:“泾县寺观之最古者:寺则宝胜、崇庆;院则兴教。皆见于隋唐以来舆地志、及碑目诸书。至崇庆寺后之风光阁,为唐宣宗潜龙所在。宣阳观之魏时遗址,为甄后诞育之方;皆因寺、观附会成之,不足信也。又方志有仙释一门,本无关于舆地,然陵阳栖鹤之山,琴高跨鲤之所,……”【1】
这番话意思是说,泾县地广物博,名寺名观皆有出处。寺观最古的有宝胜、崇庆寺,而后来的风光阁,因唐宣宗李忱这位未登基的潜龙太子在此而建,至于专门录“仙释”一门类,也是因陵阳为栖仙鹤之山,琴高山神仙琴高跨鲤等神话故事而引人关注。
现按寺观年代,理一理大明朝寺庙,为有兴趣研究泾县寺庙、观庵者抛砖引玉。
一、明洪武、永乐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及成祖朱棣时期,时间1368—1424年)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建立大明王朝,为中国古代封建汉人统治最后一个王朝。从明太祖朱元璋登基至永乐帝朱棣公元1424年去世,历时56年。期间,县境内共重建或重修寺庙10座。
大安寺:在治北。肇于东晋。故基即今学宫地。宋淳熙已亥、知县汪行中迁今所。按:《钱志》所谓今所者,即今建考棚处。明,洪武壬子(1372),僧行清重建。宣德庚戌(1430),僧景贶修。万历丙辰(1596),毁于火。崇正辛未(1631),知县尹民兴重建。清朝,康熙间圮,知县闻人柽、同知郭威钊相继修葺。
乾隆甲午(1774)寺颓废已久。即其地建考棚,而移建寺于考棚西。
尹民兴《重建大安寺碑记》曰:方不谷之始至泾也,谒文庙,行释菜礼。见庙东偏有毁寺焉。问之三老,曰:“故大安寺也,毁有年矣。自寺毁,而形家者谓不利于人文。已而蔫绅凋谢,公车寥寥,若司契焉。往邑侯营度经始,而以力诎沮;即不虞力诎,而以劳怨沮。是以因循至今耳。”云……
宝胜禅寺:在县西五里,乃古之“五松院”也。旧传有五巨松,荫数十丈。有高僧结庐其下。宋、太平兴国中,僧处元,领弟子数十人,因遗址结屋,请额重建五松院,太宗赐御篆三轴。元丰五年,敕改“奉国宝胜禅院”,起御书阁,奉安三朝御书。大观二年,造“圣寿崇宁塔”。明洪武初,僧宗泐重建法堂、廊庑。十五年,即寺置僧会司。永乐初,僧会从纯重建殿宇。宣德癸丑,僧宗昶继葺之。正统辛酉,住持道权增修。万历间,禅僧了心置藏经阁。徒孙恒证改建山门。清朝康熙癸酉,无梁殿毁。甲戌僧元开重建。寺南有葛仙炼丹井。前有濯缨泉。东麓有明壁轩。塔前有一指庵。
乾隆二十七年,僧裕承募修正殿。五十五年又募,县贡生许黉建方丈。嘉庆元年,僧慧业募众,重建藏经阁,并齐堂三门。
崇庆寺:在宝胜寺左,南齐永平元年建。相国淳于棼《成化志》作髠。捨宅,始名“凌岩寺”。隋,大业间废。唐,上元中,改为“天宫水西寺”。会昌初废。大中二年,剌史裴公休重建。黄蘖禅师住持。咸通十二年,复改“水西寺”。宋,太平兴国五年,敕改今名。凡十四院:曰弥陀、大慈、罗汉、大圣、弥勒、西方、地藏、释迦、药师、文殊、华严、童师、七祖、观音寺。而华严院横跨两山,廊庑皆为阁道。泉流其下,尤称胜概。有七祖池、溅玉溪,云锦堂、去尘轩。妙喜,跑珠二泉。叠翠,清湍诸亭。秋霜、绿竹、泗流、凉风诸阁。明洪武辛未,立为丛林。永乐,正统叠修之。
清朝嘉庆二年,僧定安,募修正殿并三门。
·县城水西寺内“大雄宝殿”,是泾县一座著名古刹,热庙。
大宁寺:在县西南四十里古猷州废址。旧名“伏虎禅师道场”。宋改今名,堂曰大义阁,曰齐云台,曰见山。院之东西溪流汩汩。翼以二亭:一曰撞玉,一曰淙瀑。堂西有亭,曰迟贤。东偏立阁,曰迎晖。方丈高倚山巅,松风四起,夏若高秋。寺屡坏,明,永乐已亥僧宗珏重修。
宋,尚书金部员外郎蒋之奇《大宁院大义堂记》曰:熙宁七年,大宁端禅师访予于淮南。既见,且言曰:“应端于所居之院,新作法堂成。尝闻百丈禅师谓其徒曰:‘汝为我开田,我为汝说大义。’应端以大义名其堂,不识可乎?”
隆兴寺:在县西南九十五里麻溪。唐有五公修道于石豅洪头山,建寺曰“隆兴”。明永乐辛丑,僧了悟重建。万历间,翟鼎翟日台创建山门。
安国寺:在县南五十里旧名“陈雷庵”。宋庆元三年,知县孙观舆请为寺,更今名,仍奉陈雷二府君祀之。明洪武辛未,为丛林。正统己未僧宝定重建。今废于火。
妙相寺:在县东南七十里文殊山。旧为“轩干寺”。宋崇宁间改“妙相禅院”。有清节轩,风玉亭,入定斋,深秀轩,明极轩,华严阁诸胜。明永乐辛丑僧从亨重建。成化二年,僧景贶修。天启癸亥僧印祚等重建。
青山寺:在县东南六十里,旧名“殿龙寺”。宋淳熙间赐额。明永乐甲申,僧惠德重建。
幽隐观:在县西南八十五里白沙山。道士潘立成建。元贺士迪隐此。明洪武戊午毁于火。永乐辛卯,道士汪守诚重建。成化间,道士徐秉元。嘉靖间,道士盛福祥屡葺。今废。
妙峰庵:在县南八十里石豅洪头山下。宋宣和中建。有四景:碧莲池、珍珠泉、子瞻石、藏春洞。岁久庵圮。明永乐己亥僧圆镜等重建。正统己未僧慈智、福圆改建为宣扬寺。今废。
(共10座)
二、明洪熙、宣德年间(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时期,时间1425--1435年)
明王朝有两位登基不足一年即驾崩的帝王。一位是仁宗朱高炽,在位10个月,另一位是200年后的光宗朱常洛,在位仅1个月。此是后话。
仁宗朱高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皇帝,遗憾的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被立为世子,当了9年世子,19年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驾崩,这位47岁的老太子才登上皇位,可惜龙椅只坐了10个月即驾崩。可史上对他评价颇高。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宽厚,喜好读书,深得皇祖父朱元璋喜爱,但身形较胖,身体较弱。1424年八月登基,为政开明。登基后赦免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苛政,停止大规模用兵,百姓得到修养生息,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一朝虽然也只有10年,他与父皇朱高炽相类似,统治的特点是继续推行仁政,后人评价很高,甚至超过“文景之治”。他弘扬佛法不遗余力,仅泾县境内重建或重修寺庙达8座。以笔者之见,他禅心仁厚,是志在承载其父施仁,还是为其祖父朱棣永乐帝夺侄建文帝位而赎过?只有天知道了。
万寿寺:在县南五里。汉顺帝时,僧灵寿建。宋太平兴国中,于地中得石,状类佛,因曰“石佛道场”。绍熙间,知县周擢额以“万寿”。后圮。明宣德间,僧会瑶瑛重建。嘉靖间,住持道传修。崇正间,僧会宗能重修,中有春原室。《钱志》。清朝嘉庆二年,僧会悟真募建正殿。
蓝山寺:在县西四十五里,一名耸壁寺。唐、李白过大蓝山,欲卜筑其地。旧名“永安寺”。寺后有放歌台。明宣德庚戌,僧惟愷重建。寺后云峰庵内,有汪伦遗像。《钱志》。嘉庆二年,住持芝山、恒如等,募化重建大殿。
永安寺:在县西七十里南蓝山。宋宣和中建。明宣德中,改名“觉慈院”。震山八景:“永安钟鼓”居其一。
灵岩寺:在县西九十里宝峰之足。隋时建。明宣德丙午,僧德庆重建。后圮。县人王达亨、通亨裔重建。
妙明寺:在县西南八十里乌龙山下。宋、绍圣间建。方丈前,有罗汉阁。明宣德丙午,僧福源、永道重建,后圮。王达亨、通亨复新之。《郑志》。又圮。包必通裔重修。
龙澍寺:在县东北三十里旵山上。前有龙潭,昔有龙自此出,飞泉迸溢,冬夏不涸。爪甲之属,显见于泉石间。岁旱,祈祷辄应。汉明帝时,求雨有验敕名。宋治平三年重建,改名“觉慈院”。明宣德中重建。景泰、万历间叠修。《钱志》。清朝,乾隆五十年,僧永修募化重建。
宝峰庵:在县西八十五里。明宣德戊申僧福泽因废刹重建。又外有幽隐观、高峰庵。嘉靖已亥因火光见岩上,建元帝庙。
圆通庵:在县南三十里。明宣德辛未僧法瑶因废刹重建。清康熙五十七年,为洪水所圮,僧长龄重修。
(共8座)
三、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天顺年间(时期:正统1436--1449年,天顺1457—1464年)
明英宗朱祁镇很特别,一生做了两次皇帝。他出生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正统元年(1436)朱祁镇登基,驾崩于天顺八年(1464)。期间曾被瓦剌军所掳,被放归朝,任“太上皇”数年,直到1457年复位,重新登上帝位,号天顺。在他两任皇帝期间,县内共建与重修寺庙15座。
朱祁镇是明第六位皇帝;他是宣宗长子,9岁即位。初期太皇太后张氏摄政,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宗、宣宗朝各项政策,太监王振也被张氏严管,使明朝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随着张氏、三杨相继去世,正统十一年(1446)太监王振逐渐获得21岁的少帝宠信。从此开启明朝宦官阉党介入朝政的先例。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侵犯明朝。少帝英宗听从太监王振之言亲征,不料,抵达土木堡兵败被俘。
朱祁镇是明朝绝无仅有的两任皇帝。由于正统前十年太皇太后摄政,继承推行仁宣之政,佛教得以继承。中间经过景泰年(1450——1456),又复辟登上皇位,英宗后期天顺朝对佛教没有多少建树。
胜果寺:在县西三十五里。宋,淳熙间,乡人王千二捨基建。明,正统甲子僧显珑重修。《钱志》。崇正壬申县人王良硕重建。
双峰禅院:在县西三十五里。明正统甲子,僧源净因废刹重建。
长安寺:在县西八十五里。明正统癸亥,僧会瑶瑛因废刹重建。今废。
安国寺:在县南五十里旧名“陈雷庵”。宋庆元三年,知县孙观舆请为寺,更今名,仍奉陈雷二府君祀之。明洪武辛未,为丛林。正统己未僧宝定重建。今废于火。
显明寺:在县北三十里,旧名“永安寺”。宋大中祥符间,改今额。明正统已亥僧法旋重建。
定业寺:在县东南六十里九峰山下。旧为“僧伽庵”。宋雍熙间为“龙云寺”。靖康间改今名。明正统庚申僧景贶重建。见《钱志》。
报恩寺:在县东南七十里乘山巅。唐至德间建。宋政和中修。进士冯述造浮图镇之。明正统癸亥朱达重建,寻毁。达裔孙朱国光重建。国[清]朝康熙间圮,朱氏裔孙重修。《郑志》。又圮,嘉庆九年,朱氏众裔复建。
仁寿庵:在县西南三十里。明正统丙辰僧法渊因废刹重建。
西
海云庵:在县北三十里。宋淳熙间建。明正统甲子僧道昂重建。《钱志》。后屡圮,累修。清顺治间,僧妙华移建冲口上汪冲。乾隆四十二年,僧会常顺重修。
水洞庵:在县北三十五里。明正统乙丑,僧景贶因废刹重建。今废。
观音庵:在县南二十里。岁久頺废。明正统甲子僧会瑶瑛同道权,因旧刹重建。宏治甲寅,僧本然增修。
齐天庵:旧名“高峰庵”,在县南五十里合山之巅。明正统间,僧瑶瑛重建。今废。
上舍庵:在县南六十里,明正统乙丑,僧道昱因废刹重建。相传宋时,掘得古剑犹存。
万寿庵:在县南六十里。明正统丁巳僧日照因废刹重建。
(共15座)
四、明景泰年间(代宗朱祁钰时期,时间1450——1457年)
明代宗(亦称景宗)朱祁钰(1450-1457),明朝第七位皇帝。严格来说本来轮不上他当上皇帝。可是英宗被瓦剌所掳,国无一日无君,故造化弄人使他坐上了龙椅。因此说“代宗”就是个临时的替代皇帝。结果景泰帝只过了8年帝王生涯,一场重病让英宗复辟成功。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英宗因土木堡兵败被蒙古瓦刺军俘虏,“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朱祁钰作为权益之计推上皇位。他吸取教训,即位后重用于谦等贤臣,组织北京城保卫战,打退瓦剌入侵。整顿吏制,朝纲为之一新。在位仅8年,终因重病沉疴,让英宗复辟成功,被废软禁于西苑,一个多月后去世,享年29岁。代宗朱祁钰,是个有作为的皇帝,这于他身世低微有关。非嫡子身份,未当皇帝前倍受社会煎熬,也看尽人情世态冷暖,所以登上帝位后,排斥宦官、奸佞,决心重振社会经济,大胆重用忠臣与直臣,为振兴明朝做出了贡献。但英宗复辟成功,下场凄惨。但其侄明宪宗朱见深对其叔父肯定,于成化十一年(1475)尊谥朱祁钰为恭仁康定景皇帝,简称明景帝。南明时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代宗朱祁钰在位时间虽短,但弘扬佛法及寺庙建设成就很大。景泰年间县内建或重修寺庙11座。
白云寺:在县南五里,宋,治平间创立。明,景泰甲戌,僧道会重建。今圮。
新兴寺:在县西五十五里。古刹頺废。明景泰庚午,僧永倩壁渊重建。《顺治志》。后圮,寺僧觉真募田中、上连、水南三都复建。
岩豅寺:在县北二十五里,宋开宝中建。明景泰壬申僧永觉修。郡守罗汝芳书“岩龙”二大字于壁。今圯。寺后有洞,广袤数丈,高三丈,顶如螺旋,不柱而屋。内铁佛后草书石碑亦罗笔。又明许太傅《碧鸡篇》石刻,亦在寺内。 洞内石刻甚多。
法相寺:在县南三十里。南宋元嘉中建。唐会昌中废。南唐保大中复兴。宋端拱二年赐额。靖康时又废。绍兴中,释惟肇重建。秘书少监曾几为记。明景泰癸酉僧法瑶重建。有“可赋亭”。
东
铜峰庵:在宝峰东五里。宋皇祐中,僧可熙建。后守讷禅师居此,其徒日智募众建。塔名“瑞应”,又名“铜峰墖”。庵西北诸峰,叠秀屹然,森立者,曰观音岩。石裂泉出,约注二斗,满不溢,浅不涸,清澈见底,曰鹊浴池。绍兴中,普现居士李弥逊为记。明景泰甲戍僧瑞昶重建。下又有万泉、龙泉二庵。
(大意庵、松谷庵、栈岭庵、西极庵、菥荻山麓、西峰庵:岑山下,俱在县西九十里查村。)
西山庵:在县北四十五里。宋宝庆二年建。明景泰三年僧圆浩重建。国[清]朝顺治间,僧印定等重修。
仙坛庵:在县南四十里承流山麓。明僧智灵因废刹重修。见《钱志》。徐两山《仙坛庵记》,略曰:梁大同间,有白鹤道人者,来结坛于承流之麓,修道四十余年。一旦超然远举,莫知所在,人以为仙去,故名其地为仙坛。唐、元和间,来游方僧曰物外。卓锡其地,有泉涌出,遂翦茆结宇,仍仙坛之旧,号物外;工诗,人多传诵之。宋乾道间僧了空,元延祐间僧普惠。皆居是庵,人谓有物外之风。岁久庵圮,景泰间僧会瑶瑛重建。正德间僧智灵嫌庵卑陋,复改作之。背北面南,甃之石,而缭以砖,其殿宇、山门、僧房及佛像,焕然一新,遂成胜构焉。
下舍庵:在县南六十里。明景泰癸酉僧法沧因废刹重建。今废。
德云庵:在县南九十里,旧名“宝光庵”。宋崇宁间,敕名“龙云寺”。明景泰间僧会瑶瑛重建。依山为方丈,夏凉冬暖,后改今名。
西峰庵:在县南九十里。明景泰间,僧瑞昶因废刹重建。
(共11座)
五、明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时期,1465——1487年)
明宪宗朱见深(1465——1487)在位23年。明朝第八位皇帝。他原名朱见浚,正统十四年(1449)英宗朱祁镇北征时奉皇太后之命,立朱见浚为太子。谁知命运与他开了个玩笑,朱祁镇被瓦刺人俘获,叔叔祁钰明代宗即位。随着政局逐渐稳定,代宗考虑如何废掉他,以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取而代之。经过一番谋划,太子朱见浚被废,改为沂王,可是上天似乎对他特别垂青,不久被立为太子的朱见济早夭,接着是“夺门之变”后复辟,他的太子之位自然失而复得。随着朱祁镇重坐龙椅,也将他的朱见浚更名朱见深。由于幼年卷入皇位之争的漩涡,朱见深精神压力非常大,因此留下了口吃的毛病。天顺八年(1464)英宗驾崩,朱见深继承皇位,成为明朝第八位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成化”。
宪宗即位,平反了前朝景泰贤臣于谦等冤狱,并恢复于谦之子官职。他同时不计较被废太子前嫌,恢复叔父代宗帝号,重修代宗陵寝,博得朝野一片称颂,任用李贤为相,阁臣之中还有彭时、商辂等人,此时明朝可谓人才济济,朝政比较清明。
不知何故,成化年间的寺庙建设却无多少记载,可能全县寺庙较为完好,勿需再修再建,故嘉庆志仅收录新建寺庙2座。
天峰庵:在县东南七十里天罗墩。明成化间,义官郑智和建。
金紫庵:在县东曹溪都。明成化间建。 清朝嘉庆十年,里人捐资重修。
(共2座)
六、明弘治年间(孝宗朱祐樘时期,1488--1505年)
明孝宗朱佑樘,明朝第九位皇帝。1487年——1505年在位,共18年。他是明宪宗第三子,生母孝穆纪太后。即位后努力扭转宪宗后期朝政腐败状况,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正直贤臣,使明朝再度中兴,史称“弘治中兴”。却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岁。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莲峰庵:在县东六十里。明宏治间建。崇祯末,僧传通重建。《钱志》 清朝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建钟楼于庵左。
(共1座)
七、明代其他年号及未标年号记载的寺庙(1506—1644)
明代从弘治中兴后,至明亡前后接近一个半世纪。寺庙兴废变化无常,史载亦简略,只有区区16座寺庙记载,故粗略整理,仅为今后寺庙研究爱好者作抛砖引玉或索引。
明朝后期皇帝中,明世宗朱厚熜与明熹宗朱由校两位皇帝在寺庙建设中注明了朝代年号,如世宗嘉靖年号,熹宗则是天启年号。
明武宗朱厚照(1506——1521),年号正德,在位16年。明朝第十位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1522——1566),年号嘉靖,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严格说是检了个皇帝当。因为明武宗没有后代,于是武宗堂弟,兴献王朱佑杬嫡子朱厚熜继位,为明世宗,年号嘉靖。他在位时间长达45年,仅次于万历皇帝(48年)。早期他对内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被后人誉谓“中兴时期”。不久与杨廷和等朝臣为其父兴献王尊号上产生争论,史称“大礼议”之争。后期痴迷炼丹,致使后来发生“壬寅宫变”。嘉靖四十五年(1566)驾崩,终年60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明穆宗朱载垕(1567——1572)年号隆庆,在位6年。明朝第十二位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1573——1619)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前十多年,由首辅张居正努力改革,为明朝又一个中兴之朝。然而张居正死后,为万历改革立下汗马功劳的张居正家族,反遭秋后算帐,被满门抄家。真是伴君如伴虎啊。万历帝后期近30年几乎不上朝,但朝廷运转却不受多大影响,可见其统揽局势很有一手,也是奇葩帝王。
明光宗朱常洛(1620.8.28——1620.9.26),年号泰昌,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在位期间,任用贤臣,革除弊政,积极改革,罢除矿税、榷税,拨乱反正,重振朝廷纲纪,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可惜他龙椅只坐了一个月,既留了政绩,也留下两件憾事:一是在位时间短,连象征一任帝王登基钱币也来不及铸。还是熹宗朱由校继位后为表明父亲一代帝王,铸“泰昌通宝”,以弥补泰昌帝铸币之憾;二是光宗朱常洛任太子时,深得宠爱的李选侍——李康妃,承诺登基后封其“皇贵妃”,结果也成为空头支票,也是熹宗封李选侍为太妃,虽然没有实权,也给先皇补了遗憾。
明思宗朱由检(1628---1644)年号崇祯,明朝第16位皇帝,在位17年,清军入关,吊死煤山。后来,虽然在旧大臣扶植下,建有南明小王朝,从福王朱由崧至桂王朱由榔,都只称王而不是帝,其实从历史真实考量,崇祯帝死后,明朝即已实际灭亡。
不知何故,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1506)至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计138年间,县域寺庙建设不旺。以下为有年号的寺庙或是未标明年号的寺庙名录。期间有史料可考寺庙仅16座,这种现象在重视佛教的明代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古集庆庵:在县东五里雪山下。初为“长安寺”,东晋建。后改“兴教寺”;先是兴教寺在县市东,为每岁启建道场祝圣处,旋因旱蝗,寺僧流散,寺为饥民所毁,移祝于水西宝胜寺。嘉定壬申知县王栐因溪潦阻隔不便,移建于此,后改今名。明时,屡修屡圮。清朝乾隆六年,复建。
宣阳观:魏时遗址在甄塘。宋隆兴间,道士徐知柔移建于县东北隅。明为道会司。嘉靖丙戌毁于火,道会朱道玺、马德贤募建。 清朝康熙丙子重修。雍正间,大殿又毁于火。
观音堂:在县东曹溪都。明嘉靖间,汪、吴、胡三姓建。
枕乾庵:在县西八十里十一都包村水霞湾。明天启间包时鸣建。
白衣茶庵:在县西六十里云岭,一名“云岭上庵”。明天启间建。邑人通政使赵健有记。清朝嘉庆二年重建。
圆通庵:即小天竺,在县北五里大幕山。明,僧知果建。《钱志》。清朝,乾隆四十四年,寺僧西印募化重建。
台泉庵:在县东二十里台山,明时建 。清朝乾隆二十五年,住持僧云石募化重建。
鹤峰庵:在县东南五十里马鞍山。明时建。
蟠龙庵:在枕干庵东北数百步。明包承源、珊源共建。
嘉美庵:在县西上连都。张姓众建。明知县尹民兴题额。
蓝山茶庵:在县西五十五里。常设茶汤以济行人。查图源建。
玉露庵:在田中都省潭。明州同萧思偃建。
赤山禅林:在田中都。明廉使萧雍、贡生萧良会建。
瑶麓山房:在田中都。明方伯萧良干裔孙建。
永丰庵:在永定都。明李时盛建。
(共16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