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施第一次探访所拍的小溪水,小河簇拥在丛丛竹丛与藤萝灌木中。
于是我返身往回走,我的目标就是施阳村。转身上坡的路上,仔细瞧瞧转了一遍的羊家坦,路两边有老树,围墙,新楼均整齐,村庄有模有样。在规整村庄的当中,突然有一间很宽敞的赭红色民宅吸引了我。此户大门紧闭,是主人外出打工的空宅,还是出去串门?不清楚。但见红门春联已旧,春联彩色纸被秋风或寒风撕扯的残缺不全。门楣上那个“春”字,色虽旧但完整。左侧一半下联全无踪影,右侧一半上联偏偏留下两字:“如意”。这倒很有意思,上下连起来读就是:“春·如意”,很好的意境。眼下正是寒冬料峭的腊月,离春天已经不远了,而我下来采风,当然要“如意”。于是拍下暗含隐喻采风顺意旧联,心中很受用很快意,也符合我内心愿望。
上了车,一路开车,在一个叫“下施阳”指标路边停车。夫人还在睡觉,看来是真辛苦了,没睡好,补觉。我背起相机,问她下来不?她说,还想睡。
这里是急弯下坡,路窄,车很不好走,也只容一辆车经过,根本不能错车。机耕路不能错车,还因为路边稻田比水泥路高出许多,路与田落差大。比原先的羊家坦的水泥路更难行,那里路与田落差小。因此,就不开车下去,那里就是我要寻找的下施阳,被老表称为“东施”的地方。
远远看去,东施村子掩映在一片竹林中,透过焦黄的农田稻桩子,并没有我想像的美感。也没有什么古老的旧屋大宅。全是现代的建筑。星星点点。我越过几条阡陌,透过一株枯树枝权,将村庄隐隐约约地显示进我的镜头,拍了几幅远景。再拉近,透过一众灌木丛,远拍了几幅村庄近景。然后,向村庄走去。这时一辆破三轮,收破烂的电喇叭叫起来:“回收旧电器、旧洗衣机,电饭锅……收长头发……”。已然与县城每天一样,都有这些小三轮,行走进村串巷声音。真的很欣赏这些为了生计,不顾劳累求生活的小贩们。一听“收长头发”,就忍不住想笑,民间总是将“长头发”比喻缺智慧的女人。那么在东施,听到这叫声,联想东施效颦典故,那个有点缺心眼的“东施”姑娘,倒是很有切合感。
电喇叭的叫声,引村庄狗吠声此起彼伏。我不怕狗,小狗很可爱,一共有三四条,有灰有黄。小狗儿站在小桥上对着突突的三轮方向汪汪汪。我没有直接进村,便从左边下了坎。是一条毛毛小路,原来弯曲向一条小河。这时,发现了一个很让我惊奇的旧建筑。原来进下施阳,有一座单孔石桥,旧拱桥!先前我看到的一丛灌木,原来下面是一处流动的小河。我的心情大好,内心暖暖的,天气再冷,这一发现让我兴奋。原来东施与西施,是以这条小河的流向划分。小河弯弯曲曲,隐藏在丛丛芭茅,藤萝与灌木中,河流水不大,只能轻轻地汨汨流。一条小河向东流,上游是西边,下游是东边,意思说,下游的施阳村庄就是“东施”,自然上游的施阳村,就是“西施”了。由于没有太阳,这只能通过东、西施来反证方向。心中终于对东施、西施有了最原始的感觉,只是这个村庄,没有我原先对古村落的完美意象罢了。
我走下河滩,小狗见小三轮远去了,没有了目标,便对着我狂吠。有一只小黄狗居然沿着细细草路追到河边下,对着我这位不速之客,睁大眼睛汪汪汪。两只小耳朵迭得很尖,很可爱。是欢迎我,还是对我这个陌生人的敌意,只有狗儿自己清楚。抑或是狗之本性,对陌生人的警惕。
河滩乱石,与别处的小河滩并无二致。水流很细,算不上清,因为今年雨水少,天气干冷。河流因雨水的缺乏,水流不大,唯有河石最清楚。这是一条古河道,本来也是枯水期,流量很小,非常正常。
·溪边浣衣石。遂记起王轩诗:“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小河在这一段,有一个很美丽的水湾,这里有几处很好看的洗衣石。下河坎石阶很好看,呈“S”型向下步步的台阶,让这陈旧的石阶很有年代感。再下三四米处,还有一个半人高的下河坎台阶,很规整地与河对接,可能丰水期,河流瀑涨,人们就可以在此处用水浣衣,取水了。目前看来,可能多少年水位都没有淹过此沿,就空空地留置在那儿,也被芭茅与灌木所掩映,如果不细心,根本看不出来,还有这一处洗衣的预备台阶。
洗衣石很好地搭在河水中,水流哗哗响。可能天气久旱,溪水不丰。中间河石露出半在水下半在水面。洗衣石很干净,长久的捣衣与揉搓,石板表面平滑。我骤然记起唐代王轩诗《题西施石》:“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此溪虽然不是江,也是青弋江上一条小小支流。眼下无浣衣人,只有我一老汉独立桥下,闲遛河滩,拍些几近干涸的河水、乱石及枯黄的芭茅,何况这里却不是西施村,而是东施,由诗作想到这浣衣石不铺在西施,而错搭了东施河边,不免有些失望或自嘲。
然而石桥很好,圆圆的单孔,上面飘着些藤蔓,枯草。孔下一汪清水,倒映着块块条石垒就的拱顶。那些年久的拱顶,上面是些深深浅浅的绿苔。我再从拱桥孔出来,仰望桥上铭字。按古文顺序,从右向左读。将镜头拉近,突然古桥有些年代了,第一个字隐约显示是一个繁体字“丰”,再看中间是个“源”字,后来便是个石字都首的“桥”字。哦,原来古桥叫“丰源桥”,再细看丰源桥右侧小字,“嘉庆二十二年”,左侧小字是“仲冬月建”。嗬嗬,原来是清代嘉庆年间所建的古桥。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年,至今整整203年,这样保存完好的古桥,泾县已经很少了。遗憾的是洪亮吉主纂的嘉庆《泾县志》桥梁篇,截止嘉庆十一年(1806),可惜未能入志。也没有看到有古文物保护性标志,内心顿感遗憾。
这时,更让我尴尬的是相机不给力,居然红点闪烁,表示电池电量不足,再赶紧拍了几处图片,显示就很不理想,居然自动显黑。内心十分后悔,平时是最小心的人,如何将一块已经没有多少电量的电池带出来,为何不看看电池电量显示呢。正在此时,河滩有一堆鸡毛,见这黄黄的一地鸡毛,我尽量用最后一点电量,留下一张鸡毛的图片,作为对应此刻的不爽心境。果然很快,相机就后屏黑了,再如何关开几次,依然是黑色一片。看着那一条弯弯的碎石砌成的下河古道,只能一声叹息。
下施阳的行程因电池没电,停止了。一路有些沮丧,此刻那小路显得特别漫长了。走的很累,背上沁出了些许汗水,湿衣贴身很难受。得赶紧回家洗个热水澡。不过东施之行,虽然相机不给力,我发现了小河,看到了古迹,终于有了原先的“东施”“西施”虚境有了真的源头替代,内心依然甚是欣慰。
当然,去了东施,再去一趟西施,我的高村之行,才算完整。
再去高村上施阳,则是24日了。与上一次去下施阳,时间间隔了8天。还是与夫人继续同行。上次因相机问题,这回我还要去一次“东施”补拍。这次进村与上次不同,夫人也下车进村。因为路熟悉了,便将汽车一直开进了村子,停在一片农家水泥稻场。进村路虽然很窄,好在田野空旷,寂寞无人,连那天几只小狗,却奇怪地噤声。这会儿东施水,虽然浣衣石没有美女村姑捣衣,却遇一带眼镜老者在浣衣石上洗菜。他见我们夫妇钻进拱桥幽暗的桥洞留影,停下手中洗菜。我们则仔细地分辨着生了暗绿苔藓拱顶。我们互相扶住错落有致旧桥条石,互相拍照。老者好奇地走过来。我问老人,这桥知道是什么时候的吗?老人说,这文家桥有年头了。我这才知道,这桥叫“文家桥”,我明知道此桥的年头,但却想问当地人对此桥的印象,更想知道当地人对石桥感情。我说,老人家,这桥有多少年了?他哦了一声,说这桥有上百年了。显然此桥历史当地人也模糊。
我说,老人家,今年是2021年,这桥已经有203年了,名叫“丰源桥”,是清代嘉庆二十二年建。我继续问,老人家,您刚才说这是“文家桥”?明明在施村,为何不叫“施家桥”?老人说,这我也不清楚了,就听上辈老人说,这桥有个故事,当年不知是施家招亲,还是文家招亲,也就是有一户招上门女婿,女方是大户人家独女,无男丁招女婿顶门户,为了表示对上门女婿娘家感谢,就建了一座桥,也是一件很体面的嫁妆。心疼女婿回娘家不要淌冷水。这是一个很温暖的传说。可是为何,建桥时间未变,但石桥名称,即不铭“施家”,也未铭“文家”,而称“丰源桥”?这里面一定有故事,只是故事出处有待探索了。当然,丰源二字包涵了丰富的内涵,如果真正是一座嫁妆桥,丰源二字对施家文家不都暗涵了良好的祝愿?更解除了东施百姓常年涉水过河的艰难,可谓惠及村人的善举。如今古桥承载了两百多年的善行,虽然主人家早已仙逝百年,其情其义厚德载物啊。
听了这个故事,对眼下的东施,有了更深切,也更生动亲切的感悟。
上施阳,即所谓“西施”,比下施阳“东施”热闹多了。村子也大很多。看那些新建的洋楼,琉璃瓦亮闪闪的,说明这里是个比东施富得多的村子。有一条小河,这是施阳村小村边的小河,难道就是丰源桥上游河?显然只是一个小沟沟。沿溪边是一条曲曲弯弯的麻石铺就的小道。有一对年老的夫妇在沟里清洗大蒜。我们问二位老人,此石头路通哪里?老人说这条路原来通盘坑,就是孤峰、田坊境内的华盘,这古道,自从通了公路,已经废了。
夫人见小路沿着河渠,两边长满了芭茅草,黄黄的,显示出冬天的凌洌与潇刹。她与二位老人攀谈间,我悄悄为老拍下一幅图,可惜因为天气寒冷,相机似乎也很迟顿,当二位老人正交谈的瞬间,当咔嚓一声时,老太却突然起身,运作感很强,图片很清晰,但构图就差多了。相反,夫人却见通黄的丛丛芭茅,兴致盎然,叫我赶紧给她拍照留影。并在沟边崎岖的碎石古道上,来来回回,认真地走起了她的旗袍秀台步。我说:你最近旗袍秀得了个“台风奖”,如今给上施阳的“西施”村吹了一阵舞台风。这旗袍舞步,很符合你的台风哈。于是笑她“汪台风”。夫人哈哈大笑,说我臭人不要打草稿。
后来向后山走去,在一处水塘边,有一处拐弯公路,远远隐入山凸处,那边就是昌桥地界了。见远山一片朦胧,夕阳西斜,暮色渐浓。
想起两千年前的美女西施,为了国家牺牲自已的青春,为她这种舍已为国的精神油然敬佩。自然又涌出王轩的《西施》:
佳人去千载,溪山久寂寞。野水浮白烟,岩花自开落。
猿鸟旧清音,风月闲楼阁。无语立斜阳,幽情入天幕。
此时天已经不早,朋友晚上已经相约晚餐。四点不到,打道回府,就餐地在福盈门。车行狮子山时,电话突然响起,不用接就知道是催客来电。一定是朋友等待我们去打牌,看来是等不及了。夫人提醒,开车不要接电话!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