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小说?——看众家如何谈小说《鲽鱼尾》

标签:
文化 |
怎样写小说?
·朱东辉辑
【导语】如何写小说?如何写好小说,一直是个问题,而对我是个大问题。我甚至想,关于小说是何物?谁也说不清。被众星捧月般推崇的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说清楚了吗?即使通读一遍,感觉不明究竟。关于短篇小说作法之类,读过一些,比如美国著名小说教授约翰·盖利肖《小说写作技巧二十讲》,对小说的剖析非常到位,详尽而生动,不过因为教授举的例子太多,而且原作难觅,没有读过,感觉收益也不大。还有读过山东大学《新时期小说文体论》,此书对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与创作解读详细,按我喜欢的作家与作品赏细细研读,收益也甚微。
喜欢小说,欲罢不能,却苦于无法真正“入门”。尤其新时期小说,经过了近四十年对接西方小说作法,多种流派混合,小说创作手法更是眼花缭乱,加之后现代小说,感觉写小说真的很难很难。
不过最近在浏览博客丛林,偶然发现作家陈东亮的一篇博客很好,应该是作家给文学青年的一堂讲座,觉得对写短篇小说很有意义。他举的例子是2019年第8期刊登的杨遥短篇小说《鲽鱼尾》,博客主结合《鲽鱼尾》小说,娓娓道来,从“小说的共性”、“小说的个性”两方面,涉及主要人物着墨与次要人物着墨、小说的故事核,灵感、人物感情、哲学、象征、意象等等诸方面,认真剖析《鲽鱼尾》。觉得比其他一些小说作法之类的鸿篇巨制,更来得实在,亲切,实用。然后从“中国作家网”又读到《鲽鱼尾》作者杨遥的创作谈,及原刊《青年文学》责编陈集益的札记,对小说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因而对小说的叙述与角度,剪裁、留白,思想的展示,都有所借鉴。当然文无定法,小说章法,千人千面,人家的毕竟是人家的,自己的才是自己的。

陈东亮: 我理解的“小说里有什么”?
—— 以《小说选刊》2019年第8期《鲽鱼尾》等部分作品为例
|
|
小说惯常技巧中的非技巧。(指代“小说共·性”与“小说个性”)
我的创作经历。
一、小说个性(包括小说独特气味,节奏感,陌生感,思想,智慧,独特细节等。这让小说产生耀眼的光芒)。杨遥《鲽鱼尾》鲽鱼即比目鱼。故事简介。本小说的个性:
1、女人江渔和男人燕非的背景留白;
2、次要人物,笔墨很少,却用细节雕刻出鲜明性格。老K(对材料要求高,准确传达意思和个人风格)、刘哲(翻找人家遗忘的包,藏起口红,还说人家用的东西没品位,不撵坐他座位上的燕非,原来是让他帮着写材料,上班溜号)和燕非女友(笑着露牙龈看人);
3、人物的命运感(小说中越来越重要的东西),一个人不经意间就会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包括爱这个破东西,关键时侯会“杀”人。江渔在"感情”面前的三种变化,(换了棵发新芽的树小叶榆,请吃鲽鱼尾打扮做美容,在下边检查脾气大)很有意思,同时江渔死后,燕非命运的变化很值得玩味;
4、题目的象征意义,指代未完成的心愿和吃鱼尾般的吊诡情感和生活;
5、最后的视角转变;
6、江渔的死因写得很自然,包括岗位竞争、情感受挫、呼出的气息有味道、买衣出来摔到在马路和食叶中毒等因素,没有一点突兀感。
二、杨遥《鲽鱼尾》的小说共性。即小说里面该有什么?我分析的时候,当然也离不开小说个性。
1.故事核与灵感。
这篇是写什么?爱(大部分好小说都是写这个的,人类的情感。一种特别的、插肩而过的爱,一人知另一个人还不知。小说一定要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事情,这篇小说的意义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命运的影响)。小说一定要写特殊的人和事,这个核很重要。有时候小说比的是创意。我的短篇《奔跑的彼岸花》,故事核是不能生育的女人,遇见她曾经的恋人。《桔树上的花海》是天津大爆炸,消防官兵的妻子怀孕,消防官兵死了,这个孩子怎么办?有灵感就能写小说,把新闻和触动变成小说,这些话都是假灵感。先有读,再有写。看到一篇或者几篇好东西,你忽然想到或者找到一个故事,酝酿后再写。所谓酝酿,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进行人物命运思考,多考虑生存困境和感情困境,就是把一个人物形象或画面或动作,让其背后包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你就是朝着情感努力。举例汪曾祺《受戒》。为什么都说,官场小说大部分很浅薄?因为不能直接写社会问题,不能进行道德判断,不能非黑即白,批评和表扬稿都不行,这些都只能是背景,多写和重点写的是什么?必须是表现人性的内容。
人性的具体表现点为:孤独、理想(想法,没有想法的人物不是活的,写时作家要时刻想着人物的想法,这篇女人的想法,就是爱慕上这个男人)自由和尊严,饥饿,生存和死亡,真善美和爱(模糊的爱,看这篇怎么表现的:女人让男人吃灶上,帮开通讯员证明,了解他的工资收入没定下来的情况,自己原来也写材料“人物内勾连”,)看到光着膀子的燕非接着脸红,没开灯唱歌,她的自卑也是爱,给他女人自己写过的材料,找科长让他陪着客人吃饭,桌子上放张年轻时候自己像山口百惠的照片,她受到关心后流泪,陪他加班弄材料,吃叶子,女人请吃饭男人加班没到,出现三变)要琢磨人性的复杂(男人慢半拍,不黯世俗,请吃鲽鱼尾还加班不去,暗示什么?),小说没有好人或者坏人,角度不同罢了。这篇有孤独、尊严、想法和爱、死亡等。好小说里都能找到人性“组合”。此小说两个主要人物,江渔和燕非。次要人物三个。
人物抓性格和长相的主要特点,比如,那男孩穿着鞋睡觉。(名字江渔,江中捕鱼的人。燕非,非常的燕子,捕鱼的人能捕到燕子吗?关于人物形象,刚才说了,要写最不一样的部分。举例写燕非几点,身上味道,诗人,厚棉袄长时间不换和笑容和嘴唇,懂花,惊慌查资料,沙发上睡,综合科晃一圈。(要努力点写可怜)口袋里一块钱都没有接着不在灶上吃了,让通讯员还一块钱,黑棉衣绰号被人嘲笑,从老K办公室出来汗珠多而且换了衣服汗珠也多,给江渔借钱,旧西服到了三四月份也不换,从家里带吃的、送江渔小苹果吃、背心上几个洞、吃自助餐盛的多,还吃了10个鸡蛋,陪吃饭自感受到重视却被同事撵走,小店请吃饭加三次米饭,帮他买很便宜的衣服讲价,很穷还挺着胸脯,最后剩下几块还买雪糕,成名的渴望,难到吃红掌叶子,)江渔的可怜(加班写材料半月,晕倒一查心脏病,有个位置一直捞不到,面对被翻后的包只是脸红不敢揭穿,家里的陈设简单,死后的干盆景,两次吃鱼尾)命运被偶然改变。。。男人写悼词,接着写诗歌发表,成名人,转正)短篇和小小说主要人物要少,写1-2个就行。表面上动作语言,其实是写人物的生存状态,拉开距离写人物,想写A,就以B视角,这篇重点是写男人的。另外人物走向,也叫“小说走向”。关于时代的病,不能抓着问题不放。写积极的,好的东西,温暖的东西,苦难中的温暖。八期的选刊中的小小说,全是温暖)。人性的爱、真善美等都是很好的点。人物要学会制造矛盾,小说太平了不行。人物思想新发现。(庄稼是我长出的生命)
这篇整体线性结构,大刊要正在发生的,即时间和事件发展线。
a.具体结构
b.三条线
4.悬念、语言和五感,悬念让小说有了紧张感。
悬念、矛盾,吸引人的地方放到开头。开头“在早晨十点”或者“无限接近结尾”都行。
5.哲学气味和真实感
a.哲学气味。要求是辩证地看、现场情况和反概念的思维。一是必须有哲学的思考,从笔法上“用快乐写伤痛,用柔软写坚硬,用轻盈写沉重,”事物的两面性,《头条故事》;二是到现场去,作家要是亲自去做。小说中的知识带给你现场感和真实感,《受戒》中写了那么多庙里的事情,显出作家的知识储备。所谓写人物像人物,一样的道理;三是反概念:直觉最好,人云亦云不行。《天使》中一直写变化。
B.真实感,小说逻辑和现实逻辑不同。现实中是真的,但是不合小说逻辑。因为小说要求更高。
6.诗意和情怀
比如这篇的爱,一个女人相中了那样的穿棉大衣的男人。《换新衣》情怀
7.象征、背景和留白.
a.象征
b.背景
c.留白
三、阅读和投稿
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读出反映人性的细节。读书尽量不要挑刺要汲取。
投稿
标题3号,字数别那么零和讨巧原则,最后个人简介,认识编辑的唯一目的是能给你看,三审或者四审,发不发他说了不算。不要给人家在微信后面乱评论。
四、分析小说选刊八期的短篇小说和小小说,集中读了。
短篇:头条故事;天使;鲽鱼尾;马戏团即将到来;换新衣;那般良夜。
小小说:昨夜无故事;陌生人的欠条;价值;推磨;称呼;镜子;写情诗的男孩;父亲出差;赶脚;刘二黑借粮。
在北京,听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做讲座。他让大家思考:为什么那么多青年愿意每天花费三四个小时在北京地铁上,起早贪黑上下班?为什么条件这么艰苦,每年还有这么多青年拥到北京?我想这么多青年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怀揣梦想,希望通过拼搏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否则,凭他们的学历、才智、毅力,完全可以在各自的家乡生活得更轻松惬意,他们愿意在北京辛苦地打拼,是有一个活着之上的目标。
由此,我想到十年前的一位朋友,他是个诗人,原来在县城的企业工作,后来单位破落,被借调到市里某单位写材料。没有一分钱补助,住在文印室,连被褥都没有,吃饭没钱,没有换洗的衣服,生活的那个艰难劲儿,不仅在机关,社会上也很少见。就像《鲽鱼尾》中描写的一些细节,为了吃饭省点儿钱,不惜让单位开证明证明自己是通讯员;陪客人吃自助餐,一次吃了十颗鸡蛋;衣服从来就是那么一身,根本没有换洗的,偶尔买件新衣服,挑最便宜的,还要砍价。当时我无数次想,他为啥不换个地方,先挣点儿钱,把日子过好?
我觉得当时自己的想法有些世俗,或者太理想化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毕竟只有李白能做出来。对于常人,“破帽遮颜过闹市”才是常态。但身居陋室,坠不坠青云之志,才能见出高下。那个舞台,对于这位朋友来说可能就是最好的舞台,他不但坚持,还乐于坚持。比如,穷得几乎没有一分钱的境况下,居然还有心思追求女孩,还要坚持写诗,因为他看到了未来,除了活着,还追求活着之上的目标。
读过许多文学作品,那些在特殊境遇之下不屈服,显示出生命韧性和硬度的人物往往容易打动我,因为他们落魄的另一面是高贵。我便开始写燕非。
写下燕非的同时,觉得必须还要让另一个人物出现,那就是江渔。写江渔不是为了与燕非对比,是想写出一个失意人的爱,因为失意者的爱,是考验人的一块试金石。江渔就是这样的人。在写材料的路上,江渔是一个失败者;在仕途的谋求上,江渔也是一个失败者,但她失败有怨而不憎,尤其是不冷漠,对生活对人依然保持爱。老K办公室退下来快死的花,她精心培养,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娇媚可人。她有种小小的心思,老K养不活的花她能养活,把花养得比老k更好。对刚到单位的落魄者燕非,江渔在工作上、生活上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她虽然不喜欢写材料,长期熬夜加班写材料身体已被摧残,但依旧尽力去帮助她后尘的燕非。
付出“爱”,是否投桃就能收到李,不好说。面对别人的“爱”,是否必须照单全收,尤其深处困境中,也不好说。
江渔在帮助燕非的过程中,渐渐对他有了朦胧的好感,这种好感,发乎情,止乎礼,她请燕非去自己最喜欢的饭店吃鲽鱼尾,等于把自己最隐秘的喜好与对方分享。燕非事实也罢,谎言也罢,迟迟未来。江渔心脏病复发病故,燕非为她写下令人落泪的悼词,这是对知音的回报,也是对自己行为的忏悔。燕飞人生的转折由此开始。某种意义上,是江渔的死成全了燕非,但燕非假如没有出众的才华,没有对江渔的复杂的情感,没有对写材料这种工作辛苦的感同身受,恐怕不会写出自己的“成名作”。
在小说结尾,燕非和女朋友在江渔请他去的那个饭店吃鲽鱼尾,是怀念令他尊敬的年长的朋友,还是感谢她离开这个世界之后遗赠他的厚礼,或是庆祝新生活?请读者猜。
有上升,就有下沉
——关于《鲽鱼尾》的编者小记
《青年文学》责任编辑:陈集益
杨遥是我的鲁院高研班同学,是我见过的最勤奋的作家之一。一是他的创作量极大,他写一年我得写五年。二是他从事的工作要占去大量时间,文学创作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其实,我与杨遥成为同学以前就认识,很多年前他从事的是基层政府文秘之类的工作,直到今天他换了多个单位,好像还常常加班“写材料”。我本人在工作中,最害怕遇到的事情,一是开会要发言,二是“写材料”;如果非迫不得已,我会尽量逃避这两项艰巨的任务。
我不知道杨遥对他从事过的文秘工作所持的态度。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肯定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写材料”的人。他们当中有的是可爱的,有的是高尚的,有的是可怜的,有的是可憎的。总之,每个单位都缺不了这类“写材料”的人,他们一方面在工作上显得举足轻重,另一方面在仕途上显得地位卑微。关于这些官场小人物的境遇,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中已被反复书写,印象深刻的有果戈里、契科夫、左琴科和卡夫卡笔下的小官员、小职员形象。在我国,以刻画这类小人物为能事的小说也非常多,尤其“新写实”逐渐成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主流样式之后。
杨遥的《鲽鱼尾》写的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单位中,新来了一个“写材料”的年轻人(燕非),他出身卑微勤奋好学顺服听话,当然也有真才实学,最终通过种种努力在该单位站稳了脚跟;然而燕非上升之时,同一科室另一位“写材料”的同事(中年女性江渔)却在失意、苦恼与疾病中下沉了。小说在两条线索的反复扭绞中,写出了小职员的生存痛苦与命运感。阅读该小说第一感受,就是它的故事素材并不新鲜,仿佛作者是把许多年前或者前辈作家写过的故事重新讲了一遍。但是,正是这种似曾相识的错觉,这种官场小人物的悲苦人生多少年来未曾改变,增强了小说的穿透感,冲击着我们日趋麻木的神经:啊,这世上的阿卡基•阿卡基维奇们多少年了还这么活着,如此挣扎着啊!
当然,以上概括是片面的,是为了概括而概括。实际阅读过程中,其细密的文字传输给我的感受要芜杂、混沌得多。杨遥是“留白大师”卡佛的痴迷者,前文中每一句话可能在后文中都有所呼应或故意留白。最难以言说的部分来自江渔的痛苦,它主要源于对目下生活的倦怠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她渴望得到一个正常女人的生活,包括对燕非的感情。只是她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在她死后,“写追悼词的任务落在燕非头上……开追悼会的那天,领导一念燕非写的悼词,大家都落泪了。”而后,燕非又为江渔写就二百行的长诗公开发表,一举成名得到了领导的器重,步步高升。这个略显荒诞的结尾,使原本规矩的小说突然跃起,“刺”了一下。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无法对江渔、燕非做出对与错、该与不该的道德评判,有的是苦笑之后的心酸、体恤。因为他们都仅仅为了活得更好一点而已。就像鲽鱼尾,并不是多么名贵的菜,但是在特殊境遇中并不是想吃就能吃到。
|
【原作来源:《小说选刊》】